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輿論導(dǎo)向看武昌起義后的“擁袁棄孫”

      2014-08-14 07:15:08徐衛(wèi)平
      卷宗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大總統(tǒng)報紙

      徐衛(wèi)平

      摘 要: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位讓給袁世凱的原因諸多,但武昌起義后不久,在國內(nèi)外報紙上出現(xiàn)的鼓勵袁世凱反正,宣傳袁如能反正“歸順”民國,就可舉為大總統(tǒng)的輿論是一重要因素,對“擁袁棄孫”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guān)鍵詞:輿論宣傳;大總統(tǒng);報紙;讓位

      孫中山和袁世凱都是辛亥革命后備受關(guān)注的風云人物,在政壇上進行了智慧和力量的多次較量。但孫中山最后將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位讓給了袁世凱。

      導(dǎo)致孫中山“讓位“的原因錯綜復(fù)雜。過去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較多地注意孫中山在“讓位”問題上的正確與錯誤,功過與得失。而對于孫中山究竟是在怎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下“讓位”的,特別是當時國內(nèi)、國際的輿論宣傳和輿論導(dǎo)向,對革命黨人和孫中山“讓位”的影響,注重不夠。淺析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特別是當時的輿論宣傳迫使孫中山不得不接受并推行袁世凱如反正即舉為大總統(tǒng)的方針,是本文的討論所在。

      1 英國報紙充當擁袁的急先鋒

      袁世凱適于做大總統(tǒng)的輿論宣傳,是誰在什么時候第一次公開提出來的呢?目前已出版的近代史的論著中,對這個問題沒有給予準確的回答?,F(xiàn)在看來,第一次公開提出要袁世凱做大總統(tǒng)的很可能是當時在中國享有最大侵略權(quán)益的英國報紙。1911年10月21日的《民立報》頭版以《歐洲關(guān)于中國革命之電報》為題的新聞報道中說:“《每日鏡》、《倫敦晚報》及其他各報宣言孫逸仙已選袁世凱為第一總統(tǒng)。此間輿論極贊成袁世凱聯(lián)合革命黨,并望孫勿念舊日之恨,袁當有以助其成功,云云?!边@是目前所看到的公開提出讓袁世凱做大總統(tǒng)的最早的宣傳。

      10月21日離武昌起義才剛滿10天,當時孫中山尚在美國,根本沒有“已選袁世凱為第一總統(tǒng)”這回事,英國的一些報紙竟如此公開宣傳,這是它們心聲的流露。

      英國報紙之所以如此宣傳,決非偶然,而是急切地推出它在中國的新的代理人以維護其在中國的侵略權(quán)益,免遭革命損害的表現(xiàn)。英國當時在中國是擁有最大侵略權(quán)益的國家。它在中國的貿(mào)易總額,包括香港在內(nèi)超過其他各資本主義國家在華貿(mào)易的總和。而被革命席卷了的長江流域,恰好又是英國的勢力范圍,它的在華投資3/4在這個地區(qū)。因此,英國在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急于希望局勢能夠盡快地恢復(fù)平靜。但是,究竟怎樣才能使被革命打亂了的舊秩序迅速地得到回復(fù)呢?這在英國政府看來,最好的辦法是讓袁世凱出來收拾局面。這是因為它認為,袁世凱在當時的中國是最有能力維護舊秩序的強有力的人物。

      事實上,“庚子之役,袁在山東的措置,甚得西人稱道。迨任北洋大臣及外務(wù)部尚書,對內(nèi)推行新政,對外聯(lián)好英、美,聲譽日隆。罷黜之后,清政府每況愈下,英、美對清室已不存何希望,但不愿革命黨得勢,希望袁再出秉政?!痹缭?911年2月,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在與日本公使加藤討論中國的局勢時就說:“我認為,中國有一個更好的政府是可取的。目前的內(nèi)閣是軟弱的,優(yōu)柔寡斷的。這個內(nèi)閣以不現(xiàn)實的政策將自己推向深淵。它的活動可能給自己招致國內(nèi)革命。很可惜,袁世凱及其擁護者,如唐紹儀等人,沒有擔任國家公職?!边@說明:早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前八個月,英國政府就希望袁世凱出來秉政了。弄清楚了英國政府的這種意愿,我們對于《每日鏡報》、《倫敦晚報》等英國報紙竟然無中生有地做出上述那種宣傳也就不會感到驚異了。

      2 海內(nèi)外輿論一邊倒舉袁

      在國內(nèi)究竟是誰首先公開表示如果袁世凱贊成共和就可以做大總統(tǒng)的呢?這是一個湖北人,在得知袁世凱被任命為湖廣總督的消息后,就用“鄂人”的名義給袁世凱寫信說;“近聞海上各報,皆謂閣下已受滿虜簡為鄂督,偕廄昌前來,心竊怪之。嗟乎!閣下非漢人乎?胡一旦昧心至此也。”“為閣下計,何不以迅雷之勢,建不世之業(yè),漢族之華盛頓,唯閣下是望。”

      在革命黨人方面,明確公開表示袁如反正就可被舉為總統(tǒng)有確切日期可查的是1911年10月28日的《民立報》。該報在這一天以《敬告袁項城》為題的“短評”說:“今幸天誘其衷,清廷屬治兵柄,此誠千載一時之嘉會也。人心歸漢,公不宜妄自菲薄,致辜物望。雖今日世界不能容有子孫帝王萬世之觀念,但以渺然之躬,代表四萬萬眾,為第一期之大政長,與環(huán)球總統(tǒng)、君主相周旋于玉帛壇坫之上,抑最快意也。公其勉之!”袁世凱是10月30日,正式接受清廷委任的欽差大臣,離開彰德南下視師的。10月28日《民立報》發(fā)表上述“短評”的時候,袁尚在彰德,這說明袁尚未“出山”,革命黨人就以“第一期之大政長”相勉了。在這篇“短評”之前,我們還沒有看到立憲派人公開發(fā)表過這樣的言論。所以,盡管立憲派人在武昌起義后的第五天就開始搞起所謂“惜陰堂策劃”,力圖使袁世凱登上總統(tǒng)的寶座,但看來,首先公開鼓勵袁世凱爭取做大總統(tǒng)的是革命黨人而不是立憲派人。

      繼上述“短評”以后,公開出來鼓吹袁世凱可做大總統(tǒng)的是旅居歐、美的一些華僑和留學(xué)生。《神州日報》在1911年11月2日這天,刊登了倫敦華僑、留德學(xué)生和芝加哥旅美學(xué)、商全體等三封鼓吹爭取袁世凱做總統(tǒng)的電報。

      《神州日報》在刊載了上述三封電報后,又分別于11月4日和6日,先后用《忠告袁世凱與東南各督撫官吏》、《再告袁世凱》為題,發(fā)表了兩篇社論。在《再告袁世凱》中說:“滿人知其覆亡在即,乃師以往諸酋之故智,令公視師,欲公出為曾國藩第二,殊不知時事既移,曾氏已為天下所唾罵。今日為中國前途計,為萬民生命計,乃至為公個人計、聲譽計、身家性命計,惟有聯(lián)合鄂軍,卷旗北向,以如虎之新軍,掃黃龍之殘局,然后黃袍加身,為中國共和國初開幕之第一任大總統(tǒng),則國人感公,外人慕公。天下豈有到手之華盛頓棄而不為,而甘心效法梅特涅者?”

      其后,該報又于11月15日,以“社論”形式發(fā)表的沈朵山、孫星如二人來稿——《新國家建設(shè)之謀劃》(續(xù))一文說:“仆等之愚,以謂今日滿漢相持,其向背足為中外所重者,當推袁世凱。……且今日無論袁之人格與共和政府相容與否,顧彼為名譽計,一時必自感受。吾中華民國能納袁氏則可杜外人干涉,速滿族之滅亡,免生靈之涂炭,目前之至計最要法著也。”這篇文章從其內(nèi)容看,是寫于袁世凱尚未到北京之前。袁是11月13日到北京的,此文寫作的最晚日期當在10日左右?!睹窳蟆泛汀渡裰萑請蟆?,當時都是革命黨人在上海所掌握的報紙,在從10月28日到11月10日左右,不到兩周的時間內(nèi)竟然發(fā)表了這么多鼓吹爭取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tǒng)的言論,這就說明了當時在國內(nèi)的輿論宣傳中,爭取袁世凱反正、舉袁為總統(tǒng)成為了主流輿論導(dǎo)向。

      3 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后失去了輿論方向

      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是在民族危機的嚴重關(guān)頭,在理論準備十分不足的情況下走上革命道路的。自從20世紀初開始,他們所宣傳的內(nèi)容,主要不外民族的危亡和“排滿”革命兩個方面。他們認為,嚴重的亡國滅種危機,是清朝的反動賣國造成的。清廷為什么會放手賣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個“異族”的朝廷,所以對漢族祖先艱苦創(chuàng)業(yè)留下來的家財才毫不吝惜地大量出賣。

      “排滿” 的革命口號,,在武昌起義前,它能夠迅速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對推動革命運動向前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個口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它沒有把所包含的內(nèi)容明確地表達出來。胡漢民后來在總結(jié)經(jīng)驗時說:“同盟會未嘗深植其基礎(chǔ)于民眾,民眾所接受者,僅三民主義中之狹義的民族主義耳。正惟‘排滿二字之口號,亟簡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國,而弱點亦在于此。民眾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謂‘民國共和則僅取得從來未有之名詞而已。至其實質(zhì)如何都非所向?!?/p>

      胡漢民這里所說的“民眾”,事實上應(yīng)該把眾多的革命黨人都包括在內(nèi)。武昌起義后,不僅很多一般的革命黨人,以為只要清帝退位,共和政府成立,漢人做了大總統(tǒng),就算是革命成功了,就連孫中山、黃興這樣的革命領(lǐng)袖亦不能例外。因此,武昌起義后,革命黨人在輿論宣傳上就完全失去了方向,任由“擁袁”的輿論、宣傳甚囂塵上,就連革命黨人自己的報紙也大肆美化袁世凱,推舉袁世凱。

      如當時《神州日報》公開報道:“黎元洪以中國共和第一任總統(tǒng)許袁世凱,現(xiàn)袁對此事之答復(fù),猶豫未決。”“袁世凱逗留不肯赴北京,聞已受黎元洪言愿為共和領(lǐng)袖,以冀彼舉為第一總統(tǒng)?!边^去,不少辛亥革命史的論著,多把袁世凱如反正即舉為總統(tǒng)的方針的制定歸之于當時像黎元洪、湯化龍這樣的一些舊官僚和立憲派人擠進革命陣營所產(chǎn)生的影響?,F(xiàn)在看來,這種看法,并不符合實際。上述《民立報》和《神州日報》所發(fā)表的言論,足以有力地說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完全沒有認識到宣傳輿論陣地的重要性,任由“擁袁”、“舉袁”聲音占據(jù)主流,孫中山最后的“讓位“就成為必然了。

      武昌起義后,革命黨人一再宣傳只要袁世凱反正即舉為大總統(tǒng),難道他們對袁世凱的反動本質(zhì)毫無認識么?也不是。事實上,就在宣傳袁最適于做總統(tǒng)的同時,也有人不斷揭露他是“帝制自為”絕不可信賴的奸雄。甚至在同一份報紙上,短短的幾天內(nèi),既登擁袁的稿件,又登反袁的稿件。如《神州日報》在11月15日的社論中提出迎袁出來做大總統(tǒng)為當今最要之法著的次日,又發(fā)表題為《論過信袁世凱者之誤》的“社論”,指出袁有“操莽之遺風”,在“汲汲收攬兵權(quán)”,“欲其身享無帝王之名而有帝王之實”,“吾人決不能以無數(shù)鮮血,億兆無量之犧牲,而供袁一人坐享之利,為富貴之資?!?/p>

      從武昌起義到孫中山“讓位”,為時不到半年,孫中山最終將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位讓給袁世凱,這里面有極其錯綜復(fù)雜的主客觀原因,特別是革命黨人尚不具備掌握全國政權(quán)的理論和思想準備,以及各國列強在輿論、財政和外交等方面對臨時政府的鉗制。除此之外,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后對輿論宣傳的忽視,沒有自己的理論宣傳陣地和方向,在幾個月里任由“擁袁”“舉袁”的呼聲、宣傳彌漫擴大,最終導(dǎo)致內(nèi)部、外部一致的“擁袁棄孫”,這不能不說是孫中山被迫“讓位”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如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在武昌起義后辦過《民國報》的李劍農(nóng)描寫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的內(nèi)部情況時說:“南京和議尚未成功時,新產(chǎn)生的中華民國的命脈已落到袁世凱的手里去了?!?/p>

      參考文獻

      [1] 吳相湘主編《中國現(xiàn)代史叢刊》(第六冊),P5。

      [2]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1979年版,P412。

      [3]轉(zhuǎn)引自《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輯P 91。

      [4]見《滿清外史》第8編《鄂人致袁世凱書》。

      [5]《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guān)》(第十三編),中華書局1964年版P26。

      [6]《胡漢民自傳》。

      [7]《神州日報》1911年11月12日北京電。

      [8]《神州日報》1911年11月16日。

      [9]李劍農(nóng):《戊戌以后三十年政治史》P124。

      猜你喜歡
      大總統(tǒng)報紙
      報紙
      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制始末
      知識文庫(2018年9期)2018-10-20 04:24:10
      賣報紙
      可以吃的報紙
      賣報紙
      報紙
      雙雄會:1912年的兩位“大總統(tǒng)”
      新傳奇(2017年4期)2017-03-13 05:16:39
      1913年大總統(tǒng)選舉前后袁世凱心態(tài)分析
      孫中山不接受“萬歲”
      民初《大總統(tǒng)選舉法》出臺的條件與原因初探
      松滋市| 富宁县| 改则县| 南岸区| 宝鸡市| 正阳县| 红安县| 武山县| 西乌| 磐石市| 旌德县| 化州市| 永登县| 广安市| 淮滨县| 黔西县| 进贤县| 屏边| 沙洋县| 即墨市| 灵丘县| 南昌市| 南部县| 郓城县| 开原市| 成安县| 吴川市| 常德市| 青岛市| 盘山县| 朝阳区| 萨迦县| 二连浩特市| 松阳县| 独山县| 宜春市| 玉树县| 济南市| 山西省| 开化县|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