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概述
《雨王亨德森》是20世紀美國著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的重要代表作。作品主要講述男主人公亨德森身為百萬富翁,但精神空虛貧瘠,行為舉止怪誕,生活一團糟糕。為了擺脫如此深重的精神危機、重獲心靈的寧靜,他獨自前往非洲原始部落,在大自然的洗滌下,在與非洲樸實的土著人民的交流共事中,亨德森的心靈受到了滌蕩,心中的善意重新被尋回,同時也找到了對生活的清晰目標和對生命的由衷敬畏。而亨德森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根源何在,作為衣食無憂的百萬富翁,主人公為何會面臨如此深重的精神危機?
二、亨德森心靈焦慮的原因——污染
小說的時代背景是二戰(zhàn)后的美國社會,而戰(zhàn)后的美國絕非天堂。正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你得想想白人的新教運動、制憲、南北戰(zhàn)爭、資本主義的成長和征服大西部的過程。所有這一切重大任務和征服都在我之前完成了,留下的最大問題是面對死亡?!比绱舜蟊尘跋?,作品主人公亨德森發(fā)現(xiàn)了周圍社會中的各種陰暗與丑陋,也引發(fā)了他的思考與焦慮。在亨德森的眼中,美國社會并無他安身立命之處。同時,他意識到有些東西正逐漸地在其生活中消失無蹤,但他卻無法明言到底是何物。事實上,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生的種種污染是亨德森心靈焦慮、需要踏上非洲大陸的根源。亨德森所生活的現(xiàn)代社會,受到了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污染。
(一)城市自然環(huán)境污染引發(fā)主人公焦慮
本節(jié)將重點聚焦現(xiàn)代社會的噪音污染、垃圾污染,進而得出亨德森逃離現(xiàn)代社會、親近非洲大陸以實現(xiàn)自我和救贖精神的必要性。
在現(xiàn)代美國社會中,噪音污染嚴重。在這部小說中有這樣的情節(jié),亨德森的鄰居勒諾克斯小姐被亨德森的大嗓門和壞脾氣驚嚇至死,如此夸張的情節(jié)可視為是對現(xiàn)代社會噪音污染的戲劇化譴責。在這樣一個喧囂浮躁的社會,住宅區(qū)內(nèi)人類的噪音都可以威脅生命安全,更不用說工作場所或公共場所大機器噪音的危害性了。污染還有其他形式。萊諾克斯小姐去世后,主人公亨德森進入她的房子,發(fā)現(xiàn)她家中遍地都是垃圾。 “她屋里堆滿了撿來的紙盒、木箱、小兒車之類的破玩意兒,我得費力地從一間屋爬進另一間屋。有的小兒車還是上個世紀的東西,說不定我坐過的小兒車也在里邊。這些東西都是她從遠近各處撿來的?!倍蝗R諾克斯小姐視為珍寶的這些東西,實際上只是垃圾、毫無用處。所有這些垃圾正好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zhì)污染嚴重。
其次,萊諾克斯小姐的死亡敦促亨德森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本質(zhì)。他對自己說, “亨德森,看在上帝的面上,鼓起勇氣,離開吧。否則,你也會落得同樣下場。死亡將摧毀你,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長存,除了一堆破爛,在沒有別的東西留下——因為將來不會存在什么,自然什么也不可能留下。而仍然存在的東西,就是現(xiàn)在!為了一切的一切,出走吧?!彼仨氉鲆恍┦虑閬韱拘焉钌畛了囊庾R,以避免死亡突然地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亨德森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運用了各種方法來尋找生命的意義,但一切都是徒勞。在美國社會的大背景下,亨德森不可能尋求到生命的真諦。亨德森意識到他們這一代美國人的宿命是去到外面的世界、找尋人生的真諦。最后,亨德森遠赴非洲大陸,尋求心靈的平靜和精神的救贖。
(二)現(xiàn)代都市中的精神污染
越是在人員密集的大城市中,反而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孤立無援。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人類擁有更多先進的技術因而更加了解所處的世界;然而,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類卻感到迷失自我。人類不得不重新分析了解自己,并試圖定位自我并尋找身份認同。從生態(tài)邏輯的角度來看,人的心靈受到日常生活中過度膨脹的科技的污染。
在小說中,亨德森的頭腦和靈魂均被現(xiàn)代社會所污染。尤金·亨德森是畢業(yè)于著名常青藤大學的碩士生,繼承了三百萬美元的家族遺產(chǎn),“他的父親是有名的學者魏納德·亨德森,寫過關于阿爾比教派的書,曾經(jīng)是威廉·詹姆斯和亨利·亞當斯的朋友呢”。但是,亨德森是一個粗魯?shù)娜?。他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溝通,并總是因為瑣事而與他人爭吵。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我是個不爭氣的家伙,我有理由這樣認為,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我的行徑荒唐,像個無賴”。他時常暗念的一句話是, “罪過總會得到寬恕,善行不必非要先修”。這句話明確表現(xiàn)出亨德森時刻處于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中。在如此精神狀態(tài)籠罩之下的亨德森面臨很多的問題,處境艱難。在與父親的關系中,他知道父親其實是愛他的,但他的潛意識不承認這點。亨德森所有的粗魯表現(xiàn),一個重要原因便在于父親對自己的不認可,他只能通過暴力怪誕的行為發(fā)泄心中郁悶。與此同時,亨德森和他的兒子愛德華之間也有不能逾越的溝壑。亨德森愛他的兒子,但他的兒子愛上了一個印度女人,這使亨德森失望。他說道,“這會是我親生的兒子嗎?真是活見鬼。要是我任他和這女人混下去,她會幾口把他吞掉的”。亨德森的婚姻生活也不如意,與前妻的長期分居最終導致離婚,而再婚后與第二任妻子的爭吵也是常態(tài)??偠灾?,他的人際關系一團糟:對他人缺乏了解,缺乏寬容,而這些實質(zhì)上反映出亨德森的心靈缺乏他人的關愛、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污染與影響。
三、結語
二戰(zhàn)后美國丑陋的社會現(xiàn)實已經(jīng)深深玷污了主人公亨德森的靈魂。在混亂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社會生活中的人們過分看重物質(zhì),通過出賣靈魂得到想要的物質(zhì)生活。所以亨德森意識到必須去非洲親近原生態(tài)自然,進一步探索生命的意義、撫慰自己焦慮的心靈,以期最終得到精神的救贖。
參考文獻
[1] Barry, Peter.”Eco-criticism”.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3rd ed. Manchester: Manchester UP,2009.
[2] Bellow, Saul.Henderson the Rain King [M].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6.
[3] Garrard,Greg. Eco-criticism[M].Oxford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4.
[4] 張世君.亨德森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 (3).
[5] 姬莉.雨王亨德森中的生態(tài)意識[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
[6] 范彩霞.雨王亨德森與存在主義[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作者簡介:李映雪(1988- ),女,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研究生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