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偉(廣東省中山市古鎮(zhèn)醫(yī)院功能科,廣東 中山 528421)
作為臨床上較為普遍的子宮肌層良性病變,子宮腺肌病的發(fā)病率呈現出不斷上升態(tài)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臨床上通常結合患者體征和臨床癥狀進行診斷,超聲在子宮腺肌病的檢查中廣泛應用,本次研究特就子宮腺肌病超聲診斷特點以及診斷價值進行探討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3月~2013年11月間在我院行子宮腺肌病診治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18例患者月經量增多,但未有痛經現象,82例患者經期延長,10例患者伴不孕,年齡25~55歲,平均(36.9±4.2)歲。
1.2 方法:于檢查前囑患者排空尿液,取膀胱截石位,在避孕套內放入適量耦合劑后,并排除頭端氣泡,然后緩緩將探頭放入陰道內,貼近穹窿宮頸處進行探查,轉動手柄進行橫向、縱向及多角度進行掃查,并采用傾斜、推拉及旋轉的方法進行多切面掃查,對子宮位置、形態(tài)大小、內部肌層回聲特征,子宮內膜位置、邊緣狀況、以及附件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之后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病變區(qū)血流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
全部100例患者中72例患者被診斷為子宮腺肌病,診斷符合率為72%,4例患者漏診,占4%,8例患者誤診為子宮增大,占8%,16例患者誤診為子宮肌瘤,占16%,誤診漏診率為28%。18例患者合并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占18%,32例患者合并子宮肌瘤,占32%。
子宮腺肌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根據子宮后方聲衰減、肌層回聲以及子宮邊界、形態(tài)和大小等情況而已將子宮腺肌病分為局限型、前壁或者后壁型以及彌漫性三種。局造型子宮腺肌病超聲聲像圖可見不規(guī)則增大或者正常子宮,周圍肌層可見正?;芈暎哂锌杀娌≡罘秶?,與周圍正常肌層間邊界不清晰且沒有假包膜,有不均勻回聲,呈蜂窩狀。后壁型或前壁型聲像圖表現為子宮不對稱性增大,向前方或者后方隆起,肌層增厚,內回聲不均勻,宮腔線移位。彌漫型子宮腺肌病聲像圖表現為子宮彌漫性增大,肌層回聲增強、不均勻,宮腔線可居中。
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為子宮肌層血流信號明顯增多,病灶肌層內呈條狀或者星點狀散在分布,局限型子宮腺肌病未見環(huán)狀血流包繞現象[1]。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約50%子宮腺肌病患者并發(fā)子宮肌瘤,本次研究中,共32例患者合并子宮肌瘤,占32%,超聲圖像可見明顯增大子宮,呈不規(guī)則形態(tài),局限型子宮腺肌病患者發(fā)生幾率較高。18例患者合并卵巢內異位囊腫,占18%,超聲圖像可見較厚卵巢內膜異位囊腫壁,較為粗糙,與子宮等周圍臟器粘連較緊,囊性發(fā)生率最高,對患者行動態(tài)檢測,隨月經周期患者囊腫大小也不斷發(fā)生變化,月經期不斷增大,患者月經結束后即變小[2]。
子宮腺肌病易被誤診為子宮肌瘤或者局灶型腺肌病,了解以下特點能夠使問診率得到有效控制:痛經為子宮腺肌瘤的臨床表現,而且為進行性加重,子宮腺肌瘤聲像圖表現為類圓形或者圓形低回聲區(qū),未見清晰邊界且沒有假包膜,存在不明顯后方回聲衰竭現象。子宮肌瘤呈球型,可見清楚邊界以及旋渦狀內部回聲,有假包膜回聲存在于周圍區(qū)域,后方或有回聲衰減現象,彩色多普勒表現為半環(huán)狀或者環(huán)狀血流包繞其周圍,瘤體內部有樹枝狀分支進入,肌瘤內部動脈頻譜阻力較低。本次研究中8例患者漏診,超聲聲像圖可見均勻增大子宮,內膜線居中,有均勻光點分布于肌層中,由于超聲圖像呈不典型以及宮體單純性增大,因此發(fā)生漏診的幾率較高[3]。
月經周期會對異位內膜造成影響,對患者行動態(tài)超聲檢測時圖像變化非常明顯,與月經后相比,月經期間患者子宮各徑線存在明顯增大現象,可見明顯的散在無回聲區(qū),然后逐漸縮小,據推斷主要受病變區(qū)出血、水腫以及充血的影響。為了使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準確率獲得進一步提高,應該對以下幾個方面多加注意: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必須與臨床特征進行密切結合,并于患者不同月經期進行對比;盡量對患者行陰道超聲檢查,行彩色多普勒檢查能夠提高診斷準確率;若患者子宮較大基本等同于兩個月孕期大小,則患者罹患子宮肌瘤的可能性較高;若患者附件合并內透聲差以及壁厚附件囊腫則存在罹患子宮腺肌病的可能性。為了提高診斷準確率,對子宮腺肌病患者行超聲診斷時必須仔細、全面地行多方位檢查,同時結合患者的臨床特征使誤診和漏診率得到有效降低。
[1] 陳貴平,朱紅兵,邱國文.子宮腺肌病的超聲診斷價值探討[J].西南軍醫(yī),2009,11(5):845.
[2] 許發(fā)珍.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病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及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0,6(9):2640.
[3] 張 愛.子宮腺肌病42例超聲診斷分析[J].貴州醫(yī)藥,2010,3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