吳小青
(南京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9)
外語學習動機淺析
吳小青
(南京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9)
動機是外語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闡述了動機的定義及其與其他各因素關系,并對今后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幾點建議。
外語學習動機;教學;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往往被認為是外語學習過程中最具能動性的因素之一,早期的動機理論主要包括基于行為主義的理論(也即強調(diào)外部因素對動機的影響)、成就動機理論和驅(qū)力減少理論。而最初的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的,因為語言具有特殊的社會屬性,語言學習過程必然帶來學習者思想觀念和行為上的變化,而且這一過程也必然發(fā)生在人際交往中,離不開整個社會環(huán)境,因此語言學習的社會心理問題最初就受到重視。在此領域中影響最大的是R.加德納的融合型動機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的語言學習的社會教育模式,其中的基本因素是學習動機。加德納的動機學說在外語學習動機研究領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近幾年來,動機研究不再局限于社會心理學的范圍,而向多元化發(fā)展。如Dornyei提出的動機三層次模式,從語言層面、學習者層面和學習情景層面來定義外語學習動機,尤其強調(diào)情景因素的作用。動機從根本上說是行動的選擇或決定,而這取決于個體自身對世界不同的理解,受到個體歸因方式、個性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重要人物如父母、老師等中介作用的影響,而這又受到周圍世界文化、社會觀念等的影響。
事實上,一直以來,由于外語學習動機自身存在復雜性,不同的研究者對它界定的角度也各不相同。Gardner的動機定義是學習者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在此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態(tài)度,而Rod Ellis則把動機定義為學習者由于學習的需要或愿望而對二語學習付出的努力;Dornyei的動機定義則是由誘因引起行動,并在沒有外力干擾下持續(xù)下去直至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Dornyei,1998:118),換句話說,動機用于解釋人們某一行為的原因、持續(xù)時間以及付出的努力(Dornyei,2005:8),他把動機定義為三個層面:語言層面、學習者層面和學習情境層面,他的動機定義不僅涉及語言本身,而且和學習者、學習情境聯(lián)系起來,應該說對我們的實際的外語教學更具有指導意義,因為他把英語教學中涉及的因素——英語、學生、學習環(huán)境都概括進來。而對于教師來說,動機則是指學生于課內(nèi)外花在外語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秦曉晴,2003)。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習動機是指人們因某種內(nèi)部或外部因素被喚醒,導致他們決心通過某種方式行動從而達到目標,而且從行動開始后,必須不斷努力直至實現(xiàn)目標,當然這一過程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且存在個體差異,這符合建構主義的觀點,各人的學習動機理解不一。由這一動機定義直接導致的是動機的分類。如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劃分。外部動機是指做某件事的唯一原因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其他的事;而內(nèi)部動機是指對某事本身有興趣,做這件事是出于該事本身。事實上,Gardner提出的融入型動機(學習者對目標語社團的人和文化有真正的興趣,希望能夠更好地與目標語的人進行溝通交流,或期望參與目標語社團的生活,甚至想成為該社團的成員)和工具型動機(學習者學習語言是為了達到實際的目的,如找到好工作、升職等)更加傾向于外部動機,它們都是對學習語言之外的事情感興趣。同樣,成就動機屬于外部動機,即指個體渴望從事對自己有意義的事,并且希望從中獲得圓滿的結果。它往往表現(xiàn)為獲得成功和避免失敗兩者之間的情感沖突。華惠芳(1998)特別指出中國百分之八十的外語學習者具有“證書動機(certificatemotivation)”,這也是典型的外部動機,學習外語是為了獲得證書,為將來學習和工作做準備。外語學習的內(nèi)部動機來自于學習者本身,比如說他們的學習需求、學習愿望、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等,這是最有動力的,也是最直接的因素,當學習者決定做某件事是出于對事情本身感興趣,那自然做事的能動性就強。相比較而言,外語學習的內(nèi)部動機是內(nèi)驅(qū)力,是內(nèi)因,它可以調(diào)動個體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它比外部動機起的作用似乎更大。因此在任何階段都應該不斷激發(fā)和鼓勵學習者的內(nèi)部動機,當然學習者可以同時兼有兩種動機并且相互影響,不能總是把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定位為一種。
因此,學習者外語學習動機受到各種內(nèi)外部因素的影響,內(nèi)部因素包括:對活動的興趣、對所做事情意義的認識、自主感、自我概念、態(tài)度、信心、焦慮、年齡和性別;外部因素主要指他人和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考慮這些因素時,需把它們和課堂情景相結合。在現(xiàn)今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領域,“把學習動機研究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已經(jīng)成為一個焦點問題”(王曉旻等,2005),因此教師和研究者們也在不斷探討學習動機對于課堂的影響。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外語的重要性,努力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而且教材選用和教學活動應與學生未來的工作、個人發(fā)展相聯(lián)系。在教材選用上要首先考慮學生為何學習外語,根據(jù)學習目的選擇教材,盡量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歸因觀,因為學習者的不同歸因會影響動機水平的高低,如具有高度成就動機的學習者通常會把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而把失敗歸于缺少努力;低成就動機的學習者則往往把成敗歸于運氣、任務難度等外部因素。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以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最后,教師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設計一些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為自身的學習給出方向。當然,定的目標必須可行,也即符合自己的能力,不能過高或過低,否則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學習動機的削弱。同時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也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適當?shù)慕虒W目標,讓學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以促進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在動機研究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積極有利的因素,在實際的外語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具體的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提高學習效果。
[1]Dornyei Z.M 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1998,(31):118.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715.
[3]秦曉晴.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2003,(3):16-19.
[4]華惠芳.試論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的研究[J].外語界,1998,(3):44-47.
[5]王曉旻,張文忠.國內(nèi)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現(xiàn)狀分析[J].外語界,2005,(4):58-65.
G642.0
A
1674-9324(2014)26-0103-02
吳小青(1977.2—),女,江蘇南京人,2000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現(xiàn)為南京工業(yè)大學教師,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外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