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千年前,戰(zhàn)火使他們逃離故鄉(xiāng),就此上路,從未停息。今天,他們散落于世界各地,過著自成一體的生活。流浪成為這種生活的必然,也讓他們盡可能少地受到現(xiàn)代社會的侵蝕,使他們的文化得以最為完好地保存。但是,伴隨著流浪而來的無盡的苦難,歧視仍舊存在,驅(qū)逐時有發(fā)生。那么,歷經(jīng)千辛萬苦的吉卜賽民族,他們來自于哪里,而他們的未來又在哪里?
【關鍵詞】吉卜賽人;流浪;苦難
關于吉卜賽人,其人口迄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流浪而居無定所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根據(jù)一般估計,全世界一共有大約1200萬吉卜賽人,1000萬左右分布在歐洲,其中700萬集中在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東歐各國。盡管吉卜賽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們居住的比較分散。
因為有關吉卜賽人的文字記載少之又少,加之他們總是處于不斷的遷徙流浪中,長期以來,關于吉普賽人的民族起源,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就目前來看,得到普遍認可的一種說法是,吉卜賽人來自于古代印度北部地區(qū),也就是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中南部的印度河口。既然吉卜賽人極有可能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北部地區(qū),那么為何他們會離開故土,踏上了流浪的慢慢旅途?由于缺乏足夠的歷史記載,很多學者對于吉卜賽人的遷徙原因有著種種的猜測,現(xiàn)在學界有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是,突厥人的大舉入侵導致了吉卜賽人的流徙。據(jù)記載,10世紀中葉時印度政治分裂猶如一盤散沙,喪失抵御外族入侵的能力。而恰好在此時,中亞的突厥穆斯林在加茲尼建立了加茲尼王朝,其蘇丹馬哈茂德曾經(jīng)17次遠征印度,大肆燒殺搶掠,給當?shù)鼐用駧砹顺林氐臑碾y,人們被迫到處逃亡。后來整個旁遮普納入了加茲尼王朝的版圖。至古爾王朝時期,北印度地區(qū)又遭受了悲慘的屠戮,對于多姆人來說流浪逐漸成為了生存的手段。那么,很有可能,現(xiàn)代吉卜賽人的祖先自此便開始了沒有終點的流浪生涯。
吉卜賽人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便是以家族或是以部落為單位到處流浪。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隨遇而安。最早流浪的吉卜賽人主要靠步行或騎馬浪跡天涯,有的地方也出現(xiàn)過駝隊的形式,他們每到一個棲息地就安營扎寨,住在帳篷里。大概在9世紀初,便于隨地駐扎和裝載生活用品的馬拉大篷車開始奔波于城鎮(zhèn)鄉(xiāng)村。在吉卜賽人遷移的過程中,總是部分定居,部分繼續(xù)流浪。
吉卜賽人流浪的歷史也是不斷遭受迫害的歷史,是一部辛酸血淚史。他們的足跡所到之處就會伴隨著強硬的法律法規(guī)出臺,對他們進行限制、驅(qū)逐,甚至是屠殺。“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各國的大民族主義者強調(diào)國家的純一性,對于少數(shù)民族進行排斥,而處境本已十分不幸和遭受歧視的吉卜賽人則進一步遭到迫害”。最早反對吉卜賽人的法令是1471年瑞士的盧塞恩市議會制定并通過的,它禁止吉卜賽人在其聯(lián)邦領土內(nèi)逗留。從此時起,各國相繼發(fā)布一系列條令對吉卜賽人進行驅(qū)逐,反對流浪的法律條例接二連三地被制定出來。
進入20世紀,吉卜賽人遭受的苦難有增無減。希特勒時期,有50多萬吉卜賽人因種族迫害而死于集中營和勞役工廠。但在歷史學家的描述中,他們往往只被歸入“非猶太人”一類,而沒有得到過足夠的重視。戰(zhàn)后,中東歐國家加大了強制安置吉卜賽人的力度,因為他們遷徙的習性被視為是“反社會”的行為。一些中東歐國家對吉卜賽人婦女強制進行節(jié)育,一些國家則不允許吉卜賽人小孩在普通的小學受教育。
蘇東劇變后,歐洲的反吉卜賽人情緒爆發(fā)。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德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烏克蘭和前南斯拉夫,都曾發(fā)生過對吉卜賽人的系統(tǒng)性迫害。隨著鐵幕降下,吉卜賽人由東歐遷徙至西歐,媒體時有所謂“吉卜賽入侵”的報道,在公眾中造成恐慌。為此,西歐國家政府常常采取集體性遣返的方式加以應對。
許多年以來,吉卜賽人散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艱難而又頑強。但是,不論身處何地,他們始終被認為是現(xiàn)代社會的局外人,生活在當?shù)厣鐣淖畹讓樱馐苤鵁o盡的苦難。目前,一些國家已廢除了對于吉卜賽人的不公法律,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也呼吁人們以一種公平客觀的態(tài)度去對待吉卜賽人,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吉卜賽人的歧視始終存在。一直以來,為什么吉卜賽人飽受歧視和迫害?對此,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條原因:
首先,文化價值觀上的差異,導致他們受到非吉卜賽人的排斥。吉普賽人大多是文盲和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所以多從事傳統(tǒng)的服務性行業(yè),而且保留著傳統(tǒng)的謀生方式,如賣藝、看手相等。自古至今,人們總是將吉卜賽人等同于小偷,認為他們手腳不干凈。歷史上,流浪的吉卜賽人流離失所,備受欺凌,以不道德的手段獲得生存也情有可原。最重要的是,在吉卜賽人的價值觀念中,偷盜并不是可恥的事情,它只是上帝賦予他們的一項職業(yè)。流浪的生活給予了他們隨機應變的能力,所以,即便是小偷小摸,那也是為了生存的需要,而不會有道德上的負罪感。雖然他們不受現(xiàn)代社會道德法律的約束,但是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部落內(nèi)部有一套自己的法律體系,他們只是按照自己部落的傳統(tǒng)方式生活而已。小說《吉卜賽人部落》中,小偷烏伊從村外偷了只小豬回來,酋長看見后責備了他兩句,卻也沒有處罰他,而部落中與別人私通的女人則受到了嚴厲的懲罰。吉卜賽人有著自己的道德評判體系,殺人、奸淫是嚴禁的,而小偷小摸則被首領所默許,竊賊無需感到愧疚和自責。
另外一個原因是,長期居無定所的吉卜賽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并且牢牢地堅守著這種價值觀念,始終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無論遷徙到何地,他們頑固地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傳統(tǒng),避免受到所在國主體民族的影響和同化。時至今日,吉卜賽人幾乎遍布世界各地,但不論是已經(jīng)定居各國的吉卜賽人,還是依然處于流浪狀態(tài)的吉卜賽人,他們始終游離于現(xiàn)代文明社會之外,與當?shù)氐恼?、?jīng)濟、文化相脫節(jié)。他們秉持特殊的習俗和價值觀念,入鄉(xiāng)不隨俗,形成與當?shù)厣鐣艚^的狀態(tài),造成外族對他們的誤解。
許多國家采取措施使當?shù)氐募焚惾巳谌氲礁鲊闹髁魃鐣?,讓他們放棄流浪、放棄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成為社會統(tǒng)一體中的一員。但是,吉卜賽人往往不愿接受當局的安排,按照自己的意志來維持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體系。譬如教育方面,吉卜賽人的生活方式導致民族成員文盲率居高不下,他們有一套部落內(nèi)部的教育體系。各國所采取的同化教育政策,使得吉卜賽人拒絕接受現(xiàn)代教育,學習別國文字,而他們意識到不識字更能保持他們的特色和獨立性?!皻W洲的教育制度一下傾向于高揚主流文化而抑制少數(shù)文化,制度本身就體現(xiàn)著主流文化的精神?!痹谒麄冊噲D以這種方式保存本民族傳統(tǒng)的同時,也招致了各國當局和非吉卜賽人的反感,認為他們是食古不化的落后民族,不可能融入到現(xiàn)代社會中。
英國著名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其著作《歷史研究》中將世界上先后存在過的所有人類文明歸結(jié)為30余種文明形態(tài),并根據(jù)這些文明的共同特征歸納了三個主要模式,分別是希臘模式(文化統(tǒng)一,政治分裂的模式)、中國模式(統(tǒng)一為主,夾雜分裂的大一統(tǒng)模式)和猶太模式(有可辨識的統(tǒng)一文化卻沒有政治實體的離散型模式)。按照這樣的劃分,星羅棋布于世界各地的吉卜賽人群體無疑是離散型模式的又一個典型的模板。同是飽受磨難的民族,人們驚嘆于猶太民族的智慧,醉心于猶太文化的燦爛,對于吉卜賽人卻是永遠的橫眉冷對和無盡的鄙視驅(qū)趕。我們感受弗拉明戈舞的力量,享受吉卜賽音樂的獨特魅力,欣賞充滿吉卜賽風格的時裝表演,沉迷于神秘的吉卜賽愛情魔法游戲。我們一邊被吉卜賽文化的神奇與浪漫所吸引,另一方面卻又對于吉卜賽人嗤之以鼻。
參考文獻
[1] 趙錦元.吉卜賽民族與文化[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2] 郝時遠,趙錦元主編.世界民族與文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
[3] [英]阿諾德·湯因比.劉北成,郭小凌譯.歷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羅馬尼亞]扎哈里亞·斯坦庫著.毛彩琴譯.吉卜賽人部落[M].作家出版社,2006.
[5] 阿里·阿萊伊西著.黃覺譯.歐洲的吉卜賽人:一點思考[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9(02).
[6] 郝時遠,趙錦元主編.世界民族與文化·歐洲篇[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24.
作者簡介:馬妍(1989-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碩士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