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揚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海口 571158)
《絕秦書》以陜西民歌《賣老婆》為序曲,記錄了發(fā)生于1928年關中大地的一場毀滅性災難。旱魃引起災荒,為了活命,夫賣妻,爹賣子,人相食。曹操《短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也不過如此。
張浩文老師即是關中人,生于此長于此。在搜集大量史料、聽聞老一輩諸多述說之后,他以史家和詩人相契合方式,以宏闊筆調、哀痛心境描述災難。哀鴻遍野,餓殍滿地的畫面已經讓人悲痛難耐,本以為故事要以周克文打消所有顧慮開了粥棚而落幕,誰知作者轉而又以幾近決絕的筆觸繪制出一幅更加恐怖、令人窒息的畫面:“粥棚淹沒了,圣人牌位踢翻了,絳帳鎮(zhèn)擠破了,周家寨踏平了,這里的男女老少瞬息間被卷入漩渦中,他們呼喊著,哭泣著,掙扎著,被浩浩蕩蕩的洪流裹挾而去……”①張浩文:《絕秦書》,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
如此設置情節(jié),原因何在?用意何在?聯系歷史資料,回顧全書情節(jié),篇末這一畫面既流露出作者深重的哀痛,也引人進一步反思災難原因。這種對悲劇原因的深層次剖析與反思就是該書點睛之處。本文以《絕秦書》敘寫的事件和歷史資料相結合,進而解讀作者對民國十八年關中年饉這一災難悲劇性原因所作的深刻剖析與反思。
《絕秦書》作者將災害橫行場景置于小說后半部分,且開篇描寫了喜慶豐收場景,這樣的敘述方法是有用意的。既然豐收了,為何一場干旱來臨,死亡人數如此之多?小說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鄉(xiāng)民們慶祝的是罌粟的豐收,而且關中地帶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罌粟。該書通過故事情節(jié)點明:是罌粟的種植導致旱災帶來慘絕人寰的饑荒,是天災加人禍才引起如此大的災荒。在這場災難中,“人禍”是這場災難關鍵因素,因此對“人禍”的敘述與挖掘是書的重心。
小說開篇寫到:“漫山遍野的鴉片果子變成了莊戶人家里滿罐滿壇的大煙膏,這黑糊糊的軟膏比金子銀子都貴重,他們一年的生活就指望它了”①張浩文:《絕秦書》,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重利之下,周家寨一帶人早以罌粟種植為主。不僅如此,周克文聽了兒子的建議要改種棉花之后,寨里的人都笑周克文是個不知三多二少的瓜慫。
民國史料記載,陜西(尤其是關中地區(qū))歷來是鴉片主要產區(qū)。早在光緒初年,渭水流域八百里秦川已是遍地罌粟,民國時陜西已成為全國最著名的鴉片產地之一。尤其是1918-1926年間劉鎮(zhèn)華任陜西省省長,勒種煙畝、強征煙稅、包銷鴉片,煙禍登峰造極。1926年《向導周報》載:“陜西自陸建章開放煙禁以后,人民每年廣栽煙苗,從未禁止”②武陵:《反奉戰(zhàn)爭期間陜西各方面之情形》,載《向導周報》145期,1928年2月10日,1341頁。;不僅如此,1935年許滌新說:“陜西各縣種煙畝數,最高者占地百分之九十,最低者占地百分之三十”③許滌新:《捐稅繁重與農村經濟之沒落》,載《中國農村問題》,1935年。。可知,罌粟種植面積越大,所抽捐稅就越多,肥了財政稅收,卻苦了地方百姓。軍閥政府以威逼利誘方式促使農民種罌粟。首先,以利益鼓動農民種煙,種煙比種麥的利潤多出四五倍;其次,軍閥政府對“白地款”(凡不種大煙之耕地就是白地)這一賦稅征收迫使農民將大片糧田變?yōu)闊熖?。然而罌粟極耗地力,種過鴉片的土地幾乎不能再種糧食,因此,糧食必然日益減少,一遇天災人禍,便釀成饑荒。
供小于求,因此鴉片價高走俏,而且鴉片已然成為當時的硬通貨。然而鴉片需求量大并非是國際市場供需導致的結果,而是國內有極大的消費市場,國內吸食者之多使鴉片供不應求。軍閥政府鼓勵鴉片種植提高賦稅,增加財政收入。但卻造成煙民與日俱增、糧食日益減少,所以鼓勵鴉片種植就是禍患之首。
經濟作物罌粟的種植看似比糧食種植獲利翻番,但實為引起災荒的核心因素。而地方政府正是鴉片種植的鼓勵者。
小說對歷史災難的敘述離不開時代背景,軍閥混戰(zhàn)是這個時代無法避免的悲劇。
小說中當權者強迫農民廣種鴉片,造成大規(guī)模糧食短缺,三年大旱夾擊下,人間慘劇上演了。除小說故事情節(jié)外,還有文獻記載:截止1929年3月,陜西已有67縣受災,災民6255264人,其中以關中地區(qū)受災最重,而當時國民政府僅給陜西災區(qū)撥款190萬元,后又加撥10萬元,總計200萬元,平均每人僅僅只有3角錢。與此同時,由賑濟委員會收集的(大部分來自國外的捐贈)救災糧食絕少到達災民手中,“因為西北的一些軍閥扣留了他們的全部鐵路車皮、不放一節(jié)往東駛去,而國民黨的一些將領則不讓車皮西去,因為他們擔心車皮會被對方扣留”④[美]洛易斯·惠勒·斯諾著,王恩光,樂山等譯:《斯諾眼中的中國》,中國學術出版社,1982。。由于得不到中央政府和外部社會強有力賑濟,災民死亡極多。美國紅十字會在那一時期拒絕參與在華救災活動,因為他們認定饑荒是政治因素導致。
《絕秦書》中宋哲元為保證軍隊糧草充裕,公開在軍政會議上叫囂:寧叫陜人死絕,不叫軍隊受餓,不惜一切代價保證前線糧草供應,而各地集結部隊的糧草問題自行解決。⑤張浩文:《絕秦書》,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于是便有劉鳳林之輩為不去前線碰子彈且為了攀升,奉命到處搶糧。軍閥只管前線旗開得勝,而陜西災民已經被推入火坑。
劉震云《溫故1942》講述的是發(fā)生在河南的災荒;《絕秦書》講述了關中災荒。在產糧大省發(fā)生災荒讓人不解。農業(yè)確實是靠天吃飯的產業(yè),在天災面前,當政之人不僅沒有及時以政治手段補救,反而是雪上加霜,這種弊政駭人聽聞。張浩文老師舉其一例:“比如,1942年河南遭災后,南京政府第一時間沒有賑災,而是加征糧稅;1929年陜西發(fā)生旱災后,占據陜西的軍閥不救災,而是加緊催逼軍糧,當年就預征了此后6年的糧錢,甚至把外地援陜的救濟糧圈為戰(zhàn)備物資,還以阻止中央軍進陜的名義炸毀鐵路,這幾乎掐斷了外地援陜的通道”。因此,在張浩文老師看來,陜豫兩省時隔十多年的大饑荒有一內在必然聯系——“同樣的天災遇上了同樣的人禍”。
《絕秦書》中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毛娃為換救命糧食,已經把自己的媳婦賣給陜南一個五十歲的老漢。本以為數著米粒熬著稀湯能挨過災年,想著遭了災應該不納糧,政府今年要免稅。誰知道每畝地還要交麥子五十斤,這可是常年的五倍啊!不交糧的,縣府就派人來搜,搜不到就打。如此慘狀,冰冷之至。由此可見,百姓在軍閥混戰(zhàn)亂世下,只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災難面前更是束手無策。
《絕秦書》揭示弊政,痛斥軍閥混戰(zhàn),點明了災難原因的多重性。隱于故事情節(jié)里字字見血的批判引起讀者反思,賣兒鬻女、父子相食的慘狀對人性之惡的展現達到極致,從根本上引起對民族性的拷問。
阿倫特曾對人性之惡作以拷問。在其作為《紐約客》特派記者期間,報道了1961年在耶路撒冷舉行的對艾克曼刑事審判事件。從閱讀有關卷宗開始,到面對面冷眼觀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克曼,以及聽他滿嘴空話地為自己辯護,阿倫特斷定:這個被人們描繪成十惡不赦的“惡魔”,實際上并不擁有獨特個性,僅僅是一個平凡無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個人素質是極為膚淺的”。因此,阿倫特提出一個著名觀點:“平庸無奇的惡”。艾克曼之所以簽發(fā)處死數萬猶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動腦子,他像機器一般順從、麻木和不負責任。《朗讀者》這部書便是以對一個集中營女看守的受審揭開了對罪惡根由的探討。類似漢娜這樣,在二戰(zhàn)時期為希特勒辦事的平凡行政管理人員,其實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動是助紂為虐,反而認為這是自己的職責??梢?,他們沒有思考這一問題:自己的行為有什么意義,會造成什么結果,自己的所作所為應該不應該。
《絕秦書》將一幫上至邀功高攀不顧百姓死活的殘忍之徒,下至食人果腹的庸眾展現在讀者面前。該書將人性的殘忍與惡毒直陳目前,令人昏聵。饑荒之下,慘景橫生,難以想象人在饑餓面前殺人吃肉,已然變成了只為活命的動物,已經沒有反思自己所作所為的能力,完全喪失了人之為人的尊嚴和底限。彩蓮想在餓死之前見父母一面,說不定還有些活命糧食,誰知爬回家去也逃不過餓死后被父母烹煮;單眼為了獨吞糧食,失手打傷父親,最后干脆將其掐死,而且毫不畏懼地吃掉。
饑荒面前,活生生的食肉寢皮,何來同情何來父子。人相食的慘景拷問著人性,災難激發(fā)了人性之惡,也促使人們對人性之惡進行反思。
費孝通筆下的《鄉(xiāng)土中國》認為:以私為中心的中國人倫實際是一種差序格局。在這個差序社會里,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網絡。就如水中丟石頭散出波圈一樣,人心中有一個不變的中心——自己,人和人之間只有親疏之別,沒有兼愛之基。相對于西方國家權力和義務,我們國家的社會結構實以關系遠近為基礎。
西方社會國家需要每個公民的貢獻,更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力,而在我們的鄉(xiāng)土社會,尤其在關中軍閥統治時局下,政府行為沒有可約束力量,百姓自然沒有權力保障。軍閥組織既不保一方平安,也不為富一方百姓,為自己的統治可以犧牲民眾。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格局下,施以仁治才有盛世,否則一遇災難和侵略,整個民族便每況愈下,乃至于天災人禍齊至之時,整個社會便貧病交加,民不聊生。
回顧整個災前災后場景與穿插其中的事件,不難看出作者對災難的社會性因素進行了嚴肅思考、深刻反思;也不難看出作者在敘寫災難同時,也嵌入對災難根源的挖掘,并且希冀在對災難史的記錄與反思中,銘記歷史教訓。這就回應了后記中引用的米蘭·昆德拉之語:“文學的職責在于抵制遺忘”。
引發(fā)災難的自然性、社會性等多重因素值得細細考量,災難呈現的人性之惡更是反思的焦點。因此,讀者感喟人物命運之后,更多的是感受到小說看待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反思社會苦難原因,以療救心態(tài)將歷史問題、經驗教訓擺在當下世人面前。只有懷揣這種反思精神才能警醒世人要做到前事不忘乃后事之師。災難下的反思,既是這部反思社會問題小說的點睛之筆,也是一個知識分子職責所在。
[1]張浩文.絕秦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