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謹
當時尚的詩歌價值判斷把指點世界的手指轉向內(nèi)心獨白的時候,大自然卻在這些詩人的視野之外大美其美,這無疑是對詩歌價值偏執(zhí)的一個反諷。而當我們閱讀熱烈贊美大自然的詩歌作品時,這種感覺就會更加強烈。比如:讀普冬先生的《太陽穿過白樺樹叢》時,我就覺得它是一首優(yōu)美的大美自然的熱烈頌辭。它不但情感真摯熱烈,意象密集有序,結構嚴謹獨特,而且修辭簡約高效,詩情畫意兼美,節(jié)奏韻味俱佳,讓人愛不釋卷。
詩人對大自然的熱烈贊頌主要是通過一個具有雙重身份的意象樺樹達成的。樺樹既是詩人直接贊美的對象,也是詩人借以表達對其它事物贊美之情的傾訴對象。
對于樺樹的直接贊美,我們可以從詩人的反復呼告中得到領悟:“年輕的樺樹,樺樹……恬恬笑得,樺樹……樺樹,黑色樺樹……不言不語,我的樺樹……黑色樺樹,樺樹”。試想:如果不是詩人對樺樹的熱烈贊美,他會在短短18 行詩歌中,植入5 行之多的反復語句嗎?并且,還會不厭其煩地為樺樹加上諸如“年輕的”“恬恬笑得”“不言不語”“黑色的”“我的”等修飾限定之詞嗎?不但這樣,除了間隔反復外,詩人還用直接反復,急切呼告“樺樹,樺樹”的地方就達三處!這是怎樣的熱烈贊美之情??!
樺樹作為詩人借以表達對其它事物贊美之情的傾訴對象這一角色,我們可以從詩人急于向樺樹表述的內(nèi)容去理解。詩人呼喚著樺樹的名字,告訴她家鄉(xiāng)的螽斯擅自長得五顏六色,河流日夜趕路、說著理想的大海,蕓蕓眾生把她當成宇宙,沙漠渴慕當她是美婦情人,陽光以金幣答謝她的午禱,農(nóng)人、獵人和馬匹輪流跟在野麂身后,百草和虺蛇匍匐在她的腳髁安靜如守夜人,薔薇蓬勃把花兒開放。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自然世界,萬類自由和諧的生存狀態(tài)被詩人發(fā)現(xiàn),他像一個好奇的孩子急切地想要把這一切驚喜告訴給樺樹聽。這種熱烈真摯的情感表達,真可謂是詩人的匠心獨運。
雖然,這是一個樺樹占主導地位的世界,但其它生物在她的家園中自由雜居生長生活。那么,如何把這些雜亂的事物有重點有序列地呈現(xiàn)給讀者,無疑是考驗詩人技藝的一個關鍵問題。而當我們縱觀全詩的時候,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詩人把這個大家庭交給樺樹這個主婦,而讓其他成員服從于這一主婦。生命力旺盛的年輕主婦樺樹,撐起一個生機勃勃的美好世界,眾生在她的蔭庇下自由發(fā)展、各得其志。螽斯擅自換著華服,河流日夜暢談理想,沙漠渴慕情人,陽光賜予午禱者以金幣,農(nóng)人、獵人和馬匹熱衷于野麂的肥美,百草和虺蛇安靜匍匐如守夜人,薔薇花兒情不自禁地悄然開放。我們能從這些美好而密集的意象中,看到他們主次分明雜而不亂的演出。他們各得其志甚至或有的矛盾沖突經(jīng)過詩人純凈的眼睛,一切變得安靜而祥和。這,難道不是詩人高妙布局能力的體現(xiàn)嗎?
普冬先生的《太陽穿過白樺樹叢》的結構,不同于一般詩歌的結構可以輕易肢解,它的結構嚴謹獨特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他以五句反復的呼告作為詩歌的骨架,把次于樺樹意象的成分寶石般鑲嵌在這個金子般的骨架上,形成金鑲玉的藝術效果。這種結構主體渾然一體,局部點綴大放異彩,在時下的詩歌寫作中并不多見。
《太陽穿過白樺樹叢》的表達效果如此之好,是它的修辭繁復奇異成就的嗎?我們反復觀察此詩的結果卻并非如此。相反,這首詩歌的修辭方法是簡約的,它除了使用我們常見的反復、擬人與比喻之外,幾乎再沒有更復雜新奇的修辭格,但它呈現(xiàn)和傳遞給讀者的景觀美感是豐盈的。
反復品讀這首詩情畫意兼美的詩歌,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畫面的精彩、情感的熱烈,更有久久不去的縈耳余音。這種只有歌唱才能達到的效果,詩歌是如何做到的呢?這是詩人在反復詠嘆中考慮到了韻的使用。這種畫面之中飄來的音韻效果,也讓那些唯韻是取的人,沒有詆毀新詩的機會可乘。
所以,我說,普冬先生的《太陽穿過白樺樹叢》是一首大美自然的熱烈頌辭,它純凈祥和、美輪美奐,仿佛自由天籟在耳,又似妙手丹青在目,爽心怡神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