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波
[作者通聯(lián):貴陽市第三十八中學]
【設計理念】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的課內自讀課文,屬于“古詩詞鑒賞”專題閱讀板塊?!皞ゴ蟮脑娖锌傉故局娙瞬┐蟮男貞眩w現(xiàn)著人的本質的豐富性,每個讀者都可以從中照見自己的影子”。在教學中以課文文本為例子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讓學生學會用詩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徹自己的靈魂,用詩人的燃燒的火炬去點燃自己前行的燈塔,進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藝術的生命,在自我與詩人心靈的交融與碰撞中,通過對作品閱讀、語言品味,能夠感受作品的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提升審美境界。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婉約詞的特點,能讀出詞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2.品味語言美、音樂美,掌握鑒賞詞的一般方法,學會運用。
【教學重點】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語言中蘊含著的豐富情感,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體會詞的意境美。
2.鑒賞詞的意境美,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突破文本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復雜的精神世界。
2.探究中華文化里的“愁韻”,引導學生關注熱愛生活,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
【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以“情境—穿插—賞析—遷移”式落實高考古代詩詞閱讀鑒賞的內容與能力。因此,詩詞的閱讀教學亦如歷經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本課的教學既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對話,循著作者的物景去體味作者的情感,以課堂整合為契機,讓學生走向中國古詩詞探尋詩詞“愁”韻。
【教學方式】誦讀—品悟 體驗—探究
【教學時間】1.5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薄諊と?走進情境
(一)營氛圍 激興趣
1.請同學們根據(jù)評語判斷我們評價的對象是誰。
(課件出示):“她是臨水照花的亂世美神;/她是憂國傷時的赤子忠臣;/她是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她是曠古絕今的詞壇奇女?!蹦阒浪钦l嗎?(引出李易安,即李清照)
2.播放歌曲《月滿西樓》:讓學生聆聽音樂兩遍后,用一個恰切的字概括曲與詞所蘊涵的情緒。(愁)
3.集體齊背《一剪梅》
4.學生朗讀展示的句子。
(課件出示)
(1)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采桑子》
(2)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段淞甏骸?/p>
(3)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兜麘倩ā?/p>
(4)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缎邢阕印?/p>
(5)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滿庭芳》
(6)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而P凰臺上憶吹簫》
師:千古才女李易安,是滄海愁人,她有萬古愁心,然而要解讀李清照的一腔愁緒,卻又是怎一個“愁”字了得!今天我們共同走進李清照的《聲聲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作者的內心世界,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她的萬古愁心。
(二)走進“愁”情境:誦讀中知曉文意
1.先聽范讀,后跟讀,再自讀。
2.結合注釋,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3.個人或集體背誦《聲聲慢·尋尋覓覓》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薄穼ほ欅E 扣響心弦
(一)追逐“愁”蹤跡:探析文本中的物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形抑?,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p>
1.找出定下全詞感情基調的句子。(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直接抒情,表達的感情哀婉。七個疊字詞給全詞奠定了凄清的基調。)
2.知人解詩情,簡介作者。
教師陳述: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李清照18歲嫁了宰相趙挺之子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楹螅麄冞^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常常在一起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shù)寫自己對情感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詞風真摯細膩、委婉動人。
但時代的巨變打破了李清照閑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后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的寡婦。李清照南渡后的詞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fā)傷時念舊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充滿了濃重的哀愁。
(板書)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境凄涼。
2.為了寫“愁”,為了表達這種愁苦凄涼悲戚,詞人主要選取了哪些意象?
學生小組自主、合作探尋,討論后推選代表發(fā)言。
(課件出示)
(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熬啤?,心愁的象征。
(2)秋風:自喻晚年的凄苦悲涼。用秋風渲染愁情。——“秋風”,愁情的象征
(3)過雁:“雁”是“舊時相識”,是傳遞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而收信的丈夫卻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把恪?,離愁的象征。
(4)黃花:堆積可以是綻放的花朵的堆積,也可能花飄零之后的堆積。實寫菊花,也暗示自己,以花來寫人,寫自己飄零而憔悴不堪之意?!包S花”,飄零憔悴的象征。
(5)細雨、梧桐:白居易《長恨歌》中“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周紫芝《鷓鴣天》“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鼻锾斓木d綿細雨打在這已經發(fā)黃梧桐葉上,梧桐葉隨風慢慢地落下來。顯得十分的凄涼,一種深秋的孤獨與寂寞,所以梧桐細雨象征著哀傷、愁絲,而且是到了黃昏,雨停后,雨在樹上點點滴滴落下來,“滴……答……滴……答”的雨聲,對于傷心的“我”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顆破碎的心上。——“梧桐細雨”,哀愁的象征。
小結: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動化了,具體化了,無一字寫愁,卻處處惹愁。
(二)扣響“愁”弦:體悟作者內心深處的秘密
綜觀全詞,一字一淚,滿是悲愁,但全詞寫來沒有一個“淚”字,也只在結尾點出一個“愁”字。作者是如何傳達這滲透血淚的深愁巨痛的呢?(學生自由選取詩句賞析,自由討論,自由回答。名句做重點鑒賞,其余簡略分析)
(課件示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p>
開篇語破天驚地以七組疊詞來表現(xiàn)心態(tài),奇特而具有音樂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可謂“橫絕古今”。女詞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一起床便百無聊賴,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尋尋覓覓”而不得,反被一種“冷冷清清”的孤寂氣氛籠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凄凄慘慘戚戚”之情油然而生。僅此三句,就把空虛、凄清、傷感、愁慘的心境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讓讀者也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體現(xiàn)了女詞人晚年寡居時凄清孤獨的生活感受。
(課件出示)
(1)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2)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3)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4)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5)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探尋文化 激宕余韻
(一)探尋“愁”文化:中華文化里古詩詞中的“愁”
“愁”是一種心緒,一種情感,一種憂思,一種憤慨,它無形無狀,無長無短,無輕無重,無高無低,無硬無軟,無色無味,可是,在浪漫多情、奇幻生輝的文人筆下,它卻呈現(xiàn)出立體多維、豐富多彩的風姿。
(課件出示)
1.“愁”的高度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薄n生憂患,高齊終南,不可丈量,更有愁高如山。
2.“愁”的長度
唐·嚴維《丹陽送韋參軍》:“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薄ХN恨意,萬般離愁,恰如滔滔不絕、綿綿不盡的江水,從詩人眼前也從詩人心上緩緩流過。流水走得多遠,詩人的離愁憂思就有多長!
南唐·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薄唤核?,滔滔滾滾,無窮無盡,寫盡了詞人國破家亡的萬斛仇恨。
3.“愁”的廣度
唐·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睂⑸蛄愕拿C3钏急茸骱棋珶o垠的大海,凸顯謫恨之深廣。
淮上女《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千里云峰千里恨?;此朴?,萬頃煙波萬頃愁。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恨如千里云峰,迢迢不斷;愁似萬頃煙波茫茫無際;舊恨新愁,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簡直可以讓人絕望、窒息!
4.“愁”的密度
秦觀《浣溪沙》:“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薄毭芊睆?,不絕如縷的無邊雨絲,恰似困擾人心,驅之不散的縷縷愁緒。
晏殊《玉樓春》“樓頭殘夢五更鐘,花低離愁三月天?!薄鐭熕旗F的蒙蒙細雨描繪千絲萬縷、糾結纏繞的離愁苦恨,突出思婦夢醒樓頭的纏綿情思。
5.“愁”的頻率
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黃昏細雨的繁復細密,點點滴滴來烘托詞人獨守空房的情深愁重,雨滴聲聲,悠悠不盡,見證了詞人輾轉反側、心緒不寧的漫漫長夜。
6.“愁”的重量
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薄钪剡B小船都不能承載。
董解元《西廂記》:“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薄钪剡B馬兒也馱不動。
7.“愁”的硬度
蘇庠《臨江仙》:“獵獵風蒲初暑過,蕭然庭戶秋清。野航渡口帶煙橫。晚山千萬疊,別鶴兩三聲。秋水芙蓉聊蕩漿,一樽同破愁城。蓼花灘上白鷗明,暮云連極浦,急雨暗長汀。”——煙霧彌漫的渡口,千重萬疊的晚山,聲斷氣歇的別鶴,鋪天蓋地的暮云,傾盆而至的急雨,種種意象構筑成銅墻鐵壁般的愁緒,一杯淡酒,不敵江天云雨,又豈能輕易破愁?
8.“愁”的韌度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薄f斛愁情,詞人對過去的種種回憶,對現(xiàn)狀的沉沉傷感和對未來的殷殷憂慮,猶如盤繞糾結的絲線亂麻,無頭無尾,無端無緒,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斷,是天地網罩住詞人的!縱使詞人橫沖直撞,也突破不了離愁的圍城,真是離愁絕唱!
小結:多重愁緒積壓中國古代文人的心頭,他們在中國文學史的坎坷路上顛簸前進。
(二)課堂結語
講離愁,講孤寂,講悲秋,李清照的《聲聲慢》當推榜首。一杯殘酒,一片落葉,一聲雁叫,一滴秋雨,一盞孤燈,李清照都能點石成金,賦予它濃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聲聲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風格和錯落和諧的韻律,營造了一種化不開,驅不散的孤獨失落氛圍,讀著它,我們似乎聽得見階前滴雨,長天孤雁,看得見梧桐落葉,黃昏孤燈。無疑這是一種凄厲的美。
(三)激宕“愁”余韻:吾手寫吾心
1.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將《聲聲慢·尋尋覓覓》改寫成散文。
2.以“樂”為情景,仿作《聲聲慢》。
【教學視點】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成功的閱讀教學與創(chuàng)意優(yōu)美、角度新穎、手法巧妙、激趣昂揚、學生活動、教學技巧等等是分不開的。
(一)“批情入文”是古詩詞教學的價值,是實現(xiàn)學
生與文本對話的必由之路
這節(jié)課的亮點始終將學生的“情”與作者的“情”緊緊聯(lián)結在一起,讓學生行走在作者的“愁”的情感世界里,讓作者的“愁”的小溪流淌在學生的心靈,在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過程中接受信息、批判反思、過濾沉淀,從本質上摒棄教師支離破碎的解讀,建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性情與作者的性情激宕,產生閱讀的美感。
(二)“涵泳意境”是古詩詞教學的抓手,是學生感動與感悟古詩詞的靈魂
要落實古詩詞閱讀教學效果,關鍵不在于教師用什么方式、教師講多講少、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完整,而在于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智能否“動”起來,能否直接而長久地受益。這節(jié)課在精心營造的“愁”的氛圍中,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詞中的物境,循著作者的物境去探尋作者的心靈,從而在“知人論世”中比較全面地解讀作者,讓學生在自我閱讀體驗中學會去閱讀詩詞——緣景明情曉主旨。學生在解讀的過程中,往往是一種新的思維活動,具有很強的新穎性,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就在這感動與感悟中得到提高。
(三)“出乎其外”是古詩詞教學的宗旨,是學生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關鍵點
讓學生走進文學殿堂,就是提升的學生文學素養(yǎng),但在具體的文學文本中,既要讓學生走進文本,又要讓學生走出文本。在這節(jié)課中,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涵泳詩詞意境探余韻,將學生的思維觸覺引向古詩詞的“愁”的名句,讓學生徜徉在語言美、意象美、文化美之中,感受民族文化是一條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河流,是一代一代的人們匯入自己時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來的波瀾壯闊的民族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