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安
杭州西湖西北的靈隱山麓有座飛來峰,嶙峋突兀,怪石森列,樹木濃郁,根生石外。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天竺國(印度)高僧慧理登山,感嘆道:“此乃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何以飛來?”飛來峰因而得名。峰下澗水寒澈,有亭依澗而立,白居易來游,題亭額曰“冷泉”。蘇軾來游,于其后加一“亭”字。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為冷泉亭撰書一副楹聯(lián)①: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
此聯(lián)連用“幾時”“何處”發(fā)問,既風趣又引發(fā)讀者思索神往,使得游人情不自禁地對這副問而不答的聯(lián)語品味一番。各式各樣的應答之作生發(fā)出不同情趣,足為聯(lián)苑增色。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著名學者俞樾有一日偕夫人到杭州游玩,小坐冷泉亭。見亭前有董其昌的這副設問聯(lián),俞樾一邊欣賞,一邊贊嘆不已,禁不住牽動文思,吟答道: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
僅改二字,巧妙回答??煞蛉寺犃瞬⒉粷M意,也吟答一聯(lián),云: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也只改二字。俞樾把自己和夫人改動的字進行比較,覺得“冷”“飛”二字確比“有”、“無”二字更為準確傳神,且運用復字修辭,更為貼切。
俞氏夫婦回至寓所,將上述情由說與女兒(俞繡孫)聽,誰知女兒也改二字,吟出一副答聯(lián),道: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
俞樾聽到女兒改聯(lián),曉得上聯(lián)的“禹”字是指大禹治水,這樣一改,改得生動。但下聯(lián)的“項”字,出處何在?一時不甚明了。遂追問因由。俞女道:“世人均知楚霸王項羽,力能扛鼎,項羽自己也曾作過《垓下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座高山,如非項羽大力施為,從別處拔起,焉能飛來此處?”用典自然,想象奇特,改得豪氣過人。俞女話音剛落,俞樾贊不絕口,連稱改得好,改得妙!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10月12日第11版,有改動)
[注解]①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為冷泉亭撰書一副楹聯(lián):據(jù)清俞樾《春在堂隨筆》筆記記載董其昌手書對聯(lián)在太平天國戰(zhàn)亂時丟失,是道員吳平齋補寫的。
【小編插話】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記載了他們一家三人改對聯(lián)的故事。當他的妻子改完,他和妻子“相與大笑”,這是會心的笑;他聞聽女兒解釋“項”之后,他寫道:“余大笑,方啜茗,不禁襟袖之淋漓也?!边@是贊許有加的開心的笑?!耙宦?lián)三改成佳品”,寫文章又何嘗不是?葉圣陶先生說:“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睆挠衢幸患胰烁膶β?lián)的佳話中,不知你是否感受到了“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