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別名,一年的十二個月也有別名或雅稱。農(nóng)歷一月稱正月,此外還有首陽、陬月、孟春等名稱;二月又稱紺香、杏月、仲春;三月又稱鶯時、桃月、季春;四月又稱清和月、槐月、孟夏;五月又稱鳴蜩、端月、榴月、仲夏;六月又稱荷月、伏月、季夏;七月又有蘭秋、巧月、孟秋之稱;八月有南宮、桂月、仲秋之稱;九月有玄月、菊月、季秋之稱;十月稱陽月、小陽春、孟冬;十一月稱辜月、葭月、仲冬;十二月稱冰月、季冬、季冬。
各月的別名雅稱大都有它一定的含義。比如三月桃花開,故稱桃月;五月有端午節(jié),石榴也在此時開花,所以有端月、榴月的稱謂;七月稱巧月,是因為七月初七乞巧的緣故;而八月則是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故也得了個桂月的雅號。
月之別名常見于許多古文、歷表、年表之中,如不稱一月而稱孟春,不稱三月稱桃月,確實給文章潤色不少。
“小品”原來是佛經(jīng)
中國人過年過節(jié)圖個熱鬧開心,所以各種晚會和文藝匯演,都少不了“小品”這一曲藝形式,《吃面條》《超生游擊隊》《賣拐》等都是非常經(jīng)典的小品段子。但其實,小品原是佛教經(jīng)典的稱謂。
“小品”一詞最早見于后秦弘始三年(401)佛教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他把全本27卷譯本稱作《大品般若經(jīng)》,簡稱《大品》;節(jié)本10卷譯本稱為《小品般若經(jīng)》,簡稱《小品》。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東晉)殷中軍(浩)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敝刑圃娙嗣辖肌蹲x經(jīng)》有:“經(jīng)黃名小名,一紙千明星。”
由于佛經(jīng)中有全本《大品》和節(jié)本《小品》之分,后世就將文學作品中文章短小,隨意寫成的雜記、隨筆稱為小品,近代又把那些針砭時弊、生動鮮活的舞臺小劇也歸屬于小品。
(天和)
為何梧桐代表悲傷
我國古代詩詞中出現(xiàn)“梧桐”的地方很多,如“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梧桐更兼細雨”等,其感情基調(diào)大多是悲傷的。
古代詩人為什么喜歡用梧桐樹來表達悲傷呢?
第一,古代人們喜歡種植梧桐樹。有必要說明一點:古代詩詞中的梧桐樹不是今天的法國梧桐。前者科屬為“梧桐”,后者科屬為“懸鈴木”;前者樹皮呈青綠色,后者樹皮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前者果實味道香甜,后者果實味道苦澀。唐宋時期,人們喜歡在庭院里、水井邊種植梧桐樹,因為它比較干凈,而且枝繁葉茂,夏天可供人乘涼。“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蟋蟀鳴洞房,梧桐落金井”等詩句就是明證。
第二,古代有“梧”是雄樹、“桐”是雌樹的說法。因此,梧桐可用來比喻男女情愛。例如,孟郊《烈女操》詩有“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的句子。后來也有拿梧桐半死比喻喪偶的,如白居易《為薛臺悼亡》詩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的句子。
第三,跟梧桐樹的一些特點有關。梧桐是一種闊葉植物,雨點打在葉片上,聲音容易被人聽見。另外,秋天梧桐葉紛紛掉落,容易給人蕭瑟、凄涼之感。梧桐樹干還是制作琴瑟的上佳材料,雨聲、琴聲可以相通,如泣如訴,有助于表達傷感之情。晏殊就在《梧桐》中說:“可以為琴,春秋和聲?!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