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第10期開始,《創(chuàng)作與評論》新銳(“80后”文學大展)欄目已先后推出了鄭小驢、林森、林培源、甫躍輝、孫頻、王威廉、文珍、陳崇正、張怡微、胡竹峰、李晁、草白、陳再見、馬金蓮、霍艷、蔡東、馬小淘共計17位作家的作品小輯,超過一半的原創(chuàng)作品在發(fā)表后被《小說月報》《長江文藝·好小說》《中篇小說選刊》《散文選刊》《2013中國中篇小說年選》等刊物轉載。
本期接著推出的作家是孟小書。她生于北京,2004年高中畢業(yè)后赴加拿大留學,2010年在約克大學畢業(yè)后回國,著有長篇小說《走鋼絲的女孩》,另外在《十月》《當代》《青年文學》等雜志發(fā)表《爸爸不是我殺的》《擒夢》《逃不出的幻世》等作品,很有發(fā)展?jié)摿Α?/p>
為了更好地對她的寫作進行梳理,本期邀請了著名學者白燁和青年作家、批評家霍艷來參與評論。
作為國內最早對“80后”文學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學者之一,白燁極為關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文學現象的“80后”文學,對這一代作家中的鄭小驢、顏歌、孟小書等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幽微轉折有持續(xù)的跟蹤。在《走向成熟》一文中,白燁先是簡單回顧孟小書在寫作上的來路,接著重點分析她的當期作品、中篇小說《錫林格勒之光》。在他看來,《錫林格勒之光》是孟小書小說寫作中的一次新超越:“我這里所說的超越,不只是指在字數和篇幅上比短篇寫長了,構成了一個小中篇;而主要是指她在自我經驗與藝術虛構上,找到了新的契合點,從而使作品立于自我經驗又超越自我經驗,在一個真實的故事中,包孕了更為豐盈的內涵?!薄半m然這部作品在敘事上也有一些小瑕疵,如從赤城回北京,從醫(yī)院回到家的一些場景轉換,交代得不是很清楚,節(jié)奏上的輕重緩急也不夠很分明,但引人的故事與啟人的意境等,該有的都有了。尤其是從自我經驗出發(fā),又走出自我經驗,并做到以小見大,簡中寓繁,這都是一個寫作者在藝術上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可喜表現。小書做到了這些,由此也有了新的模樣,新的進取,那就是她正在從成長中走向成熟,這最讓人為之欣慰,也讓我看好她的未來?!?/p>
霍艷的《超越的“80后”與沉重的“北京夢”》一文是孟小書寫作的綜論。她和孟小書是真正意義上的同齡人——都生于1987年,也同樣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在專論中,她試圖以郭敬明對“上海夢”的書寫作為比較對象來照見孟小書對“北京夢”的書寫:“郭敬明有一個變形的‘上海夢’,是90年代市場經濟興起下,以私有制為主體的‘我’的無限膨脹,是上百個名牌堆砌起來的物質廢墟。而孟小書的‘北京夢’則顯得虛無縹緲……她不是底層文學對城市泣血的批判,也不是新一代弄潮兒對城市天然的親近感,而是一種注定成長于此,不得不接受的無奈和自嘲。她不會批判城市而懷舊農村,相反對于農村她更加陌生,棲身于此,卻又察覺到城市帶給人的異變,只能用這樣一種輕輕吹散‘夢’的方式來抵抗沉重的現實?!绷硗猓羝G還以孟小書為個案,從對自我的呵護或耽溺、語言教育所塑造的遣詞造句的特點、來自父輩的影響的焦慮、對文學經典的背叛與放逐等角度來討論“80后”寫作的洞見、盲見與偏見。
這些觀察、闡釋和論斷,讀者們在閱讀孟小書的作品時,也不妨用以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