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的傳播貢獻

      2014-08-28 10:33:44田永田夢霞
      日本問題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田永++田夢霞

      摘 要:文章從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視域,梳理了1899至2013年傳播到中國的日本馬克思主義110年的研究文獻,包括日本期刊、日本學者、日本著作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貢獻。其中,河上肇的貢獻和影響最為突出,其著作《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二)》,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向中國傳播的開篇之作,河上肇的其它著作以多種方式被多人,或譯為中文或作為翻譯德、英譯本的參考附錄在譯著內(nèi)。河上肇在日本京都大學的馬克思主義課程,影響一代留日中國學人。中國馬克思主義輸入性傳播,1903年至1930年日語譯本的貢獻是主流,1930年被德語版本取代,1957年日語譯本貢獻力恢復,1982年重新達到一個高潮,并從被動接受轉(zhuǎn)向主動分析、選擇性吸收,一直到2013年。

      關鍵詞:日文傳播;馬克思主義;傳播歷程及貢獻;河上肇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14)04-0027-09

      一、引言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1899年初春。上?;浇虖V學會主編的《萬國公報》第121期發(fā)表《大同學》(李提摩太翻譯、蔡爾康撰寫)第一章“今世景象”,講到《共產(chǎn)黨宣言》的內(nèi)容,提到“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突過于君相之范圍一國”[1]7。馬克思主義進入日本也是1898年,片山潛、牧下尚江、幸德秋水等人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從基督教社會主義的理念,創(chuàng)立了社會民主黨、社會主義研究會和社會主義協(xié)會。再早,還可追溯到明治維新(1868年)后的1870年,加藤弘之的《真政大意》和西周的《百學連環(huán)》,先后提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經(jīng)濟學、共產(chǎn)黨和社會黨[2]。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和日本的傳播,幾乎同時在基督教思想的影響下進行。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能夠迅速取得成果,固然與日本民族的好學精神息息相關;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通過日本輸入,也跟清朝政府沒落、國難當頭和有識之士的“留日潮”不無關系。世紀之交,日本出版了不少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著作。1899年,井村知至的《社會主義》、福井準造的《近世社會主義》,對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思想以及剩余價值學說作出闡述。1900年,久松義典的《近世社會主義評論》,1901年,西川光次郎的《人道之義士,社會主義之父——馬克思》、島田三郎的《社會主義概評》,辛德秋水1902年的《二十世紀之怪物帝國主義》和1903年的《社會主義精髓》,1904年辛德秋水與堺利彥合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1909年安部磯雄的《資本論》節(jié)譯本,1919年松浦要的《資本論》(部分)日文本和高島素之的《資本論》日文全譯本。這些著作,為中國留日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

      文章從國外某一國家的區(qū)域空間維度和110年跨度的時間維度,研究馬克思主義傳播史。1981年至1986年期間,江蘇人民出版社連續(xù)出版了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的《<資本論>研究資料和動態(tài)》1~7期。散見于其間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文獻偶有出現(xiàn),時間集中在早期,內(nèi)容比較零散,沒有專門涉及到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的傳播貢獻。耿睿勤的《<資本論>在中國的翻譯和出版》,是其中的優(yōu)秀文獻。該文梳理了1902年馬克思主義啟蒙到30年代~50年代《資本論》的出版以及六七十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的出版,也涉及有一些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內(nèi)容[3]。難能可貴之處在于時間跨度已經(jīng)達到70年。但重點關注的是《資本論》的翻譯、出版。1985年,胡培兆、林圃的《<資本論>在中國的傳播》,主要介紹了蔡爾康、梁啟超、朱執(zhí)信、陳獨秀、李大釗、李達、邵飄萍、周恩來、蔡元培、王思華、王亞南、郭沫若、陳啟修、侯外廬、吳半農(nóng)、千家駒、郭大力等人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貢獻,并注意到了“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先進代表、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派人物大都是最早在日本接觸到馬克思主義著作的”[4]。除上述特征外,胡培兆、林圃的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主要在早期和《資本論》出版的前后20多年。2010年,郭剛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以梁啟超的西學東漸為主線,直接和間接論及了梁啟超和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的傳播貢獻[5]。2012年,王志松的《20世紀日本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國別研究中,隱含了一點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的傳播貢獻。2013年,徐素華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主要研究了馬克思恩格斯早年著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本(莫斯科—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及歷史考證版MEGA2版本[1]8。汪信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的角度,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但研究的時間長度只有28年,即從1919年5月至1937年6月[6]。赫爾弗里德·明克勒也從《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的MEW(德文版)、MEGA1(俄文版)和MEGA2版本的整理、編譯、傳播、去“政治化”歷程,展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在全世界的工程浩瀚、過程艱辛[7]。更多學者在研究著名經(jīng)濟學家陳豹隱時,間接涉及到了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的傳播貢獻。

      以上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各有特色,但都沒有專門研究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的傳播貢獻。

      二、留日學子創(chuàng)辦的期刊和日本期刊

      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啟蒙的貢獻

      1901年,赴日學子主辦的《譯書匯編》第1、第2、第3、第6、第8期上,刊登了日本學者有賀長雄日文本《近世政治史》的中譯文獻。該書介紹了社會主義運動和馬克思(文中翻譯成“麥克司”),“麥克司總理全體,各國工人領袖集于第一國際”。1903年2月,馬君武在《譯書匯編》第11期刊登《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介紹社會主義和馬克思其人,該文后附馬克思的《共產(chǎn)黨宣言》《資本論》《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哲學的貧困》等著作的目錄。1902年,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在橫濱主辦《新民叢報》和《清議報》,以《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載《新民叢報》第18號)一文,在華人學界率先提到“麥喀士(即馬克思),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1903年—1904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42、43號的《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對馬克思有了新認識。1904年,他在《新民叢報》第46、47、48號的《中國之社會主義》文章中說,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學說是自由競爭的產(chǎn)物?!胞溈κ吭唬骸F(xiàn)今之經(jīng)濟社會,實少數(shù)人掠奪多數(shù)人之土地而組成之者也。郭剛的研究指出,“梁啟超等留日學者使馬克思主義傳播更富中國化”[5]247-269 。

      日本,是一個學習力很強的民族,善于學習、吸收、消化新知識、新觀點、新方法。馬克思《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產(chǎn)生,就在日本掀起學習熱潮,形成比較豐富的日語研究成果。當時的中國學子處于留日熱潮之中。兩個“熱潮”把馬克思主義帶到了中國。

      1903年,留日學子創(chuàng)辦的《江蘇》第5期和《浙江潮》第6期,發(fā)表“大陸新民”的《國民新靈魂》《最近之世紀大勢變遷史》,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學說作了褒揚。

      1905年11月26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出版的《民報》第2號刊物中,中國留日學者朱執(zhí)信,在研讀了大量日文本馬克思主義著作后,以筆名“蟄伸”寫了接近一萬字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文中有3000多字的篇幅評介了馬克思《資本論》。朱執(zhí)信寫道,“馬爾克(馬克思)著作很多,學理上的論證可稱世所宗者,則資本史和資本論也?!蓖瑫r,該文在中國第一次系統(tǒng)地梳理了《共產(chǎn)黨宣言》“十大綱領”、《資本論》、馬克思生平以及朱執(zhí)信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評介。宋教仁發(fā)表在《民報》第5號的《萬國社會黨略史》,是從日本《社會主義研究》雜志翻譯而來。文中分析了階級斗爭和馬克思學說的意義。廖仲愷1902年留日后,以“淵實”筆名發(fā)表在《民報》第7、9號的《社會主義史綱》和《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指出,“然麥喀、拉薩爾、巴枯列所傳社會主義之哲學”源自黑格爾和費希特。

      1907年12月30日,中國無政府主義在日本創(chuàng)辦的《天義報》第13~14號發(fā)表署名“震述”的《經(jīng)濟革命與女子革命》的附錄部分,也從日語版《馬爾克斯焉格爾斯合著之共產(chǎn)黨宣言》中翻譯了“無產(chǎn)者和共產(chǎn)黨人”摘要。1908年2月~5月,在日本的《天義報》第16~19號發(fā)表署名“志達”的《女子問題研究》中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2章摘譯。雖然后來1920年惲代英、1923年熊得山都先后在中國發(fā)表有恩格斯的這篇摘譯,但該文最早的中文摘譯是在日本的《天義報》上?!短炝x報》第16~19期合刊先后發(fā)表民鳴譯自英文版的《共產(chǎn)黨宣言》序言和譯自日文版的《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章“資產(chǎn)者和無產(chǎn)者”全文。

      三、20世紀初期,日本馬克思主義專著

      傳入中國

      1903年,日本學者福并準造的日語著作《近世社會主義》,由趙必振翻譯,井村知至的《社會主義》由羅大維翻譯,都在馮鏡如的上海廣智書局出版。書中的《德意志之社會主義》一文談到了馬克思:“其學理具于其《資本論》,大聳動于學界,為社會主義定立確固不拔之學說,馬陸克(即馬克思)為一代之偉人,其《資本論》為一代之大著述,為新社會主義者。彼從來只社會主義者,大都架空之妄說。不過聳動社會之耳目。以博取其虛名……馬克斯分離其機構與本質(zhì)。分‘使用價格及‘交換價格”[8]。福并準造深刻地理解并簡明地表達出空想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區(qū)別、商品二因素、勞動二重性。福并準造對的《近世社會主義》是第一部進入中國詳解《資本論》和社會主義的日文作品。1903年4月,久松義典的《近世社會主義評論》由杜士珍翻譯連載于《新世界學報》第2~6期。1912年,朱執(zhí)信又以“蟄伸”筆名翻譯,發(fā)表于上海《新世界》第2期的《社會主義大家馬兒克之學說》,是日本學者煮塵重治的日文文獻,文中有一節(jié)專門介紹馬克思《資本論》的內(nèi)容。

      四、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對李大釗

      《晨報》的貢獻

      革命先驅(qū)李大釗在1913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雖然學的是經(jīng)濟學,“一看到河上肇博士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論著就手不擇卷”[9]。他在日本通過學習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牢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觀,在早稻田大學發(fā)起成立經(jīng)濟學會,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李大釗回國后于1918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努力增購馬克思恩格斯日語著作版本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日語書籍,以留學日本的歸國學者為主體,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團結進步青年學生,并將《資本論》第1卷日語版本翻譯成中文。這一卷的譯稿因無法出版由留學日本的歸國學者陳豹隱(陳啟修)教授保管。

      李大釗主持《晨報》副刊期間,開設了“馬克思研究”專欄,發(fā)表馬克思生平、馬克思著作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的文章。1919年5月5日和6日,登載陳博賢(也有文獻載為:源泉)譯作《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二)》,該文是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河上肇的日語著作[1]27-31。河上肇的這部日語著作,堪稱馬克思哲學唯物史觀在中國傳播史上的開篇作。此著作第一次把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表達出來的唯物史觀傳播到中國:人類一定的、必然的生產(chǎn)關系總和,構成社會經(jīng)濟真正的基礎。在這基礎之上再構造法制政治建筑。人類物質(zhì)決定精神。社會存在決定其意識。社會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生產(chǎn)關系就會發(fā)生沖突,因為它變得開始束縛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了。于是乎社會革命的時代就來了[10]。1919年5月9日~6月1日,河上肇的另一日文譯本《雇傭勞動與資本》,被食力轉(zhuǎn)譯成中文本《勞動與資本》,連載在北京《晨報》上,后來才有單行本《雇傭勞動與資本》發(fā)行。河上肇為日文譯本寫的序言,頗有歷史價值:據(jù)馬氏原序,該書內(nèi)容分三大部分。一為勞動者之奴隸化與資本家之支配力。二為現(xiàn)時制度中產(chǎn)階級及庶民階級不可逃之困苦。三為歐洲諸國有產(chǎn)階級。馬氏學說有兩大根柢。即唯物史觀之歷史論及解剖批判資本家經(jīng)濟組織之經(jīng)濟論。

      1919年7月18日~24日,《晨報》又翻譯并連載了日語著作《社會主義研究》中關于“馬氏唯物史觀概要”的部分。1919年,《新青年》連載李大釗著名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該文受河上肇日語著作《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另一日本學者福田德三日語著作《經(jīng)濟學研究》的影響很大。此外,留日學者章太炎翻譯了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梁啟超翻譯了吾妻兵治的《國家學》;馬君武也是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留日學者。

      五、30年代前后,河上肇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貢獻者

      河上肇作為馬克思主義的著名學者,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河上肇馬克思主義研究著作對中國傳播的直接貢獻

      前文已述河上肇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二)》、《雇傭勞動與資本》《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李大釗及其《晨報》的貢獻。

      1920年,上?!督ㄔO》期刊第2卷第6號,也刊登了河上肇教授的《見于〈資本論〉的唯物史觀》的中文文獻(蘇中翻譯),該文多處引用《資本論》第一卷的內(nèi)容,最完整的一段要算第24章第7節(jié)的“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同時,陳石孚將美國學者塞利格曼的馬克思主義日文譯著《經(jīng)濟史觀》,轉(zhuǎn)譯成中文,于1920年10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1年1月,范壽康根據(jù)河上肇《社會問題研究(第3冊)》的日文本,翻譯了《馬克思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三)》部分內(nèi)容,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篇名,發(fā)表在《東方雜志》第18卷第1號上。范壽康還將河上肇翻譯成日文本的德文本原文,逐一對照中文,分五段成文。

      1924年,河上肇的日文版《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由郭沫若在日本翻譯,影響并堅定了郭沫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有意思的是,郭沫若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1938年,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和《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931年,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依據(jù)都是德文本,但都是在旅居日本期間完成翻譯,由國內(nèi)的出版社出版的。

      1930年,李達、王靜翻譯了河上肇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基礎理論》。

      (二)河上肇言傳身教地培養(yǎng)和影響了一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中國學者

      1. 王學文,留學日本,師從河上肇,在日本潛心研讀馬克思主義,學成回國,轉(zhuǎn)戰(zhàn)大江南北,身體力行地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教學、傳播、實踐。王學文1921年考入日本京都大學經(jīng)濟學部。石川山侍郎的一本介紹《資本論》的小冊子,讓王學文知道了《資本論》是研究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實現(xiàn)、分配。加上學習恩格斯關于《資本論》的“通信文章”,王學文對《資本論》興趣漸濃。河上肇的課雖帶有希法亭的《金融資本》,更按《資本論》體系授課,讓王學文同時掌握了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和無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的基礎理論。王學文在京都大學6年(四年大學,兩年大學院)畢業(yè)后,繼續(xù)在日本京都大學當研究人員,親身體驗河上肇導師反駁資產(chǎn)階級學者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的攻擊以及河上肇在《社會問題研究》的反駁。王學文甚至不知不覺地加入到了理論斗爭的行列,并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道路,參加了河上肇支持的馬列主義學生進步社團,了解到了馬克思哲學和列寧革命學說。1926年,王學文在上?!秾W藝》雜志第8卷第4號,發(fā)表反駁資產(chǎn)階級批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文章。新中國成立后,他又發(fā)表和出版《政治經(jīng)濟學方法論》《<資本論>研究文集》《政治經(jīng)濟學教程緒論》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著作。1938年王學文翻譯了《價值、價格與利潤》。1940年,王學文擔任延安馬列學院政治經(jīng)濟學教研室負責人。1950年,王學文與蘇聯(lián)專家、陳伯達等人,就生產(chǎn)力構成要素問題進行理論辯論。解放前后,王學文先后在上海藝大、中華藝大、華南大學、群治大學、法政學院、延安中央黨校、馬列學院、軍政學院、敵軍工作干部學校、日本工農(nóng)學校、北京大學、景山大學和中央黨校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11]。

      2. 陳豹隱(曾用名陳啟修、陳勺水、陳惺農(nóng)、羅江),四川中江人,1917年和1928年先后兩次東渡日本,是河上肇的學生,“五四”遠動前任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著有《經(jīng)濟學十講》《經(jīng)濟學講話》(北京大學開設課程講稿)、《科學的社會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譯作有河上肇的《經(jīng)濟學大綱》、參考河上肇與宮川合譯日譯分冊本和高島素之日譯全譯本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分冊)。陳豹隱的《資本論》的附錄《<資本論>旁釋》占全書四成篇幅,其中包括河上肇的兩篇文章《馬克思經(jīng)濟學說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資本論第一篇在資本論上的地位》。陳豹隱第一次留日回國后,于1920年在北京大學按《資本論》體系開設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概論。1928年,陳豹隱再次留學日本,翻譯了河上肇的《經(jīng)濟學大綱》,并在譯者跋中寫道:本書是河上肇大學講壇上20年的結晶。

      3. 漆琪生(原名漆相衡,筆名齊蓀),1928年進入京都帝國大學“資本論研究”專業(yè),成為河上肇的弟子。于1931年學成回國,先后任教任職中國公學(1931年)、暨南大學(1931年)、持治大學(1935年)、中山大學經(jīng)濟系主任(1936年)、廣西大學(1940年)、震旦大學(1945年)、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曾任復旦大學經(jīng)濟系主任,長期執(zhí)教“《資本論》研究”課程。

      4. 陳道望留學日本期間,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與“河上肇、山川鈞等積極開展十月革命的宣傳和馬列主義的傳播活動”[12],1919年回國接到《共產(chǎn)黨宣言》的約稿信和戴季陶提供的日文譯本。1920年8月,陳道望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經(jīng)李漢俊校稿、陳獨秀審定,在上海一個小印刷行印刷出品。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籌備組織的第一個出版物,對中國革命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1]31-45。

      此外,1927年,日本早期社會主義運動活動家堺利彥的日文著作《辯證法的唯物論》被呂一鳴翻譯成中文,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1929年,西雅雄氏、田中九一的日文譯本《家庭、私有財產(chǎn)及國家之起源》,由李鷹揚翻譯、周佛海校對、陶希圣作序、上海新生命書局出版。到1937年,該書重印了7版。1929年12月,彭嘉生根據(jù)德文翻譯的《費爾巴哈論》參考了英文本和日文本。1930年向省吾依照德文本翻譯的《費爾巴哈與讀點哲學的終末》參考了日文本。1930年11月吳亮平根據(jù)德文本翻譯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參考了俄文本和日文本。1932年許德珩根據(jù)法文本翻譯的《哲學的貧困》參考了英文本和木下半治、淺野晃的日文本。

      (三)河上肇馬克思主義研究著作日文本對中文翻譯的參考作用

      30年代之后,日語翻譯文本,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德文、俄文取代。但日文譯本對三四十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重要著作的中文翻譯,特別是《資本論》的中文翻譯,起到了比較重要的參考作用。

      1929年,陳豹隱在日本翻譯了河上肇的《經(jīng)濟學大綱》,送回國內(nèi)由樂群書店出版。1930年,陳豹隱根據(jù)德文版(1928年版)翻譯的《資本論》(第1卷),由上海昆侖書店出版。陳豹隱翻譯的《資本論》一般認為以德文版為依據(jù),也有人說是以日文本為依據(jù)。至少參照了日本學者高島素之的日文全譯本和河上肇、宮川實合譯的日語版《資本論》[13]。在《譯者序》后面的《資本論旁釋》標題下,還附上了考茨基的法文本導言和河上肇的日文本《資本論入門》序說。同時,陳豹隱的譯文有許多日語的痕跡,甚至有的翻譯語言直接取自日語譯本。這部中國第一本比較完整的《資本論》第1卷第1分冊,受到了中國學界的稱贊和歡迎,并于1935年重印再版。

      1932年8月和1933年1月,潘冬舟接著陳豹隱續(xù)譯了《資本論》第1卷的第2、3分冊,在北平東亞書局出版。1932年9月,侯外廬和王思華合作,以德文第4版為依據(jù)翻譯了《資本論》第1卷上冊,由北平國際學社出版,成為中國《資本論》第1卷全譯本的開端。侯外廬和王思華的翻譯對照了法文版、英文版、日文版,更正用的則是高島素的日譯本和河上肇、宮川實的日譯本。1932年10月,吳半農(nóng)根據(jù)英譯本翻譯、千家駒校稿的《資本論》第1卷3冊版交付了商務印書館,但直到1934年只出版了《資本論》第1卷第1分冊。至此,《資本論》第1卷中譯本出版了4種版本,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資本論》在中國傳播進入成熟期。1937年上海讀書生活出版負責人黃洛峰、艾思奇和鄭易里,決定出版郭大力和王亞南合作,根據(jù)蘇聯(lián)1932年-1934年的《資本論》德文版(馬恩列學院編輯出版)翻譯的《資本論》,并于1938年正式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資本論》全譯本,并且,于解放前的1940年、1947年、1948年8月、1948年12月和1949年分別在重慶、上海、哈爾濱3地5次重??;解放后又多次重印,1953年出版第1次修訂版,1963至1966年又出版第2次修訂版。采用德文本翻譯《資本論》3卷全譯本紅遍中國的郭大力在一篇著作里援引第一個《資本論》第1卷全譯本的侯外廬的話說:“在中國當時的譯界,不采用日譯本用語的,實在非常少見。我們的翻譯無論為便利起見,還是為適應習慣起見,都得求助于日譯本。我們翻譯《資本論》的時代,理論界通用名詞和概念早已日本化了”[14] 。

      直至20世紀50年代,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的傳播仍然持續(xù)著一定的貢獻。1957年,何仲珉、丘鍔崙、羅任一翻譯了日本民主主義科學者協(xié)會31萬字的《“資本論”解說講座》,由生活·讀者·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該書14章,包含日本編輯委員會和十一名日本學者著述的14篇論文,分別是編輯委員會的《“資本論”的結構》和《資本循環(huán)與周轉(zhuǎn)》;山本二三丸的《商品》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chǎn)與流通》;三宅義夫的《貨幣》;守屋典郎的《資本與剩余價值》;黑川俊雄的《工資》;越村信三郎的《資本的積累過程》;橫山正彥的《一般利潤率的形成、價格》;相澤秀一的《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松井清的《商業(yè)資本》;山川真樹的《利潤分為利息與企業(yè)主收入、生息資本》;大島清的《地租論》;村本一雄的《資本主義與各階段》。

      六、改革開放后,學界對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從被動接受轉(zhuǎn)向主動性分析、選擇性吸收

      改革開放后,中國各種形式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學會的成立,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科的建設,以及各地的學術研討活動,使馬克思主義研究達到一個高潮,學界對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也從被動接受轉(zhuǎn)向主動分析、選擇性吸收、創(chuàng)建型應用。

      1982年,趙洪將平田喜久雄的《<資本論>的歷史的邏輯的方法》、日高普的《<資本論>的方法》、岡崎榮松的《戰(zhàn)后的<資本論>方法論研究》翻譯給中國理論界[15] 。1982年底,中國《資本論》研究會日文資料編譯中心,翻譯的《<資本論>日文資料譯叢》第2集出刊,該集共收錄日本學者的11篇論文。1983年,有3篇《資本論》的日文研究成果與中國學者見面[16]。第一篇是佐藤金三郎的《關于<資本論>結構計劃問題》,由趙洪譯自大阪市立大學經(jīng)濟研究所《經(jīng)濟學詞典》第1176~1177頁(巖波書店1979年第2版);第二篇是大塚金之助、杉山忠平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后的反響·前言》;第三篇是良知力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后在德國的反響》。第二篇、第三篇都由劉焱翻譯、趙洪校稿;文獻來源都出自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游部久藏、關西大學杉原四郎、名古屋大學平田清明聯(lián)合編輯的《<資本論>的成立》(日本經(jīng)濟學史學會紀念《資本論》第1卷出版100周年論文集,巖波書店1967年)。1984年《<資本論>研究資料和動態(tài)》第5集又有兩篇,分別是佐藤金三郎1971年原載于大阪市立大學《經(jīng)濟學年報》第31卷的《關于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美國版的<編輯說明>》(馮文光譯),都筑忠七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后在英國的反響》(劉焱譯、趙洪校)。1984年,李成鼎、尚晶晶翻譯,劉懋之校對,求實出版社出版的《<資本論>與當代——日本學者研究<資本論>文集》收入岡本博之的《<資本論>與當代》、不破哲三的《<資本論>與今天的時代》、二瓶剛男的《<帝國主義論>是對<資本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林直道的《從<資本論>到<帝國主義論>》4篇論文。1986年,陳征等人在《評介國外部分學者對<資本論>的研究》中,將二戰(zhàn)后,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越村信三郎(新古典)學派,宮川實(正統(tǒng)講座)學派,向坂逸郎(勞務)學派,宇野學派介紹給中國學界。

      1992年—1993年,劉焱等人翻譯,山東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佐藤金三郎的《<資本論>百題論爭(三)》、岡本博之等人主編的《<資本論>的研究》。1997年,韓立新等人翻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了日本學者巖佐茂的《環(huán)境的思想:環(huán)境保護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處》。

      進入21世紀,南京大學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日本學者廣松涉的《物象化論的構圖》(彭曦、莊倩譯,2006年出版)、《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2009年出版)。倪壽鵬、張一兵在這兩部著作出版前,就各自寫了讀后感,分別發(fā)表在《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日本馬克思主義譯叢”更是包括了望月清思的《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韓立新譯,2009年出版)、山之內(nèi)靖的《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馬克思的復興》(彭曦、汪麗影譯,2011年出版)、內(nèi)田弘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王青、李萍、李春譯,2011年出版)、田畑稔的《馬克思和哲學》以及巖佐茂、小林一穗、渡邊憲正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世界》。2011年,清華大學韓立新教授在《日本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研究》中,對高木幸二郎等12名日本學者1956年—1965年的日文譯著——《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中國叫《1857年—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日文全譯本,進行了比較深入地研究。文中介紹了高木幸二郎、杉原四郎、佐藤金三郎、平田清明、望月清司、山田銳夫、內(nèi)田弘、田石介、林直道、植村邦彥等日本學者1956年—2010年對《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讓中國學界進一步了解了日本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深厚積淀和在世界上的獨立學術范疇特色[17]。2013年,鄧習議翻譯了日本學者廣松涉的《資本論的哲學》(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廣松涉在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基礎上,從哲學視角,對馬克思《資本論》的商品、勞動邏輯、價值形式、價值規(guī)定、商品拜物教、唯物辯證法、資本積累進行了研究。此外,張開的《“兩種市場價值理論”評析》(《經(jīng)濟學家》2013年第9期)一文中出現(xiàn)了佐藤金三郎、伊藤誠、大島雄一、高島永干、宇野弘藏五位日本學者。由此也可以證明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至今多多少少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發(fā)揮著參考、借鑒的作用。

      綜上所述,“新中國建立前,以及建立后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中文翻譯方面,日文本和俄文本曾經(jīng)是中國人的主要文本依據(jù),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1]73-74。特別在1903年—1932年的30年時間,日文譯著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貢獻無可替代,1919年前后達到頂峰。同時,中國學子留學日本期間的親身感受、言行傳播、歸國執(zhí)教,也功不可沒。比如,1905年8月,孫中山、廖仲愷、黃興、何香凝、宋教仁、朱執(zhí)信等人在日本成立中國革命同盟會,他們既學習了資產(chǎn)階級主張,又接受到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早年留學日本并深受馬克思主義啟發(fā)的還有陳獨秀、李大釗、李漢俊、李達、王亞南、漆淇生、沈雁冰、陳望道、董必武、施復亮、周恩來、彭湃、施存統(tǒng)、周佛海、郭沫若、陳豹隱、黃洛峰、艾思奇、邵飄萍和鄭易里等等,他們?nèi)蘸蠖汲砷L為中國的領軍人物,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前文所述王學文、陳豹隱、漆琪生在日本學習馬克思主義,回國后終身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從另一個視角反映出日本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傳播貢獻。邵飄萍1919年將在日本學習的收獲,整理成《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邵飄萍主編的《京報》刊登和出版了許多馬克思主義文獻。周恩來在日本時比較系統(tǒng)地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河上肇的《<資本論>入門》、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精髓》。李達1918年留學日本專門攻讀了馬克思列寧著作,在日本期間翻譯了《馬克思經(jīng)濟學說》。1920年回國后,李達負責主持人民出版社工作,出版了《共產(chǎn)黨宣言》《工錢勞動與資本》《資本論入門》等一批馬列主義著作。1921年,李達擔任中共上海代書記、一屆中共宣傳主任,建國后,長期擔任中國哲學學會會長。李達曾經(jīng)回憶說: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得自日本的幫助很大。

      中國借助日文譯本的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逐步培養(yǎng)出了自己的力量。加之馬克思主義各語種版本逐漸進入中國,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從無到有、從萌芽到成熟、及至中央編譯局(前身是1938年5月的延安馬列學院編譯部)的成立和新中國的建立。迄今為止,中國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馬克思主義著作發(fā)行量、轉(zhuǎn)引量最大的國家。

      [參考文獻]

      [1] 徐素華.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2] 王志松. 20世紀日本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9、41.

      [3] 耿睿勤.《資本論》在中國的翻譯和出版[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4: 164-184.

      [4] 胡培兆, 林圃. 《資本論》在中國的傳播[M].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5: 36.

      [5] 郭剛.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6] 汪信硯.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3(8): 22-34.

      [7] 赫爾弗里德·明克勒. 從柱頂圣人到經(jīng)典作家[J].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13(5): 79-82.

      [8] 福井準造. 近世社會主義[M]. 趙必振, 譯. 上海: 廣智書局, 1903: 110、126.

      [9] 高一涵. 回憶李大釗同志. 五四運動回憶錄.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79: 116.

      [10] 河上肇.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二)節(jié)選[N]. 陳博賢, 譯. 北京晨報, 1919-05-06.

      [11] 王義為. 深入鉆研 聯(lián)系實際——王學文是怎樣學習《資本論》的[M]. //《資本論》研究資料和動態(tài)(第1集).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1: 84-90

      [12] 中央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11.

      [13] 劉詩白. 陳豹隱與《資本論》理論在中國大學講堂的傳播[J]. 經(jīng)濟學家, 2013(6): 5.

      [14] 郭大力, 彭迪先. 《資本論》補遺勘誤. 上海: 上海讀書出版社, 1940: 3.

      [15] 趙洪. 《資本論》研究資料和動態(tài)(第2集)[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2: 125、137、141.

      [16] 趙洪、劉焱. 《資本論》研究資料和動態(tài)(第4集)[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3: 173、191、194.

      [17] 韓立新. 日本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研究[J]. 日本學刊. 2011(5): 94.

      [ 責任編輯 孫 麗 ]

      Japanese Marxisms Contribution to its Dissemination in China

      TIAN Yong1,2, TIAN Meng-xia3

      (1. City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2.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3.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Through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data from 1899 to 2013,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Japans journals, works and scholars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ommunism in China, 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Hajime Kawakami. His book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I” served as the beginning work of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His other works had also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or attached into the other German or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s as the reference. His course on Marxism in Kyoto University in Japan had influenced a generation of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in Japan. From 1903 to 1930,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versions were the main trend of Marxisms dissemination in China. From 1930 on, the trend was turned to German version. But in 1957,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version recovered and re-reached a climax in 1982. Meanwhile, the Japanese research of Marxism in China has been changing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active analysis, research and selective absorption until 2013

      Key words: Dissemination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Marxism; Dissemination process; Kawakami Hajime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少先隊活動(2021年6期)2021-07-22 08:44:00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新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20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觀
      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質(zhì)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大同县| 滨州市| 全椒县| 陕西省| 綦江县| 福海县| 绵竹市| 五大连池市| 黄梅县| 壶关县| 闵行区| 玉溪市| 舞钢市| 桑日县| 宁河县| 灵丘县| 梁河县| 崇阳县| 诸暨市| 栾城县| 礼泉县| 西贡区| 古田县| 光山县| 湖州市| 壶关县| 鄂托克前旗| 会同县| 华池县| 石门县| 申扎县| 齐齐哈尔市| 衡水市| 栾川县| 通山县| 宜川县| 县级市| 白银市| 湖口县| 章丘市| 云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