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最早,人們將生物界分為“兩界”:“植物界”和“動物界”。只要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可以制造“食物”——有機物供自己維持生命的生物就是植物;而能夠自由運動、必須要靠“嘴巴”進食的生物則為動物。苔薊、藻類、菌類、花、草、樹木屬于植物,蟲、魚、鳥、獸屬于動物。植物、動物各成一界,彼此徑渭分明,互不混淆,似乎是一個人人都知道的常識。
然而,有一天,有一些既像植物又像動物的“怪胎”卻叫人類犯了難。它們與動物“混為一體”,搞“障眼法”,叫人分不清它們到底是植物還是動物。
先說說在生理結構與營養(yǎng)方式方面與動物混為一體的植物們,它們是低等植物中的一些藻類,既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像動物一樣“進食”食物,于是植物學家將它們定為植物,歸類于植物界的藻類門,動物學家又把它們定性為動物,歸屬動物界的原生動物門。一時爭論不休,后來甚至產生了“三界分類法”,將它們另外列為一“界”——“原生生物界”。
這類“怪胎”最具代表的是眼蟲藻。
眼蟲藻是綠藻家族中的一員,常年生活在淡水中,池塘、水溝和流速緩慢的溪水里,都有它的分布。在溫暖季節(jié),常常大量繁殖,使水變成綠色。它身體微小,體長僅有60微米(1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人們只能憑借顯微鏡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眼蟲藻的身體由1個細胞組成,形狀像個織布的梭子,前端鈍,后端尖。它的體表沒有細胞包被,而由細胞的質膜直接與外界接觸。在生理結構上,說它像動物,是因為它身體前端有一個胞口,從胞口中伸出一條鞭毛,能靠鞭毛的擺動在水中自由運動。說它像植物,又因為它在細胞質中分散著大量卵圓形的葉綠體 ,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養(yǎng)料。在營養(yǎng)方式上,眼蟲藻也具有雙重特性。一方面,它依靠自己體內的葉綠體,吸收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養(yǎng)料。另一方面,它又依靠自己身體的滲透作用,直接從水中吸收現成的有機物質,而且它還用胞口和胞咽,吞吃周圍環(huán)境中的顆粒狀有機物。
跟眼蟲藻一樣的“怪胎”幾乎遍及綠藻的整個家族。綠藻家族約6000個家族成員中,絕大多數都含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光合色素——葉綠素a和b、胡蘿卜素、葉黃素,比例并且與種子植物和其他高等植物非常相似。而這些成員又具有動物的特點,身長鞭毛,可以像動物一樣活動。
再說說其它方面與動物混為一體的植物。
青藏高原上有一種奇特的植物,它專門鉆到動物懷里,長得既像植物又像動物,同樣叫植物學家摸不清頭腦。這種植物名叫冬蟲夏草,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濕潤的草甸上。它的生長特性十分奇怪,先是由一種叫做蝙蝠蛾的動物,將蟲卵產在地下,使其孵化成長得像蠶寶寶一般的幼蟲。然后,再由一種孢子,經過水而滲透到地下,專門找到蝙蝠蛾的幼蟲寄生。孢子吸收幼蟲體的營養(yǎng)后,就快速繁殖起來,當菌絲慢慢成長的同時,幼蟲也隨著慢慢長大,而鉆出地面。直到菌絲繁殖至充滿蟲體,幼蟲就會死亡,此時正好是冬天,就長成了所謂的”冬蟲”。而當氣溫回升后,菌絲體就會從冬蟲的頭部慢慢萌發(fā),長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這時,由于是夏天,所以又被人們稱為“夏草”。在真菌子座的頭部含有子囊,子囊內藏有孢子。當子囊成熟時,孢子會散出,再次尋找蝙蝠蛾的幼蟲作為寄主,這就是冬蟲夏草的循環(huán)。后來,植物學家說,冬蟲夏草非動物,也非植物,而是一種菌類。但按照最早的“兩界分類法”,菌類就是一種植物。
說來有趣,世上還有一些植物,竟能讓真正的動物也跟植物一樣,產生光合作用。
2011年11月,國外有媒體報道,有一種藻類,甘愿成為一種“美味”,被一種叫Elysiachlorotica的海參“進食”,海參“吃”下這些藻類后,體內會積存大量的葉綠素,讓自己也能跟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當把太陽光轉為能量后,海參能在剩下的10個月里安心的曬著日光浴,而不需要任何“進食”。后來,科學家研究,這是藻類植物與動物的一種“共生關系”。海參為藻類提供場所,而藻類并不會因海參的“進食”而死亡,實則是靠自己體內的葉綠素所進行的光合作用為海參提供了能量。
藻類同跟海參的共生關系一樣的動物還包括蠑螈。每年春天,美國東南部都能看到蠑螈從睡眠中醒來,并聚集開始繁殖。它們大量繁殖,幾天后所有的卵都呈現淡淡的綠色。事實上,是一些藻類“定居”在這些卵當中,通過提高細胞內的氧含量而促進胚胎的
發(fā)育。
植物愛與動物“混為一體”的生長特性,尚存在著太多的奧秘,有待人們去
破解。
(責編: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