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勇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對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初步探討,旨在拋磚引玉,更好推進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小組合作;信息技術;高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334-01
信息技術是一門以應用為主的學科,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幫助學生全面掌握信息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要求在實踐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也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1],重視通過構建合作小組的形式加強組內成員之間的合作交流,以此鍛煉學生的溝通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對于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應用小組合作,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一、合理劃分小組
對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長和不足,如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情況等,將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搭配開來,注意組內成員的合理搭配,注重小組之間的平衡,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并利用他們的優(yōu)勢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缺點不足,實現合作共贏,充分凸顯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演示文稿自定義動畫的設置》的教學為例,在進行分組時,就要考慮到哪些組員擅長找材料,哪些組員擅長查找知識,哪些組員擅長動作操作,結合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科學劃分小組,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充分發(fā)揮各個學生所長,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都體現自身價值,讓學生感到在小組中自身存在的必要性,也會更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更努力的參與學習,自主探究,參與合作,更能提升小組合作效果,提升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二、明確目標任務
按能力高低,興趣愛好和特長分配好合作小組后,任其小組內成員自行組合,自行分配工作任務,就有可能因為小組內成員由于年齡還年輕,考慮問題不夠全面等因素,導致小組內配合不夠好,不能充分發(fā)揮各小組成員的水平。因此,在小組合作教學實踐中,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任務目標,讓小組內成員各施其職,發(fā)揮自己所長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通過設置任務,并以完成任務為線索,將教學內容巧妙的安排在每一個任務之中。在課堂教學中,將每一個任務分配給學生,讓每個學生參與到任務中來完成教學目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對現有知識點的查漏補缺,更能激發(fā)小組成員的團隊意識,響應新課改的改革要求[2]。以《網頁制作的設計規(guī)劃》的教學為例,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職責分工,分別完成材搜索、美工設計、具體操作、網頁解說等教學任務,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平等的參與到小組合作教學實踐中來,并清楚自己在團隊合作中的責任,明確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明白沒有好的分工,合作效果就不好,讓學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分工的必要性,也能使他們的學習活動更具針對性,這樣才能做得更好。
三、健全評價機制
與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同,小組合作教學更加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要求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在小組這個集體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智,為團隊工作的開展添磚加瓦。因此,這種教學模式也很容易導致那些自覺性較差的同學在小組學習中表現松散,紀律性不強。這也要求必須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機制,既要考察評估在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的表現,也要觀察其在小組合作中取得的成果,通過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令其從內心深處認同這種教學模式,為提升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佃鋒.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學科學.2010(06):76-77.
[2] 王華.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2014(01):9.
(上接第328頁)捷,為繁重的人力計算減輕了壓力也提高了準確程度。EVIEWS在實際運用中,避免了繁雜的操作步驟,內容人性化,讓初學者在操作中也可以得心應手。它在計量經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方便了許多學者的操作研究,為學術界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EVIEWS的運用十分廣泛,對于經濟走勢的判斷也影響著實際過程中的操作運營,簡單的界面展示讓一切過程不再枯燥無力,變得形象化而易讀化。
參考文獻:
[1] 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2.
[2] 寧寶權 甄曉云 占鶴彪.灌木植物在高等級高速公路邊坡防護中的重要作用[J].交通建設與管理,2008(10):73-75.
[3] 寧寶權《六盤水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3
[4] 陳俊金 陳月娜《中國集體經濟》,2009:24
[5] 陳祺琪 李君 梁保松.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ISTIC PKU,2012:46(4)
[6] 毛敏芳 魏曉平.《沿海企業(yè)與科技》,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