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他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jié)新奇詭異。作品關注社會丑惡現(xiàn)象,但是很少直接評論,僅僅用冷峻的文筆以及簡潔而有力的語言來陳述,便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丑惡性,因此其富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成名作,它把介川龍之介推上反現(xiàn)實主義文壇的首席,影響深遠。本文主要通過對小說主人公的心理的剖析,來解讀人性的善與惡,進而體會作者內心的痛苦、悲觀。
《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里面的故事。講的是在一個戰(zhàn)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仆人,在無家可歸,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叫做羅生門的地方躲雨,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fā)現(xiàn)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女尸頭上拔頭發(fā)。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尸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fā)做個頭套謀生罷了,而且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現(xiàn)在拔她頭發(fā)并沒有什么錯。于是,仆人突然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從那以后再也沒人見過他。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jié)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丑惡現(xiàn)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用冷峻的文筆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便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丑惡性,因此彰顯其高度的藝術感染力?!读_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成名作,它把介川推上反現(xiàn)實主義文壇的首席,影響深遠。本文主要通過小說主人公心理的剖析,解讀人性的善與惡,進而體會作者內心的痛苦、悲觀。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被解雇的下人,而此時的京都在地震、臺風、火災和饑荒的連番遭遇下已經變得十分荒涼,沒有人煙。下人因為躲雨而來到羅生門下,并且此時的他內心正受著“餓死還是變成強盜”的矛盾的煎熬。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公下人他的本質是一個善良的人,雖然由于生活所迫而產生邪惡的念頭,但此時這些念頭也只是存在于他的想法中,人性的善與惡矛盾在這里充分地被體現(xiàn)。
羅生門是一個用來放置尸體的地方,在下人正為在矛盾與他是餓死還是做強盜的時候,同時也想上去碰碰運氣??纯丛谑w中能不能找到一些值錢的東西。而當他上去后看到一個像猩猩一樣貓著身子的老婦人正在拔一具女尸的頭發(fā)。在那一剎那,下人心中的善良以及他的正義感一下子燃燒起來,上去義正言辭的指責老婦人不該干這種勾當。在此刻的他早就已經忘了他原本上來的目的是什么,他在不久前,就在這羅生門的下面還是想著要做強盜。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下人他是善良的,此時他的還天性未泯,憎惡老婦人所做的一切。相信如果在此刻讓他選擇是餓死還是成為強盜的話,他一定會選擇餓死。
但是芥川并沒有把這里作為下人內心善與惡矛盾的結點,相反現(xiàn)在才是善與惡矛盾斗爭的高潮所在。如果說此時的下人還是天性未泯的,善良的話,那么接下去老婦人為自己的辯解以及講訴那名女尸的事則是把下人內心燃起的善良、正義感一點點撲滅。小說的結局下人理所應當?shù)膹姄尷蠇D人的衣服逃走,成為了強盜。因為如果他不那么做就會餓死,無法生存,“為了活下去,做什么都是可以的”這句話把原本的“惡”正當化,變成了“善”?!读_生門》中下人內心的善惡掙扎轉變深刻揭示了人類利己主義的惡性循環(huán),同時也是介川自己對人性的一種詮釋,說明了人類的本身就是一個善與惡的矛盾體的存在。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成名之作,它把介川推向了反現(xiàn)實主義文壇的首席。介川借《羅生門》中對下人的描寫,來反應那些像下人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在面對他們地獄般的生活時,內心善與惡的矛盾掙扎,最終在人類自身的利己主義的驅使下,走上了野蠻的道路。
介川在寫《羅生門》時是在他第一次戀愛失敗之后??赡苁沁@次戀愛的失敗讓介川切身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私,他在1914年給井川的信中寫到 “失戀使我命令自己去觀察周圍及自己的丑惡現(xiàn)象?!薄拔矣幸环N快要滅亡的預感,但我又不得不去聆聽這種聲音?!笨梢姡榇▽@種丑惡現(xiàn)象是憎惡卻又無法完全割舍掉的。而這種情感也許與他幼年母親患精神病,父親再娶,他自己寄人籬下等悲慘的經歷不可分割,而這些在他的作品中體現(xiàn)對人的不信任,甚至憎惡。
在介川的《羅生門》中,自然災害和人為災禍逼得原本善良的人們不得不走上野蠻邪惡的道路。然而逼得人們走上這條道路的原因還有人性本身的自私。《羅生門》的結尾處寫道 “誰也不知道他去哪兒了”這一句發(fā)人深思,也讓人不禁自問,如果是自己面臨這樣的情況會如何選擇。讓人不得不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的丑陋。在《羅生門》中到處都可以看到介川內心對人性自私丑陋的極度蔑視、厭惡。這也就在他的心里埋下了厭世的種子。無論介川在文學上的造詣有多么高,他的內心始終是痛苦的,以至于最后他會選擇結束他短暫而又輝煌的生命。
(湖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