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超
(濟南軍區(qū)72241 部隊,山東 濟南 250029)
鄧小平同志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他不僅參與了毛澤東等第一代黨的領導核心所開創(chuàng)并提倡的群眾路線,而且在領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特別是在新時期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重新恢復和發(fā)揚了黨的實事求是和群眾工作的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并對豐富和發(fā)展黨的群眾路線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國防軍隊的現(xiàn)代化建設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摸索過程中,始終堅持和弘揚黨的群眾路線,他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①。并且在深化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和深化人民軍隊建軍治軍理論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拓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認識和豐富內(nèi)涵。
什么叫群眾路線?鄧小平認為“黨的正確路線、政策是從群眾中來的,是反映群眾的要求的,是合乎群眾的實際的,是實事求是的,是能夠為群眾所接受、能夠動員起群眾的,同時又是反過來領導群眾的,這就叫群眾路線”②。這段解釋,用簡短的話語將群眾路線分解為:群眾路線的來源是廣大人民群眾;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是反映群眾要求、合乎群眾實際;群眾路線的根本思想方法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是能夠為群眾所接受、能夠動員起群眾,能夠領導群眾。對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jīng)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③鄧小平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大眾化地解讀,既堅持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又使之成為群眾式的思想認識,對于全軍廣大官兵來說,能夠更加直白的理解含義,深化認識。
群眾路線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一個方面,鄧小平認為群眾路線不僅僅是工作方法,而且更加具有“解放”群眾的世界觀意義,“它(群眾路線)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④。這段論述蘊涵著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層面的思想認識論。對于我們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本質(zhì)、目的有著思想路線引領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鄧小平理論的核心之一是社會主義建設目的論。建設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這是我黨一切方針政策和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立足點,也就是群眾路線的“解放自己”。另一個方面,鄧小平認為群眾路線是黨的工作作風,是根本工作方法,這是對黨的工作路線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鄧小平不僅是群眾路線工作方法的倡導者,更是親力親為者。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就是這樣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努力探索,為我國改革開放找到了一系列成功道路的。他主持實施的重大改革措施,雖來源于群眾的首創(chuàng),但在出臺以前,總是力求先在群眾中試驗,待在人民群眾中取得了成功,然后總結(jié)經(jīng)驗,才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
群眾路線是一個根本問題。這是鄧小平對黨的群眾路線在黨的思想、組織和工作路線中地位作用的總體認識,這個認識貫穿鄧小平關(guān)于群眾觀點的始終,是鄧小平對待群眾路線的根本態(tài)度?!叭罕娐肪€是我們黨的組織工作的根本問題,是黨章中的根本問題,是需要在黨內(nèi)反復進行教育的”⑤。1956 年,黨的八大通過的由鄧小平同志主持修改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切主張的實現(xiàn),都要通過黨的組織和黨員在人民群眾中間的活動,都要通過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的自覺的努力。因此,必須不斷地發(fā)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tǒng)。明確了群眾路線是黨的組織工作根本問題或者說是根本方法:“黨的領導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黨能否把群眾的經(jīng)驗和意見,經(jīng)過分析和概括,系統(tǒng)地集中起來,變?yōu)辄h的主張,又經(jīng)過黨在群眾中的宣傳和組織工作,變?yōu)槿罕娮约旱闹鲝埡托袆?,并且在群眾的行動中對黨的主張加以檢修、補充和修正”。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我軍作為執(zhí)行黨的政治人物的武裝集團,既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軍隊,也是聽黨指揮的軍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軍都必須筑牢聽黨指揮這個軍魂,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人民軍隊根本宗旨不動搖。這也是人民軍隊必須堅持和發(fā)揚的光榮傳統(tǒng)。鄧小平在“6·4 風波”平息后,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干部時講話指出,“不管我們受到多大的損失,不管如何更新?lián)Q代,我們這個軍隊永遠是黨領導下的軍隊,永遠是國家的捍衛(wèi)者,永遠是社會主義的捍衛(wèi)者,永遠是人民利益的捍衛(wèi)者,是最可愛的人”⑥。也就是說,軍隊的一切工作都要向著捍衛(wèi)祖國、黨和人民的方向努力,群眾路線作為當合軍隊開展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線,義不容辭地也要為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人民軍隊根本不動搖做出路線的選擇和引領指向。
軍隊中黨的群眾路線是捍衛(wèi)黨的利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自誕生之日起,就完完全全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黨在大革命失敗之后,深刻反思、警醒,為了能夠完成領導中國人民群眾,用社會主義救中國、用社會主義發(fā)展中國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景,必須要締造一支自己的軍隊,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軍隊。無論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聽黨指揮、確保槍桿子牢牢掌握在黨的手里,是我軍最根本的建軍原則。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首要的是確保廣大官兵牢固樹立軍魂意識,“軍隊任何時候都要聽中央的話,聽黨的話,軍隊不能打自己的旗幟”⑦,這是鄧小平對軍隊提出的根本要求。特別是經(jīng)歷過“6·4 風波”,鄧小平對人民軍隊的性質(zhì)問題認識更加深刻,更加堅決,申明我軍是“黨的軍隊”,就是要從根子上確認黨領導軍隊的絕對性和政治唯一性,確認軍隊聽黨指揮的內(nèi)在根本性和規(guī)定性。按照這一政治定位,無論任何時候,無論任何條件下,人民軍隊都要把聽黨指揮這個強軍之魂作為立軍之本、強軍之本,旗幟引領方向永遠不變。
軍隊中黨的群眾路線是捍衛(wèi)社會主義國家利益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認為,軍隊是國家機器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為了進攻或防御而維持的有組織的武裝集團”⑧,它的基本政治職能是維護國家利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軍作為國家機器所擔負的基本職能,是其固有性質(zhì)在軍事實踐上的直接反映。在改革開放初期,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zhuǎn)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鄧小平要求,作為維護國家利益的人民軍隊,也要服從這個大局,“現(xiàn)在需要的是全國黨政軍民一心一意地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照顧這個大局。這個問題,我們軍隊有自己的責任,不能妨礙這個大局,要緊密地配合這個大局,而且要在這個大局下面行動”⑨。鄧小平同志也清醒地認識到,軍隊有自己固有的保衛(wèi)國家安全、主權(quán)、領土完整的責任,強化軍事訓練,積極進行軍事斗爭準備,防范入侵之敵,但同時,也要在涉及國家民族利益的經(jīng)濟、文化、社會、民生建設等各方面,發(fā)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今天,軍隊的基本政治職能就轉(zhuǎn)變?yōu)榫S護社會主義國家利益,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上講話指出的那樣,“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放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大目標下來認識和推進,服從和服務于這個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
軍隊中黨的群眾路線是捍衛(wèi)人民群眾利益的。鄧小平指出,我們的軍隊始終不渝地堅持著自己的性質(zhì),這個性質(zhì)不僅包括是黨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而且更是“人民的軍隊”。這個論述深刻揭示了人民軍隊的政治定位和根本宗旨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我軍來自人民,是人民子弟兵,服務人民,是人民利益的捍衛(wèi)者。首先,走群眾路線,鄧小平認為是軍隊考試合格的表現(xiàn):“我講考試合格,就是指軍隊仍然是人民子弟兵,這個性質(zhì)合格,這個軍隊還是我們老紅軍的傳統(tǒng)”⑩。鄧小平同志表明了群眾路線不僅是人民子弟兵的根本性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更是軍隊光榮傳統(tǒng)的代表,群眾路線是集軍隊的政治功能定位、根本宗旨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為一身的科學工作方法,不論利益格局出現(xiàn)什么樣的變化,人民軍隊都必須義無反顧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其次,開展群眾路線,最重要的是促進官兵的發(fā)展成長。鄧小平同志在毛澤東人民戰(zhàn)爭理念的基礎上,深化了對“人”的認識,“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為之而奮斗的有堅定信念的人,對我們軍隊來說,有堅定的信念現(xiàn)在仍然是一個建軍的原則,仍然不能丟掉,這是中國自己的特點”?,也就是人要在工作學習中不斷進行“異化”,成為“自我的人”。對于軍隊來說,就是通過群眾路線,促進廣大官兵的自我覺醒,激發(fā)廣大官兵的積極性,在堅定信念的支撐下,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成長進步。
文化大革命后,在鄧小平的支持下,全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在大討論中,明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這個命題的基礎上,鄧小平繼續(xù)進行了延伸,指出:“實踐是檢驗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黨的群眾路線是經(jīng)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實踐反復證明了的正確路線。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必須把握一個群眾路線的標準問題。關(guān)于這個標準,鄧小平同志著重論述了實事求是、選人用人、戰(zhàn)斗力標準三個層面。
群眾路線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價值標準。1977 年7月,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指出:“我認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對我們黨的現(xiàn)狀來說,我個人覺得,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這是鄧小平從思想認識方法上解決黨的路線問題的根本。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群眾路線是黨的工作路線,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認識方法,認證群眾路線工作方法的標準,是科學的,是唯物辯證的?!叭绻粡恼J識方法上解決黨的主張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問題,那末,黨同人民群眾的關(guān)系問題仍然不能真正地解決”?。鄧小平以“一切為了群眾”作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價值性標準提出以“人民高興不高興、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設計改革開放,制定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政策、辦法等的最高標準。具體說來,鄧小平指出,“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全黨同志,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經(jīng)常記住這一點,經(jīng)常用這個標準檢查自己的一切言行”?。
選人用人的群眾標準。人才是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最重要的資源。人是武器裝備的使用者和作戰(zhàn)方法的創(chuàng)造者,其綜合素質(zhì)和主觀能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對戰(zhàn)爭的進程和結(jié)局具有決定性影響。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一直致力于人才的培養(yǎng)和使用。在各種會議上,他不僅一次地提到過配備領導班子、各級領導人、政治機關(guān)干部的選拔任用問題。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標準的把握是我黨各級領導人的重要事項。小平同志在這一問題上一貫堅持把群眾標準作為重要標準之一。1977 年在中央軍委全體會上小平同志指出:“我們今后配備領導班子的時候,要選用什么樣的人呢?要選那些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斗爭中經(jīng)得起考驗的人;要選那些黨性強,能團結(jié)人、不信邪的人;要選那些艱苦樸素,實事求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作風正派的人;要選那些努力工作、聯(lián)系群眾,關(guān)心群眾疾苦,有魄力,有實際經(jīng)驗,能夠辦事的人”?。這里,鄧小平明確了選人用人群眾標準的具體幾條原則:一是黨的理論功底深厚,注重學習;二是黨性強;三是實事求是、艱苦樸素;四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五是有經(jīng)驗,六是德才兼?zhèn)?。對分散的?jīng)驗、標準、原則進行總結(jié)、提高、升華,小平同志在20 世紀90 年代也就提出了干部“四化”標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部隊的干部,要在“四化”的基礎上,更加堅持黨的作風、加強紀律性。鄧小平曾經(jīng)說過:“軍、師、團的干部,要下連隊當兵,懂得自己的連隊”,要“加強政治教育,加強紀律性,要從勤學苦練中學本領。軍隊的好傳統(tǒng)、好作風,也要從苦練當中恢復和培養(yǎng)起來”?。
戰(zhàn)斗力標準的組成部分。軍隊最根本的職責是打仗、打勝仗。無論是在戰(zhàn)爭年代打仗,還是在和平年代練兵,靠的是軍隊的戰(zhàn)斗力,提升戰(zhàn)斗力,就是要把戰(zhàn)斗力標準貫穿到軍隊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戰(zhàn)斗力標準主要是包括作戰(zhàn)人員的素質(zhì)、武器裝備性能、部隊編制體制、軍事指導思想、實戰(zhàn)化訓練水平等等。鄧小平同志以敏銳的眼光,繼承創(chuàng)新了毛澤東同志的人民戰(zhàn)爭的思想,在戰(zhàn)斗力標準方面注入了群眾標準的價值衡量。一是戰(zhàn)斗力的核心是人,人民群眾仍然是戰(zhàn)爭的主體;二是圍繞著指戰(zhàn)員的素質(zhì)提高和整體戰(zhàn)斗力的提升,鄧小平同志著重指出,對于軍隊來說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部隊還是要“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diào)一致才能的勝利”?,以“一切行動聽指揮”為核心的軍隊紀律是戰(zhàn)斗力的重要構(gòu)成軟因素,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各級要相互信任。這種相互信任本身就是戰(zhàn)斗力,是重要的戰(zhàn)斗力”?,團結(jié)也出戰(zhàn)斗力。理想教育、紀律教育、團結(jié)性教育都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必修內(nèi)容,通過加強軍隊中群眾路線教育,把握群眾路線教育的實效性和標準意識,轉(zhuǎn)化為加強實戰(zhàn)化訓練的積極因素,進一步升華為檢驗部隊實戰(zhàn)水平的戰(zhàn)斗力標準。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是我黨群眾路線工作方法的核心,是黨的歷代領導人對群眾路線方法的基本認識,也是黨具體開展工作的總綱。在不同時期,不同的領導人的領導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總方法總會呈現(xiàn)富有時代特征的、領導人風格的具體化表現(xiàn)。鄧小平同志適應黨的領導工作重心轉(zhuǎn)移到經(jīng)濟建設來上和實行改革開放的現(xiàn)實需要,在軍隊中開展群眾路線,他具體到要官兵一致、軍政一致;要提倡正確的努力,反對官僚主義;堅持軍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要轉(zhuǎn)變作風等方面。
要堅持官兵一致、軍政一致,實行三大民主。官兵一致、軍政軍民一致、瓦解敵軍是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官兵一致的原則是,官兵之間、上下級之間政治上平等,只有職務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別,軍官關(guān)心愛護士兵,士兵尊重和服從軍官,發(fā)揚民主。鄧小平在多年領導部隊的實踐中總結(jié)出:“要做好官兵一致,必須走群眾路線,也就是要實行三大民主,即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經(jīng)濟民主”?,“三大民主”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更應注重加強,因為“我們軍隊也要有民主,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自覺的紀律……在連隊,支部發(fā)揮很好的作用,三大民主要堅持”21。軍政軍民一致的原則是,全軍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遵守群眾紀律,擁護政府,時刻不脫離群眾,密切軍政、軍民關(guān)系,鞏固發(fā)展軍政、軍民團結(jié)。鄧小平認為新時期軍隊要做到“軍政一致”,必須在日常軍事訓練、政治訓練和生活中把握兩點:一是要“軍政一致,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提倡學習形勢,學習政策、方針,反對庸俗的自由主義,反對光管油、鹽、柴、米、醬、醋、茶的事務主義。當然一點不管油、鹽、柴、米、醬、醋、茶也是不對的”22,意思就是要著重關(guān)注涉及國家、政府和人民群眾利益的大事,把握大局,學習黨、政府的大政方針,與軍隊建設統(tǒng)一起來;二是要“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guān)系,增強軍隊內(nèi)部團結(jié),加強民兵建設,繼承和發(fā)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tǒng)”23,在鞏固軍隊內(nèi)部關(guān)系的基礎上,支援民兵、預備役建設,支援地方建設,共同建設強大國防。
要提倡“正確努力”,反對官僚主義。所謂“正確努力”,就是鄧小平所講的“執(zhí)行了政策,聯(lián)系了群眾,做好了工作,完成了任務”,而不是另外一種“努力”,“工作看起來忙得很,但是實行的是命令主義,違反了政策,脫離了群眾,完成不了任務,損害了黨的信譽”,有個名詞形容這種“努力”叫做“辛辛苦苦的官僚主義”24。如何才能做到正確的努力,鄧小平同志也明確了幾條原則:正確執(zhí)行黨和軍隊的政策;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密切官兵關(guān)系;認真做好手頭工作;努力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最主要的是要從思想上、組織上、制度上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
要統(tǒng)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鄧小平同志認為這四點是極其重要的缺一不可,“黨章對這些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每個黨組織應該要求每個黨員逐條對照,開展自我批評和相互批評,必要的時候采取紀律措施。每個黨員都能以身作則,我們的一切事情都好辦了”25。一是要就是要求全軍官兵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從而加強軍隊工作的原則性、系統(tǒng)性、預見性和創(chuàng)造性。二是要整頓作風,要從嚴,要加強紀律性,“軍隊要從嚴,不從嚴,軍隊搞不好。只寬不嚴,只獎不懲,只升不降,不好”26,要通過加強責任制,通過賞罰嚴明,在軍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fā)向上的風氣。三是要恢復我們軍隊的傳統(tǒng)作風,鄧小平指出,這種作風“概括地說,就是艱苦奮斗的作風,實事求是的作風,群眾路線的作風”27。而且軍隊的作風要起到榜樣示范引領的作用,要“做個好樣子”,關(guān)鍵在于領導干部務必要以身作則,深入部隊,調(diào)查研究,從實際出發(f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從小事做起,比如“替士兵蓋被子”、“開‘諸葛亮會’”、“保護士兵的健康和自尊心”等等,一系列的偉大勝利,正是同這些小事分不開的。
在全軍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重新研究鄧小平群眾路線思想方法論,對于我們更好的實踐強軍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是我們推進黨的群眾路線貫徹落實的重要依據(jù),也是為之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的重要基礎。
注釋:
①?18192021242630《鄧小平文選》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368、45〗368、75、60、123、83、395、62.
②④⑧1727《鄧小平文選》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4,288、217、218、152 -15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 卷,人民出版社,1964,5.
③⑨⑩121314瑏瑥《鄧小平文選》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899、304、317、99、304、190、28、148、144.
2325 29《鄧小平軍事文集》第3 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85、88、100.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毛澤東選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鄧小平文選》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鄧小平文選》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鄧小平軍事文集》第2 卷[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7]《鄧小平軍事文集》第3 卷[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