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琴
【摘要】如何開啟一節(jié)語文課和諧美妙的篇章,如何以巧妙手法將知識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于中職語文教師來說不僅需要認真地研讀思考,更加需要動用非凡智慧。本文從中職語文教學實踐出發(fā),對語文課導入藝術進行了探討研究。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藝術;和諧美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如果將中職語文課堂比做一場師生共演的舞臺劇,那么課文內容的導入,則是拉開這場精彩劇幕的序曲。導入是一種將學生迅速引入教學情境中的一個過程,巧妙的導入不但能夠讓學生很快與教師建立起一種新的互動關系,進入到一種共同學習、共同思考的和諧狀態(tài),而且能夠讓學生準確而迅速地把握到一節(jié)課的基調,能夠客觀地去對待新的知識與學習任務。應該說,好的導入會使教者愉快,學者輕松,師生同堂共濟其樂融融。然而,新知導入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如何開啟一節(jié)語文課和諧美妙的篇章,如何匠心獨運,以巧妙手法將知識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于中職語文教師來說不僅需要認真地研讀思考,更加需要動用非凡智慧。由此,本文從實踐出發(fā),對中職語文課堂新知導入的藝術技巧進行了全面探析。
一、問題導入,引發(fā)學生探究意識
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高效課堂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對新知充滿好奇與探究意識,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探究意識首先是從疑問開始。然而語文不同于數(shù)學,各個知識點之間并沒有非常明確的因果關系,面對語文知識很多學生并不知道該如何置疑和解疑,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無法把握課文的主題內容和中心思想的原因所在。因此,用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與探究,有助于他們很快掌握到課文的“主調”[1]。如在學習《過萬重山漫想》一課時,可以通過問題將作者想象的軌跡進行勾畫,讓學生們在問題的引導中去領悟作者在展開想象時表現(xiàn)出的激情:天下奇觀之一的長江三峽,在古代就被萬人傳誦,最經典的莫過于唐代詩人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的名句,可以說三峽的又一代表詞就是“萬重山”,因此課文題目“過萬重山設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過三峽設想”?那么作者在穿過三峽時是如何展開想象的?是什么激發(fā)了他的想象?我們又應該如何去評價作者的這種設想?文中作者是如何將筆鋒從三峽奇景轉到三峽設想的?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去領悟作者對萬重山的設想吧!用問題導入新知,一方面會將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另一方面學生們會沿著“問題”的主線去展開探究,讓探究過程彰顯出其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在課文導入的過程中,幫助中職生從生動的語言文字的表象中去獲得更多感性認識與直觀體驗非常重要。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為學生們勾畫出一幅美而和諧的場景,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感知語文的無限魅力,引發(fā)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2],如絲絲細雨,如潺潺流水,潛移默化地熨貼學生浮躁的情緒,享受語言與文字為他們帶來的或者是優(yōu)美,或者是悲壯,或者是激動,或者是豪情。如在講《離太陽最近的樹》這篇課文時,可以先為學生們展現(xiàn)一個美的意境:同學們在你們生活的世界中,處處都能夠感受到綠意盎然,我們的地球就是綠色的,綠色是未來與生命的象征。(這時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現(xiàn)一幅幅綠色的美景:切入西藏阿里的風光),假如說沒有了綠色,那我們的世界將會是多么不堪入目。同學們看到了此時阿里的美麗景色了嗎,但是在三十年前,人們卻無情地將他們的生存之樹親手毀掉了(切入紅柳樹被毀滅的畫面),而著名的女性作家畢淑敏,用她的筆寫下了“離太陽最近的樹”,她以深沉而平靜的筆調為我們唱響了一曲生命頌歌,也是一曲生命的悲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首作者用心譜寫的悲歌……(與學生共讀課文)。畫面的反復切換給學生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而伴隨著畫面的流轉,伴隨著教師抑揚頓挫的聲音,學生們的情感也隨之發(fā)生著起伏變化,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正帶著一顆悲憫的心仰望那些離太陽最近的樹正逐漸遠去……
三、音樂演繹,師生共譜和諧樂章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它具有超強的藝術感染力,是中職生非常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他們在淺吟低唱中,在放聲高歌中,在美妙旋律中,都能夠獲得美的享受。讓音樂穿插于課文內容之中,給語言文字添加上動人旋律,會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往往會曲未到,心已醉。尤其是在習慣了傳統(tǒng)的說教、講解之法的中職生,音樂演繹的方法更能讓他們于意外中收獲驚喜。如在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當課堂上播放出鳳凰傳奇的一首同名歌曲時,那耳熟能詳?shù)墓?jié)奏讓教師和很多學生禁不住同聲哼唱,教室里立刻彌漫著一股清新之風,仿佛月色拂面,仿佛荷香撲鼻,而所有的人也好像作者一般置身于一灣荷塘之中,欣賞那安詳、靜謐而又優(yōu)美的景色。而在學習《赤壁懷古》時,為與學生一起進行互動,教師可以先以歌唱入場:同學們,今天老師想為你們唱一首歌,這首歌詞恰好是一首宋詞,大家聽完上半部分后,告訴老師這首詞的作者、朝代和其他作品好嗎?學生們都紛紛拍手稱贊。當一首“明月幾時有”唱到一半時,很多學生已經開始跟唱,而且紛紛地說出了詞名、作者名。以歌曲做“引”,將問題貫穿于動人旋律之間,學生們都感覺這種學習其樂融融,就在他們與教師情不自禁的和唱之中,師生共同譜就的和諧樂章就此拉開序幕。
中職語文課的導入手法眾多,在此只是筆者于實踐中略見一斑。然而無論是哪種方法,最為重要的是課文內容要與學生的認知心理相契合,只有恰當?shù)膶?,才能奏響精彩語文課堂的美麗樂章;只有藝術的導入,才能讓師生合奏出一首美妙和諧的動人序曲;也只有教師匠心獨運的導入設計,才能引領中職語文課堂跨入一個更加美麗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王杰.以問題為導入,提高學生探究意識——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J]. 閱讀與鑒賞(上旬), 2011(12).
[2]孫洋.適于中職語文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J].赤子,2013(23).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