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庇袝r候人們還把這句俗話與“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歸為一類?!叭诉^留名論”比“人為財死論”表面上看像似清高些,其實也清高不到哪里。為名為利,歸根到底為自己。前者以“雁過留聲”為理由,后者以“鳥為食亡”為根據。與雁為伍,同鳥結伴,實為半斤八兩,殊途同歸,都是把人降低到飛禽走獸的級別。
這話雖然說得有些武斷,細想想還是有些道理的。人到底為何而生?為何而死?難道非名即利?
有人一生嚴謹,凡不仁不義之事不為,行為無可挑剔,愛惜名聲勝似鳥雀珍惜羽毛,不圖留下萬貫家財,只求永存一身正氣。這樣的人,古今中外有之,但少之又少,如鳳毛麟角。
自從人世間 “名聲”也可以用來獲利以來,“名聲”也就大多不副其實了。當今滿大街都是“大師”、“學者”、“專家”,且凡是成了“家”的均“著名”。
名聲應當是天下公議的結果,體現著社會輿論。所謂名人也是一個人的學識、行為及其成就鑄下符號;有名無實者如同一個吹鼓了的氣球,好玩是很好玩,只是經不住一根大頭針的刺擊,吹得太大發(fā)了則可能頃刻爆炸。
至于“名牌產品”,那應當是市場及廣大消費者公認的。當今許多“名牌產品”的頭銜是評出來的,據說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名推委”,即“中國名牌戰(zhàn)略推進委員會”。我孤陋寡聞,不知道“王麻子剪刀”、“瑞蚨祥綢緞”、“東來順涮羊肉”、“全聚德烤鴨”、“天津狗不理包子”,這些“名牌”是哪朝哪代哪個機構評出來的。
其實有些名牌,十有八九是“買”來的。一是參展,錢到位了,就會給一個金獎銀獎。二是豁出錢打廣告,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廣告費全打進成本。天天向消費者灌輸,不怕你不信。最肯幫忙的還是某些媒體與代言人,只要廠家出手大方,讓說啥就說啥,讓播啥就播啥。
如今有些名人、名牌,盡管開始有人還不大認同,可事情就怕重復,重復多次便“三人成虎”。一旦有了不同凡響的聲名,別人就沒那么多精神頭再去較真兒,他們自己也心安理得了,于是慢慢地就自我膨脹起來,仿佛真的是不可一世的名人,或成了稀世珍寶般的名牌。愈是這類名人、名牌,愈名實相反,最后終將露餡兒。
有位老人很明智,他生前認識到給他戴的那些“國寶”、“大師”一類的桂冠,都是用荊棘編織的,統(tǒng)統(tǒng)摘掉為好。老人的拒絕與那些戴上“大師”帽子而安之若素的人形成了鮮明對比。
【原載2014年第3期《芙蓉江》】
插圖 / “一舉成名” / 趙乃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