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有權
(東南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96)
校訓,不僅是一所大學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而且是一所大學文化傳統(tǒng)積淀的具體表現(xiàn)。據(jù)《辭?!丰屃x,“學校為訓育上之便利,選若干德目制成匾額,懸之校中公見之地是校訓,其目的在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20世紀20年代,經(jīng)被后人譽為“東南大學之父”[1]16-23的國立東南大學第一任校長、我國近代杰出教育家、近代中國學人、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第一人(1914年)的郭秉文先生的倡議,東南大學的?;赵O計為銀質(zhì)圓形,上鐫“國立東南大學”六字,中鐫“止于至善”四字?!爸褂谥辽啤痹醋匀寮医?jīng)典《大學》。《大學》開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薄爸褂谥辽啤彼膫€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其作為校訓,不僅是郭秉文精心選擇、凝聚共識的智慧成果,而且是其大學教育理念的自覺呈現(xiàn)。2002年百年校慶時,東南大學回歸“止于至善”校訓,不僅彰顯了杰出教育家郭秉文的深謀遠慮和文化眼光,而且對東南大學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于21世紀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有深遠意義。
郭秉文(1880—1969),江蘇江浦人,有昆仲和姐妹各三人,排行第三;父親是一位醫(yī)生,同時兼任長老會教堂的長老。郭秉文1896年畢業(yè)于上海清心書院,畢業(yè)后在書院任教一年,先后在海關、郵政及浙東產(chǎn)金局等處任職。他從小就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但儒家社會的傳統(tǒng)對其影響沒有間斷。1908年入美國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進修,擔任中國學生月刊總編輯,是“伍斯特之聲”的主筆、中國學生協(xié)會總秘書。[2]21911年以優(yōu)異成績獲伍斯特學院理科學士學位。根據(jù)伍斯特學院歷史系講座教授葛德衛(wèi)(David Gedalecia)對院史的研究和院長Grant H.Cornwell的賀信內(nèi)容,郭秉文“可能是當時伍斯特學院唯一的中國學生?!薄八慕逃枷胫猩钌畹乩由衔樗固赜∮浀谋闶撬岢摹膫€平衡’”[3]80。葛德衛(wèi)的研究資料還顯示:“在伍斯特學院,郭秉文放棄了原來學習法律的計劃,而對教育改革產(chǎn)生興趣。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xù)培養(yǎng)他的興趣。毫無疑問,這是受他在伍斯特學院讀書的影響。”[4]83南京高師學生高明指出:“先生蓋以為非振興科學,無以救亡圖存,而培養(yǎng)人才,則有賴于教育,故所習如此(教育學)?!保?]41912年郭秉文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14年,郭秉文以《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的學位論文獲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博士學位,是近代中國學人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第一位教育學博士學位獲得者。因為在南京高師—東南大學的教育成就和國際影響,郭秉文后來連續(xù)三屆擔任世界教育會副會長和亞洲分會會長。從求學經(jīng)歷和國際教育的影響和地位看,郭秉文顯然是走在教育家成長的道路上。
肇始于1887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是美國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的教育學院,也是美國最著名的教育學院。20世紀20年代,著名實驗主義大師杜威、著名教育家孟祿和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等一批世界名流學者在該學院任教。后來成為中國著名思想家的胡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蔣夢麟等,都是在郭秉文畢業(yè)后到該學院深造的。南京大學冒榮教授指出:“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習,不僅使郭秉文在學術上得到很大提高,也在多方面對其發(fā)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保?]19從其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內(nèi)容和水平看,郭秉文深諳儒家教育傳統(tǒng)文化精神,領悟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大學文化的底蘊,擁有將中西教育文化進行對比且有機貫通以形成獨特見解的學術實力。那個時代,多數(shù)學人抱著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熱忱求學于國外,且不斷思考著中國的問題,因此在論文選題上多數(shù)以中國為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宗旨。他們境界高遠,信念堅定,學術扎實,在撰寫學術論文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事實上,無論在學術思想和學術規(guī)范方面,還是在學術影響方面,郭秉文的博士論文堪稱學術作品典范。1915年,郭秉文的博士論文廣受好評而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出版,1916年中文本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美國著名教育家孟祿博士在序言中給予很高的評價:“郭博士之著是書,不獨表揚己國之事績,且俾西人恍然有悟于中邦維新之變革?!保?]5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在給郭秉文博士論著的序言中寫道:“郭子鴻聲示我所著《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受而讀之,蓋 空 前 之 作 也 ?!保?]1
1914年,郭秉文正在哥倫比亞大學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時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江謙校長函請郭秉文擔任教務主任,協(xié)助其管理處于發(fā)展中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由于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理念存于心中,迫于實現(xiàn),郭秉文應允回國履新,從此開啟了南京高師—東南大學的教育家辦學旅程。1915年至1920年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主任、代理校長,1920年至1925年擔任國立東南大學校長兼任上海商科大學(現(xiàn)為上海財經(jīng)大學)校長。經(jīng)過若干年的教育歷練,郭秉文對建設什么樣的大學以及如何建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如郭秉文在南京高師(1914—1923)校訓——“誠”——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止于至善”的校徽文字(1920—1927),后人理解為東大校訓。郭秉文當時為什么會選擇“止于至善”四個字刻于?;丈希磕壳吧形床榈疆敃r的具體信息,但其博士論文及在學校辦學的相關文件和筆跡透露了許多信息。如其博士論文所言“搜集前清至今興新教育之經(jīng)驗,再參用歐美制度之所長,以及保存吾國自古教育之所宜是也?!保?]110該書從我國“上古教育制度起源”研究到“民國時代所建之新教育”和當時“國民教育之重要問題”。書中大量引用《尚書》《禮記》等儒家經(jīng)典史實,足見郭秉文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領悟之深刻,見解之獨到。可以說,正是認識到“止于至善”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精髓,是指導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理念,郭秉文及其團隊最終將其定為校訓文字,無疑表達了20世紀20年代國立東南大學鮮明而獨到的文化立場和價值選擇。
郭秉文在國立東南大學時期提出“止于至善”的校訓,旨在要求師生在言行、品性、知識、能力等方面不斷追求,臻于完美。那么如何使學生“止于至善”?郭秉文借助東大所在地南京的地理環(huán)境,要求學生應具備“鐘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靜,大江之雄毅?!保?]3他不僅這樣要求學生,而且這樣嚴格要求自己,時刻為國家履行光榮使命和道義責任。如郭秉文在1916年出版的《學校管理學》一書中深刻指出:“夫欲培養(yǎng)國民之道德,為鞏固民國之基礎,非當今吾教育界之惟一大問題乎?共和之國民,不當以刑威,不可以法制,而宜以德導之。學生者未來之國民也,不先有以培養(yǎng)之,則今日為不道德之學生,安能他日為有道德之國民乎?是故當今吾國之教育家,如不欲培養(yǎng)國民之道德為國民之基礎也,則亦已耳否則此惟一之大問題;不能竭盡心力以解決之,將誰負其責而誰任其咎耶。”[9]2其夫人郭夏瑜女士在《郭秉文先生紀念集》序文中寫道:“凡是認識或和我先夫同事的都知道他是一個有高識遠見的人。他總盡最大努力做他應做的事或做其他更有價值的事。即在不如意時,他絕不氣餒,盡量用新思想和毅力去干。他畢生的思想是盡其所能替國家和人民而服務?!保?0]1南京高師—東南大學畢業(yè)生吳俊升在紀念郭秉文的文章中評價說:“公一生精力以用于教育文化事業(yè)者為最多,而創(chuàng)辦南高東大,樹立誠樸精進之學風,造就建國之人才,尤為生平最大之貢獻。”[11]8
歷史證明,管理一所學校,沒有正確而獨到的管理理念不行,沒有嶄新的理論驅(qū)動,實踐也難以達到新境界。郭秉文從接受江謙校長邀請后就開始思考具體的辦學思想和治校思路,之后又撰寫了《學校管理法》一書,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學校管理的原理、體制以及訓練法、激勵法和感化力的理論及其應用。[9]1如果說在哥倫比亞大學接受世界一流教育并撰寫高水平博士論文,奠定了教育家應有的素養(yǎng)根基,那么執(zhí)掌南京高師和東南大學,則使他獲得了實踐其大學教育思想、實現(xiàn)其宏偉抱負的事業(yè)舞臺。在這里,郭秉文對影響學校精神傳統(tǒng)的校訓的斟酌和慎重顯而易見。首先,校訓須有歷史來源,須有深刻內(nèi)涵,須有實踐應用價值,且符合學校精神追求。在確立南京高師—東大校訓問題上,郭秉文繼承江謙校長的“誠”的理念,并隨著南京高師轉(zhuǎn)型為綜合性大學,將“誠”的校訓提升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在哲學的意義上,“止于至善”不僅包含“誠”的意義和內(nèi)涵,而且將校訓意義做了更大的發(fā)揮和更深的拓展。《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薄爸褂谥辽啤?,一方面要求個體以“誠”立身“明明德”,發(fā)揚光大人類個體本有的善良品德,另一方面要求個體“誠”心待人以“新民”、“親民”,使他人得到光明的品德,品性更加完美。而要實現(xiàn)這兩者,個體須抱有“誠”心和愛心,做出巨大努力,直至完美境界。事實上,郭秉文在南京高師期間,不斷思考著世界高等教育演變趨勢和中國大學發(fā)展走向,自覺推進學校改革發(fā)展事業(yè),以實現(xiàn)其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宏偉理想。他強調(diào),中國教育“亦應注意是否符合世界趨勢,是否符合國家社會需要。”[12]116“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保?]74
郭秉文確立“止于至善”的校訓,有著深刻的理性反思和嚴密的邏輯論證,體現(xiàn)在其順應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社會環(huán)境和學校實際對學校管理的理論創(chuàng)新上。郭秉文深諳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大學里平天下的平字,乃是治學治事最好的座右銘。”[8]4-5就大學教育而言,辦學治校應達到“止于至善”境界,“最高之善”就是力求實現(xiàn)“四個平衡”:一是“通才與專才的平衡”,本科注重通識教育,也不忽視應用,??谱⒅貙2沤逃?,不忽視基礎;二是“人文與科學的平衡”,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并重,既倡導民族精神,又倡導科學精神;三是“師資與設備的平衡”,大學教育以師資為第一,但物質(zhì)設備亦不容忽視;四是“國內(nèi)與國際的平衡”,既重視已有的飽學之士,又廣求知識于世界。需要重視的是,近年有學者總結(jié)郭秉文辦學的第五個平衡,即“學術與事功的平衡”[1]16-23,可以視為“四個平衡”理論的新發(fā)展。為了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最高之善”,郭秉文要求大學做到“三育并舉”,即通過“訓育”(德育)、“智育”、“體育”三者并舉而使學生在才能、體魄、精神、道德和學術諸方面達到“相當?shù)陌l(fā)達”[13]109的境界,要使學生“具有國士的志節(jié)和風度,以國家為己任,以天下為己任”,“成為平正通達的建國人才”[8]4。即使在今天看來,郭秉文在南京高師—東南大學的這種平衡理論實踐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在郭秉文看來,立足于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純粹在師范學校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不合時代要求,大學應從世界范圍內(nèi)看中國教育,應走“綜合大學”的發(fā)展道路和建設道路,應該“寓師范于大學”。因為在綜合大學內(nèi),不僅可以開展“通才教育”,而且可以實施“專才教育”,讓兩者相得益彰,順應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南京高師畢業(yè)生張其昀在紀念郭秉文先生的文章中解釋說:“南高改組為東大,并非如一般所想的升格,或好高騖遠,而是他(指郭秉文)的教育理想的實踐。”[8]3為此,郭秉文以南京高師為基礎,把它擴建為一所“綜合大學”。課程體系上,既設“正科”,便于實施“通才教育”,又設“專修科”,便于推進“專才教育”。“正科”分文史地部與數(shù)理化部,“專修科”設立工、農(nóng)、商、教育、體育等科。這樣,學??勺尅巴ú藕蛯2畔嗷フ{(diào)劑,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專才不致于狹隘?!保?]4郭秉文的辦學思路和實踐方針,使東南大學在短短十年間就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一躍成為國內(nèi)一流名校。著名近代史專家梁和鈞在其著《記北大(東大府)》一文中說:“(南京高師)所設文史地部,數(shù)理化部教育專修科,皆極整齊。尤以做延教授,皆一時英秀;故校譽鵲起?!贝笠晕氖氛苤Q,東大以科學名世。然東大文史哲教授實不亞于北大?!保?4]92曾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在其著作《在華五十年》(Fifty Years in China)中寫道:“當時的東南大學是現(xiàn)代政府高等教育機構(gòu)的原型,也是全中國最好的大學。他(指郭秉文)招募了50名歸國學生,每一個都在自己的領域出類拔萃,憑借美國教育體系的基礎推動了東南大學的進程?!保?5]95確實,在郭秉文帶領下,國立東南大學從1915年僅有國文、理化兩部和國文專修科,逐步擴展到6科(文、理、農(nóng)、工、商、教)31系。文理學科之齊全,居全國之冠。其中一些系科為國內(nèi)大學之首創(chuàng),如物理系、氣象系、航空系、體育系、工商管理系、會計系、金融理財系、國際貿(mào)易系等??梢哉f,教育家郭秉文的不斷努力和杰出成就,使東南大學不僅擁有了雄厚的歷史資源,而且奠定了堅實的發(fā)展基礎,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從1902年建校以來,東南大學歷史上出現(xiàn)過六個校訓,其中有三個校訓(第二、第三、第六個均與郭秉文有關。這六個校訓依時間順序分別為:第一個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由時任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的書畫家李瑞清(任職1905—1912,下同)于1905年書寫;第二個是“誠”,由時任南京高師校長的江南碩儒江謙(1914—1919)提出;第三個是“誠樸、勤奮、求實”,由郭秉文(1919—1925)總結(jié)提出;第四個是“誠、樸、雄、偉”,由時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1931—1941)提出;第五個是解放后提出的“嚴謹求實,團結(jié)奮進”;第六個是現(xiàn)在使用的校訓,即“止于至善”,由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提議過,并刻于?;丈?。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前所長陳怡教授指出:“上述校訓在當時并非都明確地稱為校訓,有的稱為校風,有的稱為學風,但都在學校的辦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今天的觀點,是可以稱為校訓的。”[16]223應該說,六個校訓各有獨特意義,各自因應時代的需要而產(chǎn)生,但在哲學意義上統(tǒng)一于“止于至善”,或者說,“止于至善”涵攝了“五個校訓”之意義。這些校訓伴隨東南大學歷史發(fā)展,積淀為東大文化傳統(tǒng)的一部分,凝結(jié)為東大人文精神,融入了東大傳統(tǒng)文化之中。在這個比較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杰出教育家郭秉文的睿智遠見和教育精神。
為什么郭秉文確立的“止于至善”校訓在80年后繼續(xù)被認同,仍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對此,東南大學人文學院董群教授在《對校訓“止于至善”的說明》一文中作了詳細解釋:“在百年校慶到來之際,我校經(jīng)過廣泛的討論,多方征求專家學者的意見,決定恢復‘止于至善’的校訓,使我校的文化建設進一步完善?!保?7]229在簡要闡述學校校訓的理由和校訓的一般特點后,董群分析了學校恢復舊訓的原因和此訓本義。在董群看來,恢復“止于至善”這一老校訓至少基于三點考慮:一是歷史和生命意識,即校訓要反映出東南大學的悠久歷史傳統(tǒng)和生命底蘊?!爸鹨豢疾炖闲S枺x擇其解釋空間最大的一個,老訓新釋,既可以反映歷史感,又提出時代性”[17]230。其二,本原意識,即對歷史傳統(tǒng)和生命底蘊的反映必須堅持本原性追問,有尋根意識,就是尋找校訓的最早提出階段。比較看歷史上的校訓,“‘止于至善’解釋的空間更為廣闊,意境也更為高遠。所以對本原和根的追溯,至此比較合適。”[17]230其三,個性意識,即避免和同根兄弟院校已用的校訓重復。鑒于臺灣中央大學已經(jīng)傳承了同根學?!现醒氪髮W——時期的校訓“誠樸”、南京大學恢復了老中央大學羅家倫執(zhí)校時的校訓“誠樸雄偉”,“因此,一般來說我校不宜再用此二訓。此兩校都采納了古訓,而中央大學歷史上還有一古訓是此兩校未用的,這就是老東南大學的‘止于至善’,新東南大學承此古訓,成為一種必然,從校名到校訓兼具歷史的縱深感,成就對老東南大學及其發(fā)展階段的整體性繼承,且與同根兩校用訓又有差別,雖有差別,三者相合,又構(gòu)成歷史發(fā)展的完整性和空間的差異性。”[17]229-230顯然,透過董群的歷史比較和現(xiàn)實綜合的考察,人們不難理解東南大學慎重選擇“止于至善”校訓的明智和意義。
結(jié)合董群教授的總結(jié)和觀點,我們認為對“止于至善”應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義;第二是結(jié)合“三綱八目”來理解。也就是說,只有結(jié)合整個《大學》來理解,才能完整地反映“止于至善”的原始意義,才能開出“時代性的新釋”。首先應該考察“止于至善”的本意。宋朝理學家朱熹釋“止”為“必止于是而不遷”,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而不休止,釋“至善”為“事理當然之極”(《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則,即“最高的善”。雖然各家解釋表達有差異,但精神實質(zhì)是一致的,均指要通過道德個體的道德修煉達到并保持最高的善或境界?!半m不能至,心向往之”,也是“止于至善”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其次結(jié)合“三綱八目”來解釋和理解?!叭V”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意指使個體的光明品德發(fā)揚光大;“新民”意指在個體達到道德覺悟后也要主動推己及人,使他人也成為有道德的人。可以說,“明明德”、“新民”是達到“止于至善”的內(nèi)容、方法、階段和途徑?!懊髅鞯隆敝铝τ趯崿F(xiàn)“個體至善”,而“新民”是致力于實現(xiàn)“他人至善”直至“社會至善”。實現(xiàn)了“個體至善”,實現(xiàn)了“社會至善”,個體也就是達到了“至善”的境界了。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教育適恰其意義。
所謂“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薄洞髮W》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币勒罩祆涞慕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均作為“修身”的內(nèi)容、方法和步驟,屬于“明明德”的內(nèi)容和“內(nèi)圣之道”,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修身的功用,是新民(親民)的內(nèi)容和“外王之道”。這樣,以修身為核心,內(nèi)圣是修身的內(nèi)容,外王是修身的功用,由己及人,由近及遠,由內(nèi)而外,由道德事功,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白鳛樾S枺瑥暮啙嵉囊蟪霭l(fā),只要強調(diào)最高階段或者結(jié)果之‘止于至善’即可,作為過程、階段的‘明明德’、‘親民’,其意義已含攝于其中?!保?7]230-232因此說,“止于至善”的校訓,高度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文化的精髓,賦予東南大學用之不竭的開拓奮進的精神動力。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東南大學對這個校訓的再次確認足見杰出教育家郭秉文的國學功底、智慧遠見和治校方略,也體現(xiàn)了21世紀東南大學積極傳承先輩教育理想的堅定信念和精神勇氣。
郭秉文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訓精神,在短短十年間(1915—1925)在中國南方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一個巨大的教育奇跡,使名不見經(jīng)傳的南京高師—東南大學一躍成為有國際影響的國立現(xiàn)代大學。20世紀20年代,“在郭秉文、鄧萃英的辦理下,南北高師成為影響最著的兩高師。”[18]118國立北京大學是第一所現(xiàn)代大學,第二所國立大學就是東南大學,第三所國立大學是清華大學。東南大學一時名師薈萃,獲得諸多美譽,如“中國第一所現(xiàn)代國立高等學校”、“近代科學搖籃”、“東方教育中心”、“中國最有希望的大學”、“一所最具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大學”[19]63。孟祿博士甚至預言:“將來該校之發(fā)達,可與英牛津、劍橋兩大學相頡頏?!保?0]12難怪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秘書長Edwin R.Embree在1924年評價和比較郭秉文與美國大學校長的領導方式的相似性時寫下這樣的評語:“(郭秉文先生)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學者……也是一位天生的領導者。”[21]顯然,名校得力于名校長,名校長得力于先進思想。郭秉文在1920年提議“止于至善”,并刻于?;丈?,不僅體現(xiàn)了其對中美教育思想比較思考后的理念抉擇,而且表明其積極弘揚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想信念。郭秉文的校長實踐謀略在于:第一,“止于至善”也須站穩(wěn)民族文化立場。他雖然受美國教育的洗禮和影響,但堅定植根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不僅在留學期間深入研究傳播中國教育傳統(tǒng)文化,撰寫我國第一部中國教育制度史著作,致力于使中國優(yōu)秀教育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而且在南京高師—東大辦學期間大膽實踐其大學教育理想,以實際辦學成就贏得社會支持;第二,秉承“持誠至善”的精神理念,堅持“中體西用”的策略方針,善于借鑒美國大學教育體制的有益經(jīng)驗大力推進中國一流大學建設,如在大學管理體制上率先引入美國大學模式,率先實施教授治校和學生自治,率先設立大學董事會,率先實現(xiàn)“男女同?!?,率先開展社會服務,“自我實現(xiàn)”大學校長職業(yè)化,科學履行美國式大學校長之兩大職能:“聘請一流師資”和“籌集辦學經(jīng)費”。任職期間聘請了50多位畢業(yè)于世界一流大學的著名專家學者來校任教,千方百計籌措辦學經(jīng)費維持學校正常運轉(zhuǎn),創(chuàng)造了特殊時期不拖欠教師工資的奇跡,贏得了全校師生的擁護和支持?!拔┢溥@樣,(東南大學)教職員薪給纏能按月發(fā)放,十年間從未拖欠?!保?9]67在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郭秉文校長以實際行動體現(xiàn)了國立東南大學“止于至善”的校訓精神,展現(xiàn)了一名新時代教育家應有的理想追求和崇高的道德風范。
21世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無疑需要世界一流的教育家校長。畢業(yè)于世界一流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郭秉文博士在20世紀20年代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和偉大成就,對今天中國重點大學校長的辦學治校行動,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先生已逝,然精神長存。南京高師學生高明先生代表眾校友所敬挽聯(lián),彰顯了杰出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的偉大人格和歷史性貢獻:“巍巍鐘山,萬人空仰芳惠在。浩浩江水,千古長留教澤存?!保?4]100具體而言,第一,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有崇高的境界追求和卓越品質(zhì)。如同郭秉文倡議的“止于至善”境界一樣,校長要始終懷有一種“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執(zhí)著精神。校長人格亦須千錘百煉?!耙娤壬逖?,心氣和平。凡所持論,洞見本末。舊學新知,兩無偏倚。才識卓越,有非常人所能及者。”[22]28第二,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校長須擁有先進的辦學思想和理論建樹。如同郭秉文著述《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和《學校管理法》等,在實踐探索中創(chuàng)立“四個平衡”、“三育并舉”、“寓師范于大學”等教育思想一樣,創(chuàng)造性地引領學校走在全國乃至全球高等教育前列。第三,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校長須緊抓關鍵要素建設,善于“抓大放小”。如同郭秉文執(zhí)掌南京高師—東南大學期間一樣,緊抓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緊抓辦學資金籌集,緊抓校園文化和校風建設;一些細節(jié)管理問題要善于放權、授權部屬去處理和解決。第四,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校長須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切實的國際行動。如同郭秉文執(zhí)校期間經(jīng)常“帶著問題”考察美歐、日本等世界強國教育一樣,準確了解和掌握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大勢,為大學發(fā)展及時把握正確的前進方向和策略方針;其連續(xù)三屆擔任世界教育會副會長和亞洲分會會長,被稱為“國際公務員”[14]99,是“我國從事國際文教合作,尤其是中美文教合作的拓荒者?!保?3]76第五,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原則。如同郭秉文校長愛生如子、親歷親為、服務學生一樣,充分表現(xiàn)出教育家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博大胸懷和真情實意?!肮幚硇?,一本分層負責之原則,僅主持大體,而不親細務。惟于學生有所請,必親予接見。所請無論許與不許,均反復說明其理由,使人悅服而退。故在公長校時間,全校治然?!保?1]8第六,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要善于開拓創(chuàng)新,引領發(fā)展潮流。一如郭秉文倡導男女同校,二如創(chuàng)辦上海商科大學一樣,善于謀劃前沿性發(fā)展,敢于走出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道路。史料記載,第一年(1920年)國立東南大學在投考百余人中錄取8名女生,而同年北京大學只招收女生1名和幾名旁聽生。[6]48-49幾十年后,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給母校東南大學的校慶賀詞中稱頌道:“東南學府,為國爭光。男女同校,唯此首創(chuàng)。”[24]83“公之遷商科于上海,成為單科大學,致力國家經(jīng)濟財政融專才之訓練,更屬高瞻遠矚。其成就在全國大學中獨樹一幟?!保?1]11
[1] 王運來.學術與事功——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蠡測[J].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2011(2).
[2] 郭夏瑜.郭秉文先生年表[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3] 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來自伍斯特學院的賀信[M]//郭秉文與東南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4] [美]葛德衛(wèi).郭秉文與伍斯特學院[M]//郭秉文與東南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5] 高明.郭故秉文先生行狀[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6] 冒榮.至平至善 鴻聲東南——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7] 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8] 張其昀.郭師秉文的辦學方針[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9] 郭秉文.學校管理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6.
[10] 郭夏瑜.序文[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11] 吳俊升.業(yè)師郭鴻聲先生教澤追思錄[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12] 郭秉文.我國今后教育問題[M]//上海財經(jīng)大學校史研究室.郭秉文與上海商科大學.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0.
[13] 朱沛蓮.五十年前之南高[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14] 王成圣.中國哲人郭秉文先生[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15] [美]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M].常江 譯.??冢汉D铣霭嫔?,2011.
[16] 陳怡.東南大學歷史上的校訓及其解讀[M]//鄭立琪 主編.百年回望話精神.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17] 董群.對校訓“止于至善”的說明[M]//鄭立琪 主編.百年回望話精神.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18] 彭小舟.近代留美學生與中美教育交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9] 朱耀祖.郭秉文先生與“南高”“東大”[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20] 朱斐.郭秉文創(chuàng)辦東南大學[J].民國春秋,1999(1).
[21] 伍斯特學院2011 年 7月 27日 發(fā) 布 的 新 聞 [EB/OL].http://wooster.edu/News-and-Events/News-Releases/2011/July/Guo-Honor.
[22] 薛光前.追念郭秉文先生[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23] 朱耀祖.郭秉文先生與國際文教合作[M]//郭秉文先生紀念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1.
[24] 王德滋.南京大學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