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霖 于偉峰 孫兵兵
(河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1)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保持自身的純潔性,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實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保持黨的純潔性進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和具備內在聯系的理論體系。鄧小平繼承和發(fā)展了毛澤東保持黨的純潔性的相關思想。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在科學分析世情、國情、黨情的前提下,圍繞在新形勢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進行了新實踐,提出了新觀點、新思路,形成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理論。鄧小平保持黨的純潔性思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從思想上、作風上、組織上、制度上和反腐倡廉方面對保持黨的純潔性進行了偉大探索,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新時期黨的純潔性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實踐支撐。
思想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靈魂和基礎,為黨的其他建設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以實踐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同時,鄧小平積極同黨內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作斗爭,為提高黨的自我凈化能力、保持黨的純潔性掃清了障礙,開辟了道路。
“文革”剛剛結束,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百廢待興,黨的指導思想尚未撥亂反正,尤其是對毛澤東本人和毛澤東思想的認識和評價,并不能做到客觀、公正。一部分人對毛澤東思想存在迷信心理,兩個“凡是”思想叫囂塵上;另外一部分人將毛澤東晚年所犯的錯誤看成毛澤東的全部,貶低毛澤東,否定毛澤東思想,甚至開始懷疑黨的領導和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性和必要性。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繼承和發(fā)揚了毛澤東思想。他指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1],所以,不僅今天,而且以后,我們都要堅持毛澤東思想。復出主持中央工作后,鄧小平首先治理的就是思想上的混亂局面,通過對“兩個凡是”錯誤思想的批判和真理問題大討論對思想問題進行了肅清,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號召全黨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第一次將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聯系在一起,豐富了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內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黨在指導方針上撥亂反正的工作基本完成,全黨上下在解放思想中統(tǒng)一了思想,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獲得了團結。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繼續(xù)在理論和實踐上深化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認識,并對其基本內容進行了概括,他指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的思想路線”[1]。他還強調,要堅持這一思想路線,就要同一切非無產階級思想劃清界限,堅決抵制教條主義、修正主義等不良思想,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警告全黨:“離開四項基本原則,就沒有根,沒有方向,也談不上貫徹黨的思想路線”[1]。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我們面臨著重大轉折的機遇和考驗,如何轉變以往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發(fā)展模式,將注意力轉至經濟建設和國家發(fā)展上來,成為黨面臨的巨大考驗。中共十三大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其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鄧小平指出,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2]。
黨的作風體現在每個黨員在思想、政治、組織和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行事態(tài)度和準則上。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對保證黨的純潔性、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面對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新形勢下黨風建設的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鄧小平指出,“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首先必須搞好黨風”[1],以黨風的純潔性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凈化。
鄧小平多次強調要保持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所形成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他指出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更是我們黨攻堅克難、不斷取得勝利的鋒利武器。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他告誡廣大黨員,“執(zhí)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義的習氣。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于黨的組織成員來說,不是比過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3],然而歷史證明,黨群關系與黨的事業(yè)的成敗有著密切關系。要保證黨的事業(yè)成功,就要與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新時期,黨的建設和國家發(fā)展成果斐然,人民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提升,在這一形勢下,還要不要堅持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作風,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鄧小平指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tǒng),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2],“艱苦創(chuàng)業(yè),首先要我們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帶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不能不提倡和實行艱苦創(chuàng)業(yè)”[2]。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廣大黨員干部是黨的事業(yè)的骨干力量。干部管理方法是黨的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一個黨在人才任用和管理上的態(tài)度。政治路線確定后,干部就是決定性因素。鄧小平指出,在干部管理上,我們黨不能懈怠,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黨管干部原則是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培養(yǎng)和造就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證。鄧小平指出:“接班人問題,是關系到黨的路線能不能得到堅持和貫徹執(zhí)行的問題”[2]。他強調黨要管黨,最關鍵的是黨要管干部,只有保證黨和國家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忠誠于共產主義事業(yè)的人手中,黨的建設事業(yè)才不會停頓和荒廢。198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锻ㄖ分赋?,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并對黨管干部原則的內容和路徑進行了具體闡釋,為黨的干部管理和組織建設提供了理論向導和實踐指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干部管理工作得到了長足發(fā)展,逐步確立了指導干部選拔、任用及考核的“四化”方針,提高了干部任用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保證了黨內民主,逐步實現了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目標。
黨組織的紀律性是其純潔性的重要保證,是其路線、方針、政策得以順利執(zhí)行的前提,是黨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武器。鄧小平特別重視黨的紀律,多次強調要嚴肅黨紀,他強調:“要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嚴格地維護黨的紀律,極大地加強紀律性”[3]。鄧小平將黨員的思想境界視為關乎黨的紀律性的重大問題,他多次指出,黨要有鐵的紀律,“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 紀 律 ”[4]。
健全的制度和機制是黨風建設的重要保證,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存在,一部分是因為制度的弊端。制度弊端是黨內不純潔現象的溫床,滋生官僚主義、宗派主義等不良思想和作風。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提出了“著重從思想上建黨”的黨建思路。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的這一思想,并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 “制度建黨”學說,即不依靠運動建黨而依靠制度建設引領新時期黨的建設。鄧小平將制度建設提升至關乎黨建全局的戰(zhàn)略地位,視為關乎黨和國家本色存廢的重大問題。他指出,徹底解決黨內作風問題和防治腐敗,“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制度問題”[3]。只有有了健全的制度,全黨上下才會有章可循,才能嚴格地約束和監(jiān)督黨員干部,使權力的行使更加透明、更加公開。1980年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鄧小平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報告,系統(tǒng)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和原則,形成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整體布局,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和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合理的制度建設布局制定之后,需要加強對制度執(zhí)行情況的監(jiān)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制度落到實處、發(fā)揮作用。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曾一度失靈的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得以重建,黨的機構的良性運行獲得了更多保障。
民主集中制度建設是黨的制度建設的核心和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我們黨純潔性建設的有力保障。民主集中制是規(guī)避專政和極端民主的必然訴求。鄧小平特別重視民主集中制的建設,他指出:“民主集中制執(zhí)行得不好,黨是可以變質的,國家也是可以變質的,社會主義也是可以變質的。干部可以變質,個人也可以變質”[3]。
腐敗是一種極具危害性的社會現象,不僅會使政黨的聲譽受損,威信力大打折扣,更有甚者,還會使政黨的性質和命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一個政黨是否能夠保持自身的純潔性以及能否始終維系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關乎這個政黨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的大事。要保持政黨的純潔性,就必須保證這個政黨在任何形式下的清正廉潔,因此,無論何時,反腐敗的警鐘都應長鳴。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過許多廉政建設的思想,鄧小平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思想。他指出要從嚴治黨,嚴肅黨的紀律,反腐敗問題是關乎黨戰(zhàn)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問題。他立足于黨和國家建設的全局,針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腐敗問題的不斷滋生這一客觀實際,以加強黨的建設為切入點,對反腐倡廉工作進行了戰(zhàn)略布局,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鄧小平認為要抵御腐敗的風險,關鍵在黨的內部,因此要保證反腐倡廉工作的時效性和持續(xù)性。為此他多次告誡廣大黨員:“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不是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2]。鄧小平強調要杜絕腐敗就應該重視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特別是艱苦樸素的作風,嚴厲打擊危害社會風氣的腐敗現象,只有這樣,黨才能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考驗,成為中國改革和建設的中流砥柱。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141,278,278,164.
[2]陶永祥,王朝祥.鄧小平的實在話[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6:59,330,331,230,222.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1,271,292,303.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