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侗族詩歌中詩意生存的感受

      2014-08-15 00:46:56
      重慶開放大學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詩化通感侗族

      胡 牧

      (云南大學 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一、侗族詩歌研究的新路徑

      “詩意生存”這個命題切合著“詩意棲居”的視閾?!霸娨鈼印痹从诤5赂駹柦栌煤蔂柕铝值囊痪湓挘骸叭嗽娨獾貤釉诖蟮厣??!焙5赂駹枏暮蔂柕铝值脑姼柚邪l(fā)現了人詩意生存的本質,即主體對美的一種呼喚和追求。立足于大地的詩意棲居的理想是功利但又是超功利的,它在中西方具有通約性和普適性。在中國,“詩意生存”“詩意棲居”的思想發(fā)端于老子、莊子等人,無論是老子的“復歸于嬰兒”還是莊子徜徉在大自然中的“逍遙游”,抑或是李白等人“一生愛入名山游”,都蘊含著主體詩意生存的濃濃感受。這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一直有著生態(tài)審美內涵。

      關于“詩意生存”和“詩意棲居”,學界很多人參與了研究,其研究面主要有三:一是將對“詩意生存”這個話題的研究與海德格爾的哲學研究聯系起來,如杜學敏的《論海德格爾的藝術創(chuàng)造及其人的詩意生存思想》等論文,認為海德格爾指出了詩意生存與人的存在的本然聯系。魯樞元認為:“詩意是一種自在的境界、自由的境界?!盵1]166這就可以看出,“詩意”的本質是和諧與自由。“詩意生存”就是一種自在生存和自由生存的境界?!霸趯徝赖南胂裰?,對象的顯現反而擺脫了所有這些關系的屬性,是作為自由存在本身而顯現的?!盵2]46“自由存在”孳生了和諧與詩意。文學作品本身是表征心靈自由的一種藝術,它自然蘊含著主體自在自由的生命狀態(tài)。二是將對“詩意生存”的研究與具體生態(tài)文學作品的解讀結合起來,如吳國楨、朱偉華的《生態(tài)視野下的和諧生命景象——廢名<菱蕩>新探》等。無疑,“詩意生存”這個話題成了我們研究生態(tài)文藝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筆者以侗族詩歌①以下簡稱“侗詩”,本文所引侗詩均出自粟永華、吳浩主編的《侗族詩選》,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為研究對象探討侗族的詩意生存是具有生態(tài)美學價值的,侗族詩歌具有生態(tài)美學意蘊主要是因為侗族文化具有深厚的生態(tài)美學意蘊。在這方面,朱慧珍、張澤忠等教授已進行過研究,朱慧珍教授在《詩意的生存———侗族審美生存特征初探》一文中,就從侗族歌唱藝術、侗族的和諧共生觀念、侗族的婚戀習俗等方面研究了侗族通過民族藝術和文化實現審美化詩意生存的特征[3]56—75。張澤忠教授認為,在這些侗族詩歌中,侗胞“都把自省、虔誠的目光放在讀解人類自身‘本真存在’這一命題上,并都執(zhí)著于對詩意棲居境界的追尋與向往”[4]170。然而,對于侗詩的生態(tài)美學意蘊,學界還沒集中系統地研究過,本文依據侗文化良好的藝術生境,以詩意生存、詩意棲居的生態(tài)存在論視閾切入侗詩研究,重點闡釋侗詩生態(tài)詩意生發(fā)的路徑和機制,是為了充分闡釋侗詩語言背后未說盡也無法說盡的生態(tài)審美蘊涵,整體創(chuàng)新侗詩研究。三是將對“詩意生存”這個話題的研究整合進生態(tài)美學的研究,如于東新、孫宏哲的《陶淵明:一個生態(tài)美學的文本》等。本來,“詩意生存”就是生態(tài)意蘊的體現,蓋光認為詩意生存是生態(tài)審美構成的一部分[5]49。即是說,本文就是對侗詩進行生態(tài)審美研究。這是符合美學研究潮流的,近年來,中國美學要實現“生態(tài)轉向”。一方面,人們逐漸認識到實踐美學的一些局限,并力圖克服實踐美學中主體意識過分膨脹的缺陷,實現“間性美學”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人們又常常受傳統詩性思維的影響,對于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抱有一種本能親近的態(tài)度。因此,中國美學的生態(tài)轉向暗含一種內在的必然。生態(tài)美學是一種主客體共生和整生的美學形態(tài),人詩意生存的感受,正是這種“主客體共生和整生”的結果。

      侗族詩歌是指具有侗族族群身份的詩人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它主要反映侗族的審美精神和族群文化。侗族詩歌充滿詩意與和諧。詩意生存的感受在許多侗族詩歌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侗族詩歌的題材比較廣泛,也有革命詩等,但絕大部分侗詩蘊含著詩意生存的感受。從詩意生存的感受這個角度研究侗詩,敞開了侗詩的澄明之境,呈現了侗詩生態(tài)審美內涵的一個重要側面。

      在以往侗詩研究中,人們還沒形成自覺的學理意識,主要停留于淺層次的概述、資料的敘述和詩評等方面,美學生態(tài)轉向為我們研究侗族詩歌帶來新的思考路徑。侗族詩歌在筆者論域里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筆者把侗族文人詩歌、侗族大歌、侗族民歌等都納入侗族詩歌的范疇。我們從個人詩意生存的感受在侗詩中的體現作為切入點,可以在一種生態(tài)審美哲學范式上將侗詩研究推向縱深。人詩意生存的感受,不僅在人觀照大自然的過程中能夠領悟到,同時也是我們在欣賞少數民族藝術如侗族詩歌中可以體會到的意蘊之一。在侗詩等民族藝術中,我們體認到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生態(tài)智慧的民族,而當他們把這種智慧運用于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時,其作品往往就包蘊著主體詩意生存的感受。

      主要分布于廣西、貴州、湖南三省區(qū)交界處的侗族是詩意生存感受、生態(tài)文化特別濃厚的一個少數民族。筆者曾在《侗族詩歌的生態(tài)藝術趣味》一文中對侗族詩歌的生態(tài)美學意蘊進行了初步研究,認為侗族詩歌所表現出的生態(tài)藝術趣味不僅暗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我精神的和諧,而且還顯現出主體一種“詩意棲居”的感受。在學界,楊立中的《侗族情壘淺談》、過偉的 《柯原詩歌賞析》、楊玉梅的 《沉思者的生活牧歌——侗族詩人王行水詩歌的審美內涵》、鄧筱菊的《我寄愁心與明月——試析王行水詩歌的和諧美》等論文集中對侗詩進行了審美研究。此外,《侗族文學史》《侗族民間文學史》《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民間文學概況》等書也對侗詩進行了描述性研究。侗詩有著民歌口語化的特點,在朱慧珍、張澤忠等著的《詩意的生存:侗族生態(tài)文化審美論綱》一書中,對侗族生態(tài)文化的詩意生存內涵和價值進行了集中評述。但侗詩作為侗族審美文化和藝術的一部分,尚未從生態(tài)審美的角度得到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詩意是侗詩的屬性和特性之一,把“詩意生存”引入到對侗詩的解讀中,意味著生態(tài)存在論的出場和顯現。進而,筆者通過閱讀《侗族詩選》《廣西侗族詩歌選》《侗族民歌選》等書,發(fā)現在侗詩審美世界中,處處彰顯著主體詩意生存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受生態(tài)藝術生發(fā)規(guī)律的影響。為了澄明侗詩中詩意生存感受背后生態(tài)藝術的生發(fā)規(guī)律,在研究侗詩審美特征的基礎上,筆者力求進一步闡發(fā)侗詩和諧意蘊的生發(fā)路徑及其審美走向。

      二、侗族詩歌的和諧范式

      和諧的本質彰顯著海德格爾“天地神人”四方整體統一的思想。生態(tài)主義講究整體觀和動態(tài)平衡,侗族藝術的和諧范式生發(fā)于侗族藝術生存方式和侗文化氛圍。有學者曾把侗族審美生存特征概括為:“以歌唱為樂生手段”,“以和諧共生為審美理想”,“以柔性美為審美追求”,“以滑稽幽默為審美樂趣”[6]9—39。作為民族藝術,具有口語化特點的侗詩具有歌唱性和儀式性特征。侗歌貫穿于侗族日常生活審美的全程全域,甚至像交友、戀愛這樣的日常事情也訴諸歌聲。侗族不僅用歌聲娛神娛人,更用歌聲傳情達意,促進溝通和情誼。此外,侗詩的和諧范式還是侗族良好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和精神生態(tài)辯證統一的表征。具體來看,侗詩呈現出如下兩種和諧范式。

      1.物我和諧

      物我和諧是指自我與我之外“他者”的和諧,它主要指兩方面的和諧:一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侗族素有尊重大自然的優(yōu)良傳統,他們世代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對于大自然有著一種自然的“親和”和“親近”。他們認為“樹林是主,細脖子陽人是客”,他們把“樹”尊奉為“主人”,其實就是把大自然尊奉為主人,加以熱愛和保護,大自然在侗家人眼里別有一番詩意。他們把“翠竹當屏風,柳絲當掛簾”(張林添《山里人家》),在與大自然的相與悟對中,詩人就在自己當下的審美化生存中體悟著物我和諧的意義。物我和諧還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侗族崇尚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意識,指向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系”[7]63,“侗家人意濃,吹笙來相邀”(楊權《侗人智慧高》)。打油茶是侗族招待客人的必備品,侗族有首油茶歌這樣唱道:

      綠綠的茶林喲滿山坡,

      濃濃的茶水喲好解渴。

      朋友?。≌埖蕉编l(xiāng)來走一走,

      香噴噴的油茶喲請你喝!

      侗族是一個崇尚禮節(jié)、性格溫和,對人十分友善,十分尚和、好客的民族,在楊永高的《鄉(xiāng)情像稻浪揚在田野》中,詩人寫道:“很多手拉我/我不知進哪一家/不管是哪一家/屋里都很暖和……鄉(xiāng)親就如田埂/縱橫交錯成網/他們沒有誰/把自家的幸福/關在院子里。”民風淳樸如是,和諧詩意當氤氳其間。即使在侗族古歌和故事傳說中也見不到侗族與其他民族爭斗的記載。他們的吃苦耐勞、注重和諧團結的精神形成了溫和樂觀的性格。

      2.自我和諧

      自我的和諧是側重指自我精神的和諧,這里涉及到人精神生態(tài)的問題。自我的和諧不是天生的,它主要是由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所決定的。同時,侗人自我精神的內在和諧也跟他們“歌養(yǎng)心”的藝術追求有關。侗詩對于侗族日常生存具有不可或缺性,這主要體現在侗歌上。流傳在侗族民間的《老人歌》這樣唱到:

      我們留戀年輕的時代,

      我們羨慕你們的青春。

      年老了也要唱歌喲,

      一直唱到尸骨變成灰燼。

      不種田地就無法把命來養(yǎng)活。

      不唱山歌日子怎么過?

      飯養(yǎng)身子歌養(yǎng)心喲,

      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

      可見,山歌對于侗族是不可或缺的?!八囆g可以表現神圣的理想,這卻是任何自然事物所不能做到的?!盵8]37藝術不僅可以“表現神圣的理想”,對侗族等少數民族而言,藝術還可以“養(yǎng)心”,準確地說,原生態(tài)的少數民族藝術可以“養(yǎng)心”,因為這樣的藝術產生了生態(tài)美感和主體詩意生存的感受。這樣的少數民族藝術是一種天態(tài)藝術。天態(tài)藝術是自然而然生發(fā)的。有首侗歌這樣唱到:“有吃無吃唱歌先/天大的事情丟一邊/就是明日要走牙安路(鬼路,即死去)/今日也要趁機唱一天/口不唱歌心不樂喲/歌唱夠了死到陰間無怨言?!?/p>

      “真正的藝術品是清水出芙蓉,無須任何修飾?!盵9]164侗詩正是這樣的“真正的藝術品”。侗詩是侗族依據心靈和情感自然產生的天性天態(tài)藝術,它的這種“清水出芙蓉”的美質,一方面飽含了“詩意”,另一方面發(fā)揮了詩化的生態(tài)審美感官的整體功能。可見,侗詩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詩意生存的本質。

      三、詩意生存感受的生發(fā)路徑

      詩意生存的理想具有普適性。在中國文人心中,要達到詩意生存,不一定要有厚實的物質基礎,關鍵是自己擁有一顆自由審美的心靈,即“林泉之心”,從而體悟到人與自然和諧對話的詩意,這樣的和諧詩意是帶有某種神性的。也即是說,大自然在人們心中是被當作神來敬奉的。在西方,這種思想在海德格爾那里發(fā)揮到極致。

      詩意生存感受的生發(fā)機制源于侗族藝術系統所具備的生態(tài)美。侗族詩歌的和諧范式彰顯了侗詩詩意生存感受的生發(fā)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融于生產勞動之中

      侗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南方稻作文化深刻影響著侗族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侗族是一個勤勞聰明的民族,李開富的《甘蔗甜了》,吳周宏的《鄉(xiāng)間農婦》《鄉(xiāng)土情結》《父親的彎把犁》,孟錦蓮的《織布機》《石磨》,圈水的《稻子成熟》等詩寫出了生產勞動等實踐活動的快樂。請看李開富《甘蔗甜了》一詩:

      菜園里的甘蔗甜了,

      枕著綠風,一掰流出了新鮮。

      晨露的乳汁,

      太陽的光圈,

      透明的汗水蓄滿母親的笑,

      一滴滴,寫不盡菜園的欣歡。

      路邊,金黃的小花正開哩,

      搖著記憶,搖著思戀,

      從母親潮濕的腳窩里,

      我聽出那是力的呼喚……

      呵,一筐肥沃的歲月,

      呵,一把人生的茅鐮,

      當母親收獲喜悅的時候,

      可發(fā)現我長在它們中間!

      侗詩非常注重用形象的語言反映恬淡自足和愉悅的情感?!巴该鞯暮顾顫M母親的笑”“一筐肥沃的歲月”等詩句顯現了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愉悅。

      2.歌詠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之所以在詩人眼里與眾不同,就是因為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鐫刻在詩人童年的記憶里?!肮枢l(xiāng)世界始終是生命存在和寫作沖動的巨大背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之所以寫作,正是源于自己與故鄉(xiāng)世界的一種或濃或淡的情感聯系?!盵10]401在侗族詩人眼里,故鄉(xiāng)對自己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家鄉(xiāng)的美景以及侗族大歌、“風雨橋”等“特產”,同時也在于家鄉(xiāng)淳樸的民風鄉(xiāng)風和自己的濃濃鄉(xiāng)情。侗族藝術一切深層的和諧感、“天人合一”的魅力都深藏在侗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風雨橋”和侗歌當中。一般而言,詩歌生態(tài)審美內蘊的多少總是與生養(yǎng)詩人的家鄉(xiāng)的生態(tài)審美量成正比例的。楊思藩在 《沁園春·侗鄉(xiāng)掠影》中寫道:“聽大歌陣陣,翩翩攔路;腌魚片片,轉轉杯醄。大霧梁間,棉花坪內,歌締絲蘿木葉翛?!倍潭處拙湓~,詩人就把侗族大歌、腌魚這些侗鄉(xiāng)風物寫出,表面上是寫這些事物,實際上是詩人在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楊少勇的《風雨橋》這樣寫道:“農人舉一把忠誠的斧子/以燧木取火的姿勢/在侗族人不絕的神奇想象中定位風風雨雨/沉甸的杉木渾圓壯闊/卻在沒有紙筆的匠人手中完整地馴服/禁絕釘釘鉚鉚的磕磕絆絆/穿斗挑梁伸臂間成就世間最動感的彩虹……”真誠謳歌了侗族人的勤勞和智慧,同時也展現了 “風雨橋”不用一釘一鉚的奇特。

      3.謳歌純潔愛情

      真正美好的愛情是兩情相悅的和諧愛情。侗族青年的戀愛更有特色和意趣,“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戀愛的主要方式和習俗,這樣的方式和習俗也要借助侗歌作為他們傳情達意的媒介。苗延秀的《行歌坐月》一詩集中反映了侗族青年男女戀愛的甜蜜以及健康的婚戀觀,詩歌既反映著世俗生活的情趣、藝術的旨趣,又顯現著侗族以歌擇友、自由戀愛的習俗。“自由”彰顯著主體心靈的旨趣。少數民族藝術是少數民族自由天性的藝術表達。他們“在追求自由的生命境界的同時,不僅實現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和自由化,而且使自由和審美作為一種生態(tài)方式保持并延續(xù)下來”[11]35。對侗族而言,即使是戀愛這樣的事情,也將它置于藝術美場之中加以自由和諧的發(fā)展。青年男女在自由交往和交談中互訴心曲,互相了解。有意思的是,對方歌唱得好不好在戀愛中還發(fā)揮著較大的作用。

      中國式的愛情都是含蓄的,當小伙子彈著琵琶來到姑娘門前時,“琵琶彈多弦欲斷,姑娘遲遲不開門”。緊接著,姑娘就拿著竹笛吹,青年男女就用對歌的形式開始了相互的了解和交流?!霸铝凉夤庹账姆?,琵琶聲聲訴衷情”,借助這優(yōu)美的山鄉(xiāng)月色,當兩人交流到一定程度時,開始用歌回憶共同相處的美好時光,傾訴綿綿情意乃至相愛的苦惱和憂傷?!安栌蜆浣Y苞如玉白,味甜怕死摘不得;望哥莫拿竹竿打,要學蜜蜂飛來采。”“蜜蜂采蜜花里鉆,幾多味甜在心中;哥是蜜蜂妹是花,蜂不飛來花不開?!彼自捳f:“情人眼里出西施”,詩人用一系列比喻呈現了小伙子眼中的“西施”:“娘梅的頭發(fā)真是好看,像孔雀的羽毛迎著東風輕輕飄蕩;娘梅的牙齒多么潔白,像白玉在月光下閃亮……”在歌中,姑娘也表達了自己重真情輕功利的愛情觀:“我愛的人喲,送我一雙草鞋我也喜歡;我不愛的人喲,送我金山銀山也不動心腸。”在戀愛時,將感覺和感情放在第一位,這無疑是正確的婚戀觀,真摯純潔的愛情也內化在侗鄉(xiāng)青年心中。

      4.形成詩化的快悅通感

      這里所指的“大自然”,其實大多就是指侗鄉(xiāng)。楊思藩的《沁園春·侗鄉(xiāng)掠影》寫道:“侗寨春光,翠疊山菁,瀠紆水滔??垂臉锹栔?,輝煌壯麗;花橋蕩漾,倩影輕搖。吊腳干欄,穗盈禾晾,綴飾村頭氣勢豪。凝眸眺,更云蒸霞蔚,一派妖嬈?!薄岸编l(xiāng)秀媚多嬌?!北緛?,對大自然的歌詠,在其他類型的詩歌中也有,但侗詩中的自然景象卻富有獨特的侗族特色。我們知道,在侗族地區(qū),不光是侗歌聞名遐邇,侗族的“風雨橋”、鼓樓與良好大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結合,是很有生態(tài)美感的對象。侗族地區(qū)宜人的氣候、美麗而有特色的自然風光、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歌唱藝術等使置身于侗鄉(xiāng)的人們自然生發(fā)出詩化的快悅通感。可以說,孕育侗詩的是侗鄉(xiāng)優(yōu)美和諧的自然風光和文化傳統乃至習俗,同時還有侗民樂于歌唱的審美化生存方式。侗詩所顯現的,是審美主體“自主自足的審美自由”[12]117。若沒有這種“審美自由”,他們難以寫成 “密密的竹林將月光篩得細細碎碎”(楊漢立《行歌坐月》)這樣的詩句。當我們置身于竹林的幽邃之中時,就會立刻沉浸在一種溫柔旖旎的審美氛圍之中,憑借個體的體驗,去沉醉在“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幽美意境中。

      人置身于大自然的生態(tài)美境,其實就是在進行生態(tài)審美。生態(tài)審美對于人來說具有一種自生發(fā)的機制,它令人產生審美愉悅感?!懊谰褪悄窃趩渭兊脑u判中(因而不是借助于感官感覺按照某種知性概念)令人喜歡的東西。由此自然推出,它必須是沒有任何利害而令人喜歡的?!盵13]107也即是說,美是自然而然從主體內心生發(fā)出來的。美是通感化的愉悅感和快感,審美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它使審美主體獲得充分的“內在的自由”,即獲得心靈的自由愉悅,這本身就是藝術審美所帶來的詩化的快悅通感的顯現。它同時體現了主體對 “此在”限制的超越以及人對美的主體把握,而“外在自由度”則體現了人在實踐活動中對真,對善的把握?!爸挥性趦仍谧杂珊屯庠谧杂山y一的藝術活動狀態(tài)中,文藝活動主體才能談得上充分的美感享受。”“以一種超然的心境和態(tài)度求得內在自由,并以有限的文藝仿造技術和技能獲得有限的外在自由,從而在藝術活動中得到盡可能多的審美享受”[14]140,形成詩化的快悅通感。詩化的快悅通感形成了較高層次的審美體驗,或者說就是形成一種審美的高峰體驗,它屬于一種“內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統一的藝術活動狀態(tài)”,是一種整體性的生態(tài)美感。也即是說,詩化的快悅通感與生態(tài)美感具有對生性和共生性,互為表里、相得益彰。詩化的快悅通感表明了感官之樂與心靈快悅的聯系。通感會轉化為審美直覺,成為一種美得以生成的機制普遍存在于審美活動中。無通感就無直覺,無直覺就無審美。詩化的快悅通感的產生也是少數民族追求自由的結果。人們通過詩化的快悅通感,從生態(tài)自然與藝術中獲得審美的自由天趣,從而確證著主體的“在場性”,當然也像海德格爾所說的那樣面對了人“存在”本身。海德格爾所言的“存在”指涉人的本體性。任何生態(tài)審美都蘊含了人與自然深度融合、和諧的意味,即人的“存在”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和生態(tài)藝術中得以充分顯現。法天貴真,立誠去偽。

      詩化的快悅通感產生,需要具備兩方面條件:一是需具有較高美質的客觀事物的存在。二是人要有產生美感的相應感覺器官。感覺器官是產生詩化的快悅通感的物質基礎。審美的高峰狀態(tài)就是一種“通感”結構機制和作用的自然顯現。經過感覺器官的作用,人才能把客觀事物的美轉變?yōu)樵娀目鞇偼ǜ泻蜕婷栏小V黧w的感覺器官若要發(fā)揮良好的效應,需要人具有一顆親近大自然、敬畏大自然、與人為善的心。侗族人是友愛和善的,是愛護大自然的,他們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美”,實現日常生活審美化,善于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民族的藝術。因此,他們能充分發(fā)揮好感覺器官的感受功能,能在自己棲居的“家園”,能在“歌滿人生”的日常生活里,維持好自然生態(tài)和精神生態(tài),生發(fā)詩化的快悅通感。

      四、走向生態(tài)中和

      生發(fā)侗詩的環(huán)境和侗詩本身的生態(tài)內涵使侗詩充分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和合內涵,從而使侗詩的審美走向生態(tài)中和。侗文化中有許多和諧文化的內容,侗詩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基礎,有著充足的生態(tài)審美含量。侗詩走向生態(tài)中和是有著很好“天資”的。

      “中和”是儒學在《中庸》中所表達的基本范疇之一?!爸泻偷膶徝捞卣饔腥汉椭C,多樣的共存,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盵15]25在先秦,人們提出“中和”思想是針對藝術教育而言的?!渡袝に吹洹芳刺岢觥奥珊吐暋钡摹爸泻驼摗泵缹W思想:“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荀子在《勸學》中明確提出“樂之中和”的命題,所謂“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吨杏埂穼Α爸泻汀彼枷胱髁思懈爬ǎ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薄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比说男那槠届o平和,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謂之 “中”;喜怒哀樂的情緒合理合度表露出來,謂之“和”。人達到中和的境界實際上就是達到一種表情達意乃至思想、行為有節(jié)度的境界,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偏不倚的中庸境界。大美生于和,具體而言,大美是生于“中和”,只有達到“中和”的境界了,天地萬物才各安其位,萬事萬物才按照規(guī)律生長,這無疑就是一種生態(tài)境界。

      “中和”表征的是系統的動態(tài)平衡。走向生態(tài)中和就是走向一種系統整生的大和境界,這樣的境界統合著“真善美宜益”的綜合價值。生態(tài)中和是詩意生存感受得以生發(fā)的一個基礎。中國詩歌有一個優(yōu)良傳統,就是熱衷于對大自然的歌詠。侗詩走向生態(tài)中和的基礎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歌詠?!胺菜狗N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鐘嶸《詩品序》)大自然本身就是產生詩的最好場所?!叭朔A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龍·明詩》)詩人最敏感于大自然生命的律動,大自然最使詩人受益,此“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龍·物色》)美麗的大自然總是詩人不竭靈感的源泉。這些詩歌體現了主體對大自然的親近和眷戀。侗詩用“語言”這個“不可說”的存在物再一次呈現了人棲居在大地上的詩意狀態(tài)。因此,侗詩表征了少數民族藝術走向生態(tài)中和的路徑和可能性。

      詩意生存的感受得以生發(fā)直接促使了侗詩走向生態(tài)中和。在侗詩中,我們領悟到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和諧走向了“美美與共”的和諧共生形態(tài)。走向生態(tài)中和就是走向生態(tài)和諧?!吧鷳B(tài)和諧能生發(fā)藝術化審美生境,與藝術化審美人生對應,共成藝術化生態(tài)審美場的機制。”[16]41“生態(tài)和諧是一種審美的和諧,較之概念的和諧、邏輯的和諧那是一種更理想化的和諧,更人性化的和諧?!盵17]67侗詩所呈現的就是這種“審美和諧”。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侗族詩歌中詩意生存感受的生發(fā)取決于侗鄉(xiāng)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人際生態(tài)和精神生態(tài),他們將生態(tài)的詩意通過詩歌熔鑄于生產實踐活動、交友、戀愛以及對大自然的真摯歌詠之中。侗鄉(xiāng)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人文生態(tài)以及人的精神生態(tài)是侗詩詩意生存感受得以自然生發(fā)的基礎,侗詩觀照的生態(tài)對象、生態(tài)關系與主體進行生態(tài)審美的感受構成回環(huán)反復的審美超循環(huán)。這無疑向我們敞開了澄明之境,這是我們返回“家園”的路徑。

      [1]魯樞元.生態(tài)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維[M].李小兵,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朱慧珍.詩意的生存——侗族審美生存特征初探[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4]張澤忠.侗族棲居法式的“人類學詩學”視角探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6).

      [5]蓋光.文藝生態(tài)審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朱慧珍,張澤忠.詩意的生存:侗族生態(tài)文化審美論綱[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黃雯.論侗族文學中的生態(tài)意識[J].貴州社會科學,2008(7).

      [8]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9]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M].張昕暢,劉巖,趙雪予,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0]張新蕾.侗族“民族作家”的族群想象及其敘事——以張澤忠、田均權、潘年英為例[C]//吳浩,張澤忠,黃鐘警.侗學研究新視野[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8.

      [11]龔麗娟.民族藝術自由理想的典范生發(fā)——影片《劉三姐》與《阿詩瑪》的生態(tài)批評[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12]袁鼎生.論審美欲望的系統生成[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1).

      [13]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李啟軍.文藝活動:與“美的規(guī)律”相伴而行[J].社會科學家,2003(5).

      [15]王衛(wèi)東,楊園.中和論——中國古代審美形態(tài)研究之一[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7(2).

      [16]袁鼎生.生態(tài)和諧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7(2).

      [17]魯樞元.生態(tài)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詩化通感侗族
      說通感
      中華詩詞(2023年4期)2023-02-06 06:06:00
      新詞入詩重在“詩化”
      中華詩詞(2022年11期)2022-07-31 05:31:00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本”性的詩化建構與文化糾結——阿來《河上柏影》簡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40
      論西夏偈頌的詩化——以西夏文《賢智集》為例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12
      通感:一扇讓詩人不老實的門(外一則)
      中華詩詞(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2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風過洞庭》
      中華詩詞(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快樂童年——榕江侗族兒童
      侗族建筑博物館——大利村
      侗族養(yǎng)生防病抗衰老經驗薈萃
      玛多县| 滨州市| 明溪县| 桃园市| 财经| 黄山市| 洪洞县| 宁晋县| 兴文县| 泗洪县| 宁国市| 兴文县| 威海市| 白朗县| 中卫市| 抚州市| 宁德市| 微博| 临洮县| 于田县| 临湘市| 清涧县| 涞源县| 万安县| 阳东县| 措美县| 佛学| 开化县| 弥渡县| 泰和县| 综艺| 宁陵县| 新巴尔虎左旗| 察雅县| 临沧市| 溧阳市| 江北区| 富锦市| 四会市| 兖州市|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