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晚霞
(湖南科技學(xué)院 學(xué)報編輯部,湖南 永州425199)
弘一法師(1880-1942),天津人,原名李叔同,幼名李成蹊,學(xué)名李文濤,字叔同,小字三郎,出家前還有許多曾用名,如:李漱筒、李廣平、李哀、李岸、李嬰,藝名李息霜等;出家后名演音,號弘一,別署名有:一音、弘裔、曇昉、月臂、僧胤、慧幢、之言、善夢等,據(jù)劉質(zhì)平《弘一上人史略》記載約有筆名兩百。[1](P100)晚年自號晚晴老人、二一老人。弘一法師是近代著名高僧,他在音樂、美術(shù)、繪畫、書法、戲劇等藝術(shù)領(lǐng)域均有建樹,還曾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xué)校、南京高等師范學(xué)校(南京大學(xué)前身)任音樂、圖畫教師,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同時,他也有不少詩文創(chuàng)作,包括詩歌、詞、文,還有一些疏銘傳記、序跋題記等。出家后,也有一些各體文學(xué)作品。有學(xué)者將法師一生作品分為少年在津時期、在滬和留學(xué)時期、杭州任教時期、出家為僧時期四個階段,[2](P63-64)我們閱讀法師的各體文學(xué)作品,發(fā)現(xiàn)其藝術(shù)風格以出家為界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特點,分為兩個階段似更適宜。
李叔同出生在官宦富商之家,經(jīng)濟基礎(chǔ)殷實,受到良好教育,并且在1905年秋,東渡日本學(xué)習(xí)音樂、繪畫等藝術(shù),同時參加話劇團體“春柳社”,他曾多次在劇團公演時飾演主角。六年后回國,之后分別在天津、浙江、南京任教職,同時還曾任報紙編輯、組織社團活動,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直到1916年寒假。此期間李叔同正當人生盛年,無論是家庭、學(xué)習(xí)、事業(yè),都發(fā)展狀況良好,可謂前途無量。這個階段中,他寫作的詩詞、文章特點十分鮮明,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
用“華美”來形容李叔同出家前所作詩文,應(yīng)該并不過分,許多詩詞都有這樣的傾向。我們從其詩詞中略擇取以下詞語:籬畔菊花未老,嶺頭又放梅花、[3]①本文未標明的引用文獻皆出自此書,下不再注明??罩袠情w畫中身,風和聞馬嘶、柳如眉、解羅衣等,又如:陽春常駐、門外風花各自春、春宵苦短、自由花開八千春,春來秋去忙如許,春夢一覺秋風寒,春入離弦,春江花月媚,等多用“春”字,《春游曲》中更是“春”不離句?!按骸边@個字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高,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態(tài)正如春天般和睦溫暖、春生萬物。春天是一切萌芽、生長、勃發(fā)的季節(jié),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喜用“春”字,正說明此時詩人的得意、快樂。
《戲贈蔡小香四絕》,雖是戲謔之筆,但其詞寫得香艷濃美,足可見李叔同刻畫美女撩人之態(tài)的文筆,挑選其中三絕如下:
眉間愁語燭邊情,素手摻摻一握盈。艷福者般真羨煞,侍人個個喚先生。
云髣蓬松粉薄施,看來西了捧心時。自從一病懨懨后,瘦了春山幾道眉。
輕減腰圍比柳姿,劉楨平視故遲遲。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濃芳是口脂。
其中所見,眉間、愁語、素手、一握盈、云髣蓬松、粉薄施、輕減腰圍、比柳姿等,這幾乎可以和宋人之閨房詞作相媲美了。到“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濃芳是口脂”兩句,則近乎情色艷艷。
華麗的詞語加之得意的心境,塑造出的意象自然不會是平淡寂靜,而是濃郁、鮮明。如以下詩句:文采風流合傾慕、文采風流四座傾、新月撩人,“陌上青青草,樓頭艷艷花”,有女猶含羞,秋娘顏色嬌欲語,后日相思等,這些都是翩翩少年佳公子眼中充滿情緒的世界。甚至于秋天,他都能寫出風流意思來:
十里明湖一葉舟,城南煙月水西樓。幾許秋容嬌欲流,隔著垂楊柳。
遠山明凈眉尖瘦,閑云飄忽羅紋縐。天末涼風送早秋,秋花點點頭。
悲秋的不僅是文人,許多人看到秋天的蕭瑟都會有惆悵寂寥之感。而李叔同眼中的早秋景象明凈、安寧、閑適,秋容嬌羞、秋體清瘦、秋花清秀,儼然是一個江南水鄉(xiāng)女子的玲瓏婉轉(zhuǎn)。
《春游曲》中,描繪的完全是一個由春風、春人、春妝、春花、春舞、春陽組成的一副鮮艷、馨香、熱鬧、歡樂、鶯歌燕舞的春景圖:
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妝束淡于畫。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華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
另有詞作《春景》[4](P209)亦是如此,其中春的意象突出,色彩繽紛,動感強烈,詞中有畫,藝術(shù)感十分濃郁。這些生動、美麗的佳人、佳景、佳意象,都是詩人很關(guān)注、很喜歡的對象,那時詩人就生活在這樣熱烈紛雜的多彩世界,所以筆下的詩文意象亦是如此。
詩人曾寫道:“一草一花是愛根”。詩人作品大多寫得情意綿綿,不僅用“情”這個字,如“情適閑居賦”、“楊柳無情”,詩人還用“盡是無憑據(jù)”的“銷魂”,用《愛》:“愛河萬年終不涸,來無源頭去無谷”,從正面表達感情。
詩人還從負面或側(cè)面抒發(fā)濃郁的情感。如用“愁”字:“絲絲化作愁千縷”、“春來春去耐愁何”、“杜宇啼殘故國愁”、“怎把新愁吹漲”、“莫把愁顏破”、“人間那覓埋愁地”、“唱罷秋墳愁未歇”、“似我亂愁交并”,[4](P192)真是“怎把這重沉沉一個愁擔兒消除”。愁,都緣情而起,無情必不愁,如用“苦”字:月似解人離別苦;如用“腸斷”:可憐腸斷念家山。這些苦,都是由于有飽滿熱烈的需要傾瀉的感情而不得,從而分泌出的苦。
并非詩人所有作品都寫的溫軟纏綿,也有風格剛健、氣質(zhì)陽剛的作品。主要體現(xiàn)在對國家民族未來的擔憂和對自己將來的期望。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著名的《感時》:“杜宇啼殘故國愁,虛名況敢望千秋。男兒若論收場好,不是將軍也斷頭?!边@既包含對國家未來的憂懷,也對自己的理想未來有霸氣逼人的規(guī)劃。另一首《登輪感賦》:“感慨滄桑變,天邊極目時。晚帆輕似箭,落日大如箕。風倦旌旗走,野平車馬馳。河山悲故國,不禁淚雙垂?!睔庀蠛陚ィ辰玳煷?。“鼠子膽裂國魂號,斷頭臺上血花絮”,則更是悲愴有力、感情飽滿。另一首《滿江紅·民國肇造填滿江紅志感》:“皎皎昆侖,山頂月,有人長嘯??茨业?,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quán)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尸骸暴。盡大江東去,余情還繞?;昶腔删l(wèi)鳥,雪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河山,英雄造?!睂懙暮拼笊詈瘢錆M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讀來慷慨激昂,蕩氣回腸。其中男子的陽剛與血性,顯而易見。還有《出軍歌》,[4](P190-191)五節(jié)中分別用鼓、勇、行、同、戰(zhàn)四字的反復(fù),寫出了戰(zhàn)士奮勇前行的豪邁。
1918年舊歷7月,李叔同到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同年9月,法師到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共49天,從此成為一個“比丘”。[2](P11)法師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經(jīng)過》一文中,這樣陳述這段經(jīng)歷:“落發(fā)以后仍須受戒的,于是由林同莊君介紹,到靈隱寺去受戒了。靈隱寺是杭州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我一向是很喜歡的。我出家以后,曾到各處的大寺院看過,但是總沒有像靈隱寺那么好!”[5](P15)法師之后還分別在1918年秋、1922年夏掛單靈隱寺。出家以后,法師的活動僅限于佛教界,主要活動于浙江、福建一帶,后示寂于泉州。出家后“法師有生之年,研律、著律、講律、弘律?!保?](P312)法師曾在《發(fā)愿文》中說:“愿以今生,盡此形壽,悉心竭誠,熟讀窮研《南山書鈔》,及《靈芝記》,精進不退,逝求貫通,編述《表記》,流傳后代,冀以上報三寶深恩?!币虼?,之后詩、詞、文作明顯減少,從內(nèi)容上分析,法師大量寫作的都是與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相關(guān)的,詩作如此,其余還有佛學(xué)論述、有關(guān)僧人的疏銘傳記、對有關(guān)光大佛學(xué)的研究著作等所作序跋題記,以及在各處的推崇佛法的演講。我們可以看到,法師將其所余精力,都集中放在了佛學(xué)上,其特點與出家前迥然有別。
首先體現(xiàn)在詩作中采用大量佛學(xué)詞語,這在法師所寫題贊、題偈、說偈中隨處可見,此不贅述。其次是法師寫作多與弘法有關(guān),如《印光法師文鈔題贊》、《西冷華嚴塔寫經(jīng)題贊》、《竹園居士幼年書法題偈》、《〈五戒持犯表記〉序》、《〈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凈行品〉偈后記》、《〈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序》、《??獭次褰湎嘟?jīng)箋要〉校序》、《金陵刻〈華嚴疏鈔〉題記》、《胡寄塵編〈四上人詩鈔〉題記》、《〈華嚴集聯(lián)三百〉序》、《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自在菩薩章序》、《〈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白話解釋〉序》、《〈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說要〉序》、《〈隨機羯磨疏〉跋》、《佛說阿彌陀經(jīng)義疏擷錄序》、《本妙法師般若心經(jīng)論解序》等等,還有很多類似的序跋題記。弘一法師還為了識律師、心燦禪師、法空禪師、本妙禪師作傳。
此時法師也寫作一些詩詞,但風格與出家前有天壤之別,判若云泥。此時詩文完全不見那時的艷艷華彩,而是干凈、謹嚴、清晰、準確。如《李卓吾像贊》:“由儒入釋,悟徹禪機。清源毓秀,萬古崔巍?!保?](P226)用詞平淡,不事奢華。《凈峰種菊臨別口占》:“我到為種植,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后人來?!保?](P224)行文通順流暢,平實簡易?!丁吹S畫冊〉題偈》:“鏡華水月,當體非真。如是妙觀,可謂智人。”[4](P221)精妙而不取巧,干凈而不淡漠,莊嚴而不呆板。法師還作《清涼歌五首》,[4](P183-184)包括《清涼》、《山色》、《花香》、《世夢》、《觀心》,讀之會頓感如水清涼,山色如幻,甚至于花香也要心清才得聞出妙來,世間諸事,猶如夢中。五歌創(chuàng)作心境安寧簡靜,可謂是“洗練沖淡,超詣蘊藉”。[7](P81-85)
我們常說多情乃佛心,無情無佛種。對世界的感受,總是和情感相關(guān),一些人出家的緣由,正因于太愛這個世界,要以佛法給世界帶來更大的改善。弘一法師在出家前所作詩文,與出家后所作各體文章,其中都飽含對人世的大愛。鮑國華先生曾專論弘一法師“入世的才情和出世的有情”,[8]這種“情”貫穿著法師的一生,當然也顯著地體現(xiàn)在他的詩詞文創(chuàng)作中,我們簡要概括為以下兩點:
出家前,李叔同曾作歌詞《祖國歌》、《大中華》、《金縷曲——留別祖國,并呈同學(xué)諸子》、《滿江紅·民國肇造填滿江紅志感》、《愛》、《哀祖國》等抒發(fā)愛國深情,他在《我的國》中高呼“我的國萬歲、萬歲萬萬歲”,歌詞“直抒胸臆,赤膽忠心,表達與祖國生死相依的熾熱情懷”,[7]其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屢屢言之于表,他“一貫是堅定執(zhí)著的愛國者”。[9]
出家后,弘一法師曾直言:“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5]并在多處、多次反復(fù)重申這個思想,同時付之以實際行動。1931年在浙江慈溪白湖金仙寺為青年學(xué)生寫下了《清涼歌五首》,寫成之后,法師“感到歌詞文義略顯深奧,非一般青年學(xué)生所能解,于是他決定請芝峰法師代撰歌詞的注釋?!狈◣熯€把歌詞“交給劉質(zhì)平及其學(xué)友分別作曲”。[10](P87)1937年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會譜寫了會歌。他與弟子豐子愷耗費多年著力策劃《護生畫集》,教人存良向善,并為之配詩二十八首左右。法師在多處演講,凡講除去教人念佛,就是行好事做善事。
出家后所寫詩文,大多與佛學(xué)相關(guān)毋庸贅言。我們在李叔同出家前所寫的詩文中,也時??梢园l(fā)現(xiàn)佛學(xué)的影子,如:詞《化身》:“化身恒河沙數(shù),發(fā)大音聲。爾時千佛出世,瑞藹氤氳,歡喜歡喜人天”;[4]《茶花女遺事演后感賦》:“誓度眾生成佛果,為現(xiàn)歌臺說法身”;《初夢》:“妙蓮華開大尺五,彌勒松高腰十圍”;《南南曲·贈黃二南君》:“在昔佛菩薩,跌坐赴蓮池。始則拈花笑,繼則南南而有辭?!?/p>
弘一法師的學(xué)生曹君曾說:“在我們熟悉的歌曲中,‘落花’、‘月’、‘晚鐘’三歌正代表他心靈的三個境界?!逼渲校奥浠ā笔撬心旰?,對于生命無常的感觸;在“月”中,他作超現(xiàn)實的想望,把心靈寄托于彼岸;到“晚鐘”,他感到靈魂沒有寄托,從而到“神之恩大無外”的境界尋求寄托。[11](P4-57)而《落花》中的“紛,紛,紛,紛,紛,紛……”,“寂,寂,寂,寂,寂,寂……”,直言人生浮華若朝露;《月》中反復(fù)陳述“惟愿靈光普萬方”,“虛渺無極,圣潔神秘,靈光常仰望!”《晚鐘》中發(fā)出“眾生病苦誰持扶”的疑惑,認為“惟神憫恤敷大德”,向往“浴靈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結(jié)束直接說“鐘聲沉暮天,神恩永存在。神之恩,大無外!”[4](P178-180)如此對佛步步遞進的尊崇,都在他尚未出家的時候,可以說,李叔同這時便有“成就無上正覺的佛家愿想”。[12]
豐子愷先生曾在《懷李叔同先生》一文中提到李先生一生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凡事認真?!八⒁庖鲷骠婀樱皬氐椎淖鲆粋€翩翩公子”;“要做留學(xué)生,就徹底的做一個留學(xué)生”;“學(xué)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認真’的表示”;“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xué)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都是‘認真’的緣故?!保?]因為敏感多情,因為天資穎悟,因為愛這世界,愛著生活,所以認真,認真的生活,認真的體會,認真的做人作文。出家前因為認真,所以投入,所以情感體驗深刻,所以選詞用語都比較濃艷,意象比較熱烈;出家后,因為認真,所以學(xué)佛認真,以至于燃臂敬佛,[13](P209)以至于刺血寫經(jīng)。[13](P303)
正因為認真這個特點,法師所有的作品讀來都令人不勝崇敬,無論是出家前情感熱烈的詩詞文作,還是出家后貌似恬淡寧靜的各體文學(xué)作品,其選詞煉字,都有從內(nèi)心流出的摯誠。
弘一法師多才多藝,感情豐富,是藝術(shù)界不可多得的天才,更是釋家一代高僧。出家前,他的風流倜儻,讓人無盡嘆惋,他的絕佳才情,讓人惆悵、仰慕;出家后,他的凜然高風,讓人敬佩尊重,他的迷一樣的人生留給我們?nèi)≈槐M的啟發(fā),值得后人不斷窮索。
[1]天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天津市宗教志編纂委員會.李叔同——弘一法師[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涂敏華.李叔同詩詞創(chuàng)作軌跡及其影響[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10).
[3]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弘一法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4]蕭楓.弘一大師文集·文學(xué)·佛學(xué)作品卷[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5]李叔同.李叔同說佛[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
[6]于凌波.民國高僧傳初編[M].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
[7]陳江紅.李叔同歌詞風格演變及思想進程探微[J].宿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12,(7).
[8]鮑國華.入世的才情與出世的有情——李叔同(弘一大師)新論[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xué)界第七屆學(xué)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shù)文庫(上)[C].2011-06-30.
[9]田玉德.李叔同: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J].老年教育(繪畫教育),2011,(1).
[10]陳星.李叔同圖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1]劉心皇.弘一法師新傳[M].臺北:人間書屋出版社,1965.
[12]徐承.李叔同出家思想探微[J].杭州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9,(4).
[13]陳慧劍.弘一大師傳[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