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福(河北聯(lián)合大學 河北 唐山 063000)
1.1、肌肉中糖原耗盡
1.2、乳酸堆積
1.3、CA在肌肉中堆積
1.4、神經細胞長期興奮導致消耗增多。
2.1、恢復措施的生理學原理
(1)磷酸肌酸儲備的恢復。在恢復過程中,肌肉中ATP和CP儲備的恢復需要能量,這些能量的絕大部分是通過糖和脂肪氧化分解而供給的。所以合成的ATP一部分直接儲存到肌肉中,一部分分解用于合成CP。然后以CP的形式儲存到肌肉中。
(2)氧合肌紅蛋白的完全恢復。肌紅蛋白是骨骼肌中的一種蛋白質,它能儲存氧氣,并有助于將氧氣輸入細胞之中。肌紅蛋白恢復很快,因為其氧合過程不需要能量。
(3)肌糖原儲備的恢復。在比賽后恢復期中如果采用高糖膳食,則肌糖原完全恢復需要46小時。其中前十小時可恢復60%。
2.2、恢復措施
(1)教育學措施。主要包括充分的準備活動、恢復性練習、合理的生活制度和適宜的外部條件等。
(2)醫(yī)學生物學恢復措施:①營養(yǎng)的補充:由于運動員在運動中大量的耗能和體液的流失以及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素必須得到補充,因而每天的飲食很重要,一方面要注意飲食結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注意飲食的質量.每天必須保證所需糖、脂肪、蛋白質和水的攝取,同時還要注意對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酸等的攝入.如增加進餐次數(shù);多吃水果、蔬菜等。②氧合劑:氧合劑是充滿氧氣的飲料。它對心血管系統(tǒng),神經、肌肉都有調整并使之正常化的作用。特別適用于比賽期和大負荷訓練。③理療:常用的理療方法有:紅外線燈、太陽燈、日光浴、紫外線照射等。足夠強度的照射能引起充血,皮下血管擴張,并保持30-60分鐘。這時酶的反應加速、物質代謝、再生和補償?shù)玫礁纳?。適量的照射還有止疼作用。④水療:在中等強度的局部溫度作用下某些生化過程尤其酶的反應速度提高了。大多數(shù)酶活動適宜溫度是35-50度。水療主要方法有:淋浴、海水浴、游泳、鹽水浴、松節(jié)油浴等。⑤合理休息:第一,睡眠和休息。人體處于睡眠狀態(tài)時合成代謝有所加強,運動時消耗的能力物質逐漸得以恢復,睡眠對大腦皮質細胞來說也是一種保護。對于進行高強度訓練或比賽的運動員來說,保證睡眠質量就是保證訓練和比賽質量。第二,積極性休息。訓練中和比賽后的體能和精神消耗量較大,應進行積極性的休息,以加速消除運動員體能和精神上的疲勞。如在比賽訓練后的放松跑、擺臂以及下肢疲勞后做一些輕微的上肢活動和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活動等。需要強調的是,積極性休息時強度要小,且時間要短,將靜止性休息和積極性休息二者結合起來進行,效果更好。
2.3、心理恢復訓練
當運動員心理疲勞后,活動規(guī)律被破壞,有時會發(fā)生異常反應,如對于較強的刺激出現(xiàn)較弱的反應,對于較弱的刺激出現(xiàn)較強的反應。動作的協(xié)調性受到破壞,反應時間延長,動作過分急促或過分遲緩,同時思維及判斷錯誤增多。運動性心理疲勞等往往是隱性的、漸進的,不易被覺察,容易被忽視。
(1)心理誘導——談話法。談話法主要針對那些情緒明顯低沉或由于人際關系發(fā)生沖突而形成心理壓抑的運動員,通過談話誘導幫助他們解除心理障礙,啟發(fā)他們全面認識和對待各種問題。在談話中應多鼓勵,幫助他們分析有利的因素和自己的希望所在,也可和他們一起回憶過去比賽勝利的情景,這樣可使他們的心情得到改善,情緒得到調節(jié),愉快的心情可以大大減少神經能量的消耗。
(2)神經——肌肉的自我心理調整練習。自我心理調整有兩個方面:自我說服和自我暗示。首先,要通過呼吸調整和語言暗示進入朦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大腦對于語言以及與語言相聯(lián)系的思維形象特別敏感。其次,要學會高度集中注意當前正在想的事物的感覺上。神經——肌肉心理練習的目的是使運動員學會有意識地校正體內某些自動化過程。如:“我放松了,我想睡,睡意已經出現(xiàn),每秒鐘都在加強,睡意更濃了,眼皮舒服、發(fā)熱,眼皮發(fā)沉了,眼睛閉上了,進入了安靜的睡眠?!泵刻靾猿诌@一練習1-2次就可以達到良好的心理恢復作用。
(3)心理誘導放松訓練。這種方法主要通過語言暗示誘導進行肌肉和神經的放松訓練,如自身放松訓練。進行語言誘導時,還可配合播放一些輕松悠揚的音樂,這樣使運動員的精神和肌肉就可以在語言的誘導和音樂的良性刺激下充分放松,并使大腦入靜,從而調節(jié)大腦有序化地工作。消除心理疲勞的訓練方法還很多,如想象放松、催眠、音樂放松、氣功等,方法的選擇則須因人而異,有目的地加以運用。
因此,運用先進的體能訓練方法和科學的恢復方法是我國足球界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較好的實施技術與戰(zhàn)術的完美結合。
[1]黃淑懷,鄭隆榆.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劉梅.運動性疲勞恢復的方法[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