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波 吳江偉
密結能力之網(wǎng),廣捕素養(yǎng)之魚
——課內外結合的語文學習策略
宋洪波 吳江偉
(沂南縣大莊鎮(zhèn)中心小學,山東 沂南 276305)
本文主要探討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多種語文學習能力與良好學習習慣,結牢興趣、習慣、能力、橋梁之網(wǎng),以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興趣 習慣 能力 語文素養(yǎng) 語文學習策略
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xiàn)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闭Z文素養(yǎng)不是一種純粹的知識或能力,而是一種綜合性涵養(yǎng)。它包括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個性和人格。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僅依靠課堂系統(tǒng)的知識傳授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幫助學生密結興趣、習慣、能力、橋梁之網(wǎng),從而捕語文素養(yǎng)之魚。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灰龑W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就會主動地求知、探索與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過程中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興趣在課內外語文學習中的作用。
1.聲情并茂,內容吸引。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對于許多事物都感到新鮮、有趣,他們的興趣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在低年級,由于知識的貧乏,活動目的性差,因而他們的興趣往往容易被當前具體生動的形象吸引和誘惑,總是從對事物本身的喜愛出發(fā)認識事物。選入語文教材的內容本身就是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有的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趣味盎然;有的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引人入勝……教師可運用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講述吸引學生,想方設法地讓學生認識到——書是甜的,閱讀是甜的。讓學生從中領略到讀書的樂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從而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我們可借機推薦一些好書、好文章,引領學生自覺地把閱讀從課內遷移到課外。
2.形式多樣,活動引領。
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老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開展好這些綜合實踐活動,把校外、課外的信息引入課堂,把學生的視野和學習擴展到生活中,注重學生課后拓展與延續(xù),從大語文觀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新體系,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例如:舉辦故事會、詩歌朗誦會、美文誦讀比賽、辦手抄小報、演課本劇等,把學生從封閉單一的課堂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天地里學語文,不斷汲取“活水”,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體會活用語文的成功之樂,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
“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可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身受用不盡。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讀書興趣的同時,必須關注孩子各種讀書習慣的養(yǎng)成。
1.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果能主動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就能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我們要把握住小學學習查字、詞典的黃金階段,把查字典與閱讀、寫作、比賽等結合起來,督促孩子運用,讓孩子會查字、詞典的同時,熟練成一種技能,養(yǎng)成一種習慣,讓學生對工具書有親近感,并在閱讀中自覺運用。學習新課或閱讀課外讀物時,要求孩子把字典置于身邊,自讀課文遇到生字、新詞等障礙時,能通過自查字典予以解決。以小小字詞典,讓學生大大受益。
2.批注的習慣。
批注,即閱讀時把讀書的感悟、心中的疑惑,圈圈點點,寫寫記記,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幫助理解,深入思考。讀書時養(yǎng)成做批注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潛心閱讀。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時寫批注的習慣,有意識地引導其結合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實際進行閱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促使其個性得到張揚。
首先我們要教會學生使用符號進行批注。常用符號主要有: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釋的詞語下加“…”;在關鍵詞語下加“▲▲”;在文章重要的語句下面畫波浪線“﹋”或直線“——”;在文章的重點詞或優(yōu)美詞語下面標圈點“。。?!保辉谟幸蓡柕恼Z句末尾或旁邊加問號“?”;在有感嘆或驚奇的語句旁邊加感嘆號“!”,等等。
心理專家說過:21天養(yǎng)成一個習慣。要養(yǎng)成一個習慣,需要持續(xù)一定時間的訓練,并以一定時間為間隔進行強化。所以我們必須一方面強調批注的重要性,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對優(yōu)秀批注的公布表揚,檢查、監(jiān)督學生,使之成為學生自覺、自動、自主的要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借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熱情。
3.記讀書筆記的習慣。
記讀書筆記可以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可以提高寫作、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記讀書筆記的方式一般有四種:一是卡片式筆記,將摘記的內容分類記在備好的卡片上。二是摘要式筆記,即在讀書過程中將重要內容或精彩語句摘抄在筆記本上。三是批注式筆記,即在讀書過程中,隨時將自己的感悟、聯(lián)想、疑問等以眉批的形式寫在書上,也可以對有關語句畫記號、標重點。四是讀后感式筆記,也就是針對書中的有關內容,聯(lián)系社會或個人實際寫出體會。
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對優(yōu)美詞句等進行摘抄,也可以要求學生寫感悟,長此以往,會使學生的閱讀效率不斷提高,閱讀熱情不斷高漲,學以致用,找到竅門,提高閱讀能力,課外自覺閱讀。
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學對中華民族性格的涵養(yǎng),則可節(jié)選鄧立光《宋明理學的時代意義》中的這段材料:
4.討論交流的習慣。
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遍喿x時的討論交流是拓寬讀書視野、彌補認識不足的有效途徑,是加深對讀物理解的最佳方式。交流可采用詩歌朗誦會、故事會、報告會、辯論會等形式,也可采用主題報告會、主題辯論會等形式。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加快閱讀速度,提高演講水平和寫作能力,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們在課堂教學時需不斷滲透一些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規(guī)律性東西,促使學生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為學生的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提高他們的課內外語文學習積極性。
1.引導學生靈活運用閱讀方法。
閱讀有朗讀、默讀、背誦等法。朗讀,即用普通話把書面語言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文字這個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朗讀可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的口頭語言。朗讀有助于提高記憶力,增強理解能力,培養(yǎng)寫作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敏銳的感悟力。宋代學者朱熹說:“大抵觀書,務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本褪钦f,朗讀的遍數(shù)多了、熟了,文章中的話語、詞匯就變成自己的了。默讀更能讓學生沉浸于文本中,用心感悟、揣摩文本,與作者“對話”,與作者的心靈碰撞,被文章中表達的感情深深感動。背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背誦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讀寫能力和發(fā)展記憶力。教師可根據(jù)文章長短靈活采用整體背誦(如詩歌、短文)和分步背誦(長的課文)等方法,調動學生背書的積極性。
2.指導學生熟練掌握閱讀技巧。
《新課標、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規(guī)定小學第三階段的閱讀要“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不少于100萬字”。教師要把好由課內到課外的“牽引”關,讓學生在教師巧妙語言的“牽引”下,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外閱讀世界,領略更廣闊的天地。
1.以課程標準為準繩,推薦閱讀書目。
《語文課程標準》推薦學生背誦的優(yōu)秀詩文有120篇(段),推薦學生閱讀的材料涵蓋了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等,還建議教師向學生推薦科普科幻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讀物,這給了教師和學生很大的選擇空間。對于這些內容,我們可采用朗讀、欣賞等形式使學生感受到課外閱讀的魅力,激發(fā)學生課內外閱讀的強烈愿望。我們還要兼顧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如向喜歡探險的學生推薦馬克·吐溫的 《湯姆索亞歷險記》、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向喜歡旅游的學生推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向喜歡幻想的學生推薦科普科幻讀物,等等。
2.以教材為依托,拓寬閱讀渠道。
語文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內容富有開放性和彈性。教師可依據(jù)教材內容深層滲透,指導學生選擇課外閱讀物,讓學生在家庭中、社會中、自然生活中學習語文,通過網(wǎng)絡、媒體、課外閱讀豐富學習生活。如在教學《匆匆》后,可與學生共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學《少年閏土》后,可建議學生閱讀魯迅的《故鄉(xiāng)》。教師還可依據(jù)教材內容,進行平行遷移,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如教學六年級下冊民風民俗單元時,可布置學生調查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民風民俗,既可寫一個調查報告,又可做一份手抄報。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篩選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
總之,我們要以課堂教學為立足點,幫助學生結牢耐用之網(wǎng),將狹小的語文時空通向廣闊的語文天地。以課內的經(jīng)典閱讀帶動學生的課外語文學習,指導學生掌握好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方法,并將課內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課外學習中,使語文課堂訓練和課堂以外的各項語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1]新課標、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2]語文課程標準(2012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