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真的能從苦難和不幸中獲益嗎?2.我們是否過于看重成功了?3.身份是與生俱來的或者別人給予的,還是我們自造的?4.我們是該接受現實,還是爭取更好的?
——美國高考作文題
由于反傳統(tǒng)已成了中國進入現代以來的一個新傳統(tǒng),扭轉對于儒家文化的抹黑和偏見,加強全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還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彭永捷教授談新儒家社會科學的興起
中國當下的傳播有一大弊端,那就是諱言貧困、落后、苦難和不幸,卻熱衷于宣傳和炒作所謂“時尚的生活方式”。
——作家梁曉聲《中國生存啟示錄》
人人都在說話,好像在交流,其實人人都無心聽別人怎么說,都是自說自話,每個人都是孤島。
——學者賀衛(wèi)方談自媒體時代的寫作
洋人看中國書看得少的時候,興趣很大;看得多了,反而沒有興趣了。
——2013年12月29日,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夏志清在紐約去世,享年92歲,代表作為《中國現代小說史》
如果你半夜醒來發(fā)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
現在說到藝術,很多都是放在博物館里,但外面的公共空間中又有多少藝術成分?對這一點我很難過。公共空間無所不在,在城市,也在鄉(xiāng)村,公共空間的藝術更應是無所不在,博物館之外才是更大的中國。
——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
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全國政協(xié)委員楊春時教授數年前也透露,某直轄市的區(qū)級領導中,有一半在大學讀博,并總結出規(guī)律,“官員級別越高,讀博就越容易。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