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霞
從2009年起,我校嘗試立足校情和生情,以學校為單位創(chuàng)設系統(tǒng)化、信息化、固定化、實踐性、科學性的“三化兩性”微型德育課程,將短短的午間15分鐘打造成精彩一刻、快樂一刻、互動一刻,甚至是學生難以忘懷的一刻,取得一定的成效。據(jù)對全校學生滿意度測評顯示,喜愛學校微型德育課程的學生數(shù)達到全校人數(shù)的72%。
一、課程內容系統(tǒng)化
根據(j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xiàn)代公民素養(yǎng)、兩綱要求和我?!安W雅趣和諧”的育人目標,我們初步形成學校微型德育課程科目框架,從四個角度系統(tǒng)化梳理了“健康人生”“綠色校園”“人文沙龍”“異域風情”四個專題課程單元和《生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等11個子科目。(見下表)
課程綜合化是當今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它克服了學科課程劃分過細、知識面過窄的缺點,有利于知識之間的相互遷移和融會貫通。德育課程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會延伸到其它學科領域。因此學校微型德育課程探索同一專題一個學期在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呈現(xiàn),如政治、歷史、地理學科合作設計“公民素養(yǎng)”課程?;蚴峭粚n}在四個年段的不同學科領域交叉呈現(xiàn),如“四大節(jié)慶”課程,為了使得全校學生在四個年段里得到全方位的學習,我們從普識、由來、美食、文學、習俗、音樂等方面系統(tǒng)設計,力求學生在初中四年不重復學習。
我校微型德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堅持“近、小、實、親”的原則,即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情感實際,提出問題小一點,回答問題實一點,使學生感到親切一點。
二、課程手段信息化
學校微型德育課程的創(chuàng)新需要依托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實現(xiàn)由平面單向傳播向立體雙向互動的轉變,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微型德育課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教育過程充滿“自主性”“開放性”。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學生思維碰撞“激烈”,在課堂過程中會生成許多德育資源。教師利用這些臨時生成的資源,加以適當引導,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謝連琴老師設計了《“縮減三公”厲行節(jié)儉 從我做起》一課,用微視頻解讀中央提出的“縮減三公”政策,指出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午餐浪費問題,利用食堂走道、墻壁這樣的隱性德育資源,圖文并茂地配合廣播展示《日本學生吃午餐給你的18個啟示》,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厲行節(jié)儉。
這學期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快捷、高效、透明的特點,在校園外網(wǎng)建立一個互動式、開放式的信息平臺,讓每個學生有賬號就可以參與學習。其目的在于贏得學生更多的關注,實現(xiàn)動態(tài)課程互動、體現(xiàn)課程效果的延續(xù)、營造輿論導向和評價課程質量。網(wǎng)上開設了網(wǎng)上論壇,課前一兩天教師先在學校大廳公告并在外網(wǎng)平臺發(fā)布相關德育論壇討論題,通過關注、發(fā)帖、討論,捕捉即時成效,形成價值判斷。以此作為校內微型德育課程的教學資源,使得課程從靜止走向動態(tài)。
2013年2月,我校于校園內網(wǎng)平臺搭建了“微型德育教案資源平臺”和“微型德育視頻庫”等兩個微型德育資源庫,方便老師們整理、共享相關課件、教案、視頻,也方便師生在校內隨時取用微視頻資源學習。
三、課程時間固定化
我校原有的“午間廣播”時間不固定,有長有短。
我校曾經(jīng)就課程時長對學生進行調查,單選“5分鐘”的是23.76%,“10分鐘”的是35.47%;“15分鐘”的是21.99%;“20分鐘”的是15.89%,差別不明顯。參考兄弟省市15分鐘的做法,綜合考慮學生問卷和訪談結果,結合午間休息時長,采取15分鐘作為微型德育課程時長,取“精彩一刻”之意,希望在午餐后的休息時段,帶給學生精彩的“精神大餐”。
2013年2月起,我校將微型德育課程作為一個拓展課的科目,納入學校拓展課的常態(tài)化管理。學校將四個專題的微型德育課程固定排進一日作息時間表,保證每周一、二、三、五的12∶45~13∶00對全校六至九年級(九年級第一學期)學生開放。從每學期第3周開始,至期末考試前兩周結束。
四、課程形式實踐性
學校微型德育課程既有學科性德育課程之形態(tài),又具備活動性德育課程之功能,是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有機結合。我校在設計和實施時尊重不同年齡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并根據(jù)這些興趣和需要精心設計專題教育和安排實踐體驗活動,把活動內容和學生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例如引導學生開展助困、助殘、助老、環(huán)保等志愿者服務活動。
在課程實踐上體現(xiàn)間接與直接的融合。通過部分學生前期參加學校各類“博雅課程”的探究學習,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再通過微型德育課向全校學生匯報輻射學習成果。在課程實施中,教師通過組織、引領發(fā)揮主導者的作用,其身體力行、榜樣示范都是隱性德育資源,伴隨課程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學校風氣。
五、課程評價科學性
真正的德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學科課程,其評價應包括課程的設置、課程的管理、課程的實施等多方面的評價。我們采用新生前測問卷、畢業(yè)生后測問卷、學生代表座談、全校學生滿意度測評、班級參與度評價等方式,對課程本身和學生收獲多角度地評價課程效果。
新生前測問卷分析。在2012屆六年級新生入學之初,我們對全年級179名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全面了解新生在進行午間微型德育課程學習之前的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設計和調整課程設置,也有利于在三年的學習之后對比學生學習的增長情況。
全校學生滿意度測評。我校歷來有面向全校學生問卷調查當年學校教育教學滿意度、家委會統(tǒng)計分析問卷結果的傳統(tǒng)。2013年的問卷調查,我校從午間微型德育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實施和課程時長三個角度,設計了三道問題檢驗課程效果,全校660名學生參與滿意度調查,學生喜愛的專題有兩項過半數(shù):“西方禮儀習俗”62.28%,“心理健康”53.77%;包括初三在內,班主任組織收聽收看的班級達到66.77%。
學生代表座談。我校于2013年12月組織各班代表座談,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對于課程的建設性意見,從“你喜歡或不喜歡的課程”“什么是有用的內容”“你希望新增加什么內容”“微型德育課時長”“微型德育課實施的問題”等問題中聽取學生代表的意見,供老師們下階段優(yōu)化課程以參考。
直接參與學生評價。各位任課老師對參與微型德育課程實踐活動的學生給予評價,并每次記2小時志愿者服務時間,使得評價真正與學生初三綜合測評掛鉤。
班級參與度評價。我們每學期末對班級參與度進行考評,由行政執(zhí)勤老師檢查打分統(tǒng)計,并將學生參與課程建設計入志愿者服務的時數(shù),一起作為班級期末考評的參考依據(jù)。
課程實施5年來,我們探索出微型德育課程這條以小見大、以“微”見“著”的德育途徑。精彩的微型德育課程也給學生帶來了變化,“華四”學生在校內外學習實踐中展現(xiàn)的行為素養(yǎng)、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素質、社會責任意識、主流價值判斷和國際視野等都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學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行為規(guī)范示范校和普陀區(qū)首批五星級行為規(guī)范示范校。
(作者單位: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楊艷利
從2009年起,我校嘗試立足校情和生情,以學校為單位創(chuàng)設系統(tǒng)化、信息化、固定化、實踐性、科學性的“三化兩性”微型德育課程,將短短的午間15分鐘打造成精彩一刻、快樂一刻、互動一刻,甚至是學生難以忘懷的一刻,取得一定的成效。據(jù)對全校學生滿意度測評顯示,喜愛學校微型德育課程的學生數(shù)達到全校人數(shù)的72%。
一、課程內容系統(tǒng)化
根據(j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xiàn)代公民素養(yǎng)、兩綱要求和我校“博學雅趣和諧”的育人目標,我們初步形成學校微型德育課程科目框架,從四個角度系統(tǒng)化梳理了“健康人生”“綠色校園”“人文沙龍”“異域風情”四個專題課程單元和《生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等11個子科目。(見下表)
課程綜合化是當今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它克服了學科課程劃分過細、知識面過窄的缺點,有利于知識之間的相互遷移和融會貫通。德育課程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會延伸到其它學科領域。因此學校微型德育課程探索同一專題一個學期在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呈現(xiàn),如政治、歷史、地理學科合作設計“公民素養(yǎng)”課程?;蚴峭粚n}在四個年段的不同學科領域交叉呈現(xiàn),如“四大節(jié)慶”課程,為了使得全校學生在四個年段里得到全方位的學習,我們從普識、由來、美食、文學、習俗、音樂等方面系統(tǒng)設計,力求學生在初中四年不重復學習。
我校微型德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堅持“近、小、實、親”的原則,即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情感實際,提出問題小一點,回答問題實一點,使學生感到親切一點。
二、課程手段信息化
學校微型德育課程的創(chuàng)新需要依托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實現(xiàn)由平面單向傳播向立體雙向互動的轉變,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微型德育課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教育過程充滿“自主性”“開放性”。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學生思維碰撞“激烈”,在課堂過程中會生成許多德育資源。教師利用這些臨時生成的資源,加以適當引導,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謝連琴老師設計了《“縮減三公”厲行節(jié)儉 從我做起》一課,用微視頻解讀中央提出的“縮減三公”政策,指出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午餐浪費問題,利用食堂走道、墻壁這樣的隱性德育資源,圖文并茂地配合廣播展示《日本學生吃午餐給你的18個啟示》,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厲行節(jié)儉。
這學期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快捷、高效、透明的特點,在校園外網(wǎng)建立一個互動式、開放式的信息平臺,讓每個學生有賬號就可以參與學習。其目的在于贏得學生更多的關注,實現(xiàn)動態(tài)課程互動、體現(xiàn)課程效果的延續(xù)、營造輿論導向和評價課程質量。網(wǎng)上開設了網(wǎng)上論壇,課前一兩天教師先在學校大廳公告并在外網(wǎng)平臺發(fā)布相關德育論壇討論題,通過關注、發(fā)帖、討論,捕捉即時成效,形成價值判斷。以此作為校內微型德育課程的教學資源,使得課程從靜止走向動態(tài)。
2013年2月,我校于校園內網(wǎng)平臺搭建了“微型德育教案資源平臺”和“微型德育視頻庫”等兩個微型德育資源庫,方便老師們整理、共享相關課件、教案、視頻,也方便師生在校內隨時取用微視頻資源學習。
三、課程時間固定化
我校原有的“午間廣播”時間不固定,有長有短。
我校曾經(jīng)就課程時長對學生進行調查,單選“5分鐘”的是23.76%,“10分鐘”的是35.47%;“15分鐘”的是21.99%;“20分鐘”的是15.89%,差別不明顯。參考兄弟省市15分鐘的做法,綜合考慮學生問卷和訪談結果,結合午間休息時長,采取15分鐘作為微型德育課程時長,取“精彩一刻”之意,希望在午餐后的休息時段,帶給學生精彩的“精神大餐”。
2013年2月起,我校將微型德育課程作為一個拓展課的科目,納入學校拓展課的常態(tài)化管理。學校將四個專題的微型德育課程固定排進一日作息時間表,保證每周一、二、三、五的12∶45~13∶00對全校六至九年級(九年級第一學期)學生開放。從每學期第3周開始,至期末考試前兩周結束。
四、課程形式實踐性
學校微型德育課程既有學科性德育課程之形態(tài),又具備活動性德育課程之功能,是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有機結合。我校在設計和實施時尊重不同年齡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并根據(jù)這些興趣和需要精心設計專題教育和安排實踐體驗活動,把活動內容和學生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例如引導學生開展助困、助殘、助老、環(huán)保等志愿者服務活動。
在課程實踐上體現(xiàn)間接與直接的融合。通過部分學生前期參加學校各類“博雅課程”的探究學習,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再通過微型德育課向全校學生匯報輻射學習成果。在課程實施中,教師通過組織、引領發(fā)揮主導者的作用,其身體力行、榜樣示范都是隱性德育資源,伴隨課程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學校風氣。
五、課程評價科學性
真正的德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學科課程,其評價應包括課程的設置、課程的管理、課程的實施等多方面的評價。我們采用新生前測問卷、畢業(yè)生后測問卷、學生代表座談、全校學生滿意度測評、班級參與度評價等方式,對課程本身和學生收獲多角度地評價課程效果。
新生前測問卷分析。在2012屆六年級新生入學之初,我們對全年級179名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全面了解新生在進行午間微型德育課程學習之前的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設計和調整課程設置,也有利于在三年的學習之后對比學生學習的增長情況。
全校學生滿意度測評。我校歷來有面向全校學生問卷調查當年學校教育教學滿意度、家委會統(tǒng)計分析問卷結果的傳統(tǒng)。2013年的問卷調查,我校從午間微型德育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實施和課程時長三個角度,設計了三道問題檢驗課程效果,全校660名學生參與滿意度調查,學生喜愛的專題有兩項過半數(shù):“西方禮儀習俗”62.28%,“心理健康”53.77%;包括初三在內,班主任組織收聽收看的班級達到66.77%。
學生代表座談。我校于2013年12月組織各班代表座談,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對于課程的建設性意見,從“你喜歡或不喜歡的課程”“什么是有用的內容”“你希望新增加什么內容”“微型德育課時長”“微型德育課實施的問題”等問題中聽取學生代表的意見,供老師們下階段優(yōu)化課程以參考。
直接參與學生評價。各位任課老師對參與微型德育課程實踐活動的學生給予評價,并每次記2小時志愿者服務時間,使得評價真正與學生初三綜合測評掛鉤。
班級參與度評價。我們每學期末對班級參與度進行考評,由行政執(zhí)勤老師檢查打分統(tǒng)計,并將學生參與課程建設計入志愿者服務的時數(shù),一起作為班級期末考評的參考依據(jù)。
課程實施5年來,我們探索出微型德育課程這條以小見大、以“微”見“著”的德育途徑。精彩的微型德育課程也給學生帶來了變化,“華四”學生在校內外學習實踐中展現(xiàn)的行為素養(yǎng)、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素質、社會責任意識、主流價值判斷和國際視野等都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學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行為規(guī)范示范校和普陀區(qū)首批五星級行為規(guī)范示范校。
(作者單位: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楊艷利
從2009年起,我校嘗試立足校情和生情,以學校為單位創(chuàng)設系統(tǒng)化、信息化、固定化、實踐性、科學性的“三化兩性”微型德育課程,將短短的午間15分鐘打造成精彩一刻、快樂一刻、互動一刻,甚至是學生難以忘懷的一刻,取得一定的成效。據(jù)對全校學生滿意度測評顯示,喜愛學校微型德育課程的學生數(shù)達到全校人數(shù)的72%。
一、課程內容系統(tǒng)化
根據(j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xiàn)代公民素養(yǎng)、兩綱要求和我?!安W雅趣和諧”的育人目標,我們初步形成學校微型德育課程科目框架,從四個角度系統(tǒng)化梳理了“健康人生”“綠色校園”“人文沙龍”“異域風情”四個專題課程單元和《生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等11個子科目。(見下表)
課程綜合化是當今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它克服了學科課程劃分過細、知識面過窄的缺點,有利于知識之間的相互遷移和融會貫通。德育課程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會延伸到其它學科領域。因此學校微型德育課程探索同一專題一個學期在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呈現(xiàn),如政治、歷史、地理學科合作設計“公民素養(yǎng)”課程。或是同一專題在四個年段的不同學科領域交叉呈現(xiàn),如“四大節(jié)慶”課程,為了使得全校學生在四個年段里得到全方位的學習,我們從普識、由來、美食、文學、習俗、音樂等方面系統(tǒng)設計,力求學生在初中四年不重復學習。
我校微型德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堅持“近、小、實、親”的原則,即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情感實際,提出問題小一點,回答問題實一點,使學生感到親切一點。
二、課程手段信息化
學校微型德育課程的創(chuàng)新需要依托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實現(xiàn)由平面單向傳播向立體雙向互動的轉變,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微型德育課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教育過程充滿“自主性”“開放性”。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學生思維碰撞“激烈”,在課堂過程中會生成許多德育資源。教師利用這些臨時生成的資源,加以適當引導,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謝連琴老師設計了《“縮減三公”厲行節(jié)儉 從我做起》一課,用微視頻解讀中央提出的“縮減三公”政策,指出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午餐浪費問題,利用食堂走道、墻壁這樣的隱性德育資源,圖文并茂地配合廣播展示《日本學生吃午餐給你的18個啟示》,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厲行節(jié)儉。
這學期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快捷、高效、透明的特點,在校園外網(wǎng)建立一個互動式、開放式的信息平臺,讓每個學生有賬號就可以參與學習。其目的在于贏得學生更多的關注,實現(xiàn)動態(tài)課程互動、體現(xiàn)課程效果的延續(xù)、營造輿論導向和評價課程質量。網(wǎng)上開設了網(wǎng)上論壇,課前一兩天教師先在學校大廳公告并在外網(wǎng)平臺發(fā)布相關德育論壇討論題,通過關注、發(fā)帖、討論,捕捉即時成效,形成價值判斷。以此作為校內微型德育課程的教學資源,使得課程從靜止走向動態(tài)。
2013年2月,我校于校園內網(wǎng)平臺搭建了“微型德育教案資源平臺”和“微型德育視頻庫”等兩個微型德育資源庫,方便老師們整理、共享相關課件、教案、視頻,也方便師生在校內隨時取用微視頻資源學習。
三、課程時間固定化
我校原有的“午間廣播”時間不固定,有長有短。
我校曾經(jīng)就課程時長對學生進行調查,單選“5分鐘”的是23.76%,“10分鐘”的是35.47%;“15分鐘”的是21.99%;“20分鐘”的是15.89%,差別不明顯。參考兄弟省市15分鐘的做法,綜合考慮學生問卷和訪談結果,結合午間休息時長,采取15分鐘作為微型德育課程時長,取“精彩一刻”之意,希望在午餐后的休息時段,帶給學生精彩的“精神大餐”。
2013年2月起,我校將微型德育課程作為一個拓展課的科目,納入學校拓展課的常態(tài)化管理。學校將四個專題的微型德育課程固定排進一日作息時間表,保證每周一、二、三、五的12∶45~13∶00對全校六至九年級(九年級第一學期)學生開放。從每學期第3周開始,至期末考試前兩周結束。
四、課程形式實踐性
學校微型德育課程既有學科性德育課程之形態(tài),又具備活動性德育課程之功能,是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有機結合。我校在設計和實施時尊重不同年齡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并根據(jù)這些興趣和需要精心設計專題教育和安排實踐體驗活動,把活動內容和學生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例如引導學生開展助困、助殘、助老、環(huán)保等志愿者服務活動。
在課程實踐上體現(xiàn)間接與直接的融合。通過部分學生前期參加學校各類“博雅課程”的探究學習,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再通過微型德育課向全校學生匯報輻射學習成果。在課程實施中,教師通過組織、引領發(fā)揮主導者的作用,其身體力行、榜樣示范都是隱性德育資源,伴隨課程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學校風氣。
五、課程評價科學性
真正的德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學科課程,其評價應包括課程的設置、課程的管理、課程的實施等多方面的評價。我們采用新生前測問卷、畢業(yè)生后測問卷、學生代表座談、全校學生滿意度測評、班級參與度評價等方式,對課程本身和學生收獲多角度地評價課程效果。
新生前測問卷分析。在2012屆六年級新生入學之初,我們對全年級179名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全面了解新生在進行午間微型德育課程學習之前的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設計和調整課程設置,也有利于在三年的學習之后對比學生學習的增長情況。
全校學生滿意度測評。我校歷來有面向全校學生問卷調查當年學校教育教學滿意度、家委會統(tǒng)計分析問卷結果的傳統(tǒng)。2013年的問卷調查,我校從午間微型德育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實施和課程時長三個角度,設計了三道問題檢驗課程效果,全校660名學生參與滿意度調查,學生喜愛的專題有兩項過半數(shù):“西方禮儀習俗”62.28%,“心理健康”53.77%;包括初三在內,班主任組織收聽收看的班級達到66.77%。
學生代表座談。我校于2013年12月組織各班代表座談,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對于課程的建設性意見,從“你喜歡或不喜歡的課程”“什么是有用的內容”“你希望新增加什么內容”“微型德育課時長”“微型德育課實施的問題”等問題中聽取學生代表的意見,供老師們下階段優(yōu)化課程以參考。
直接參與學生評價。各位任課老師對參與微型德育課程實踐活動的學生給予評價,并每次記2小時志愿者服務時間,使得評價真正與學生初三綜合測評掛鉤。
班級參與度評價。我們每學期末對班級參與度進行考評,由行政執(zhí)勤老師檢查打分統(tǒng)計,并將學生參與課程建設計入志愿者服務的時數(shù),一起作為班級期末考評的參考依據(jù)。
課程實施5年來,我們探索出微型德育課程這條以小見大、以“微”見“著”的德育途徑。精彩的微型德育課程也給學生帶來了變化,“華四”學生在校內外學習實踐中展現(xiàn)的行為素養(yǎng)、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素質、社會責任意識、主流價值判斷和國際視野等都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學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行為規(guī)范示范校和普陀區(qū)首批五星級行為規(guī)范示范校。
(作者單位: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楊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