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白
當今,信息技術這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已經走進了小學的音樂課堂。在傳統(tǒng)音樂課教學中,音樂知識、技能、技巧的教學都顯得比較單一枯燥,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不但能增加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了解,而且能滿足學生對不同音樂作品風格的審美需求,構建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的主觀能動轉變成創(chuàng)造意識。這樣的教學模式才能提高教學實效,促進學生素質多方位整體發(fā)展。
一、“聽”與“視聽”
傳統(tǒng)模式的音樂教學以“聽”為主,而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音樂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視聽”將音樂課中空洞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可以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可以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加簡單易行。例如,我根據(jù)二年級學生的性格特點,自主開發(fā)了藝術課《豐富的表情》,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我閱讀了大量的相關藝術資料,自己動手收集、制作了許多的教學素材,同時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手段,用動畫制作了小天使、蛋殼寶寶、麥當勞叔叔、大鳥姐姐等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作為藝術樂園的嘉賓,運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以人們常見的表情為切入點,向學生展示了人類表情的魅力,加深學生對人類表情的認識。通過音樂與畫面(視聽)的相互補充,讓學生感受和體驗藝術美,通過這些形式,使學生明白表情與人類情感、情感與藝術之間的關聯(lián),感悟關懷、友善這一人文主題。整堂課生動有趣、結構嚴謹、信息豐富、充滿著藝術氣息,學生很開心。
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十八般“教藝”,以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呈現(xiàn)方式,讓學生在充滿新奇和快樂中,學到了音樂知識,也培養(yǎng)了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如,上《鳥兒的音樂會》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較快熟悉歌曲、喜歡歌曲,我就用多媒體設計了一場動物音樂會,讓學生通過視聽感受歌曲的音樂美、動態(tài)美。通過鳥兒的聲音、鳥兒的歌曲、鳥兒的音樂、鳥兒的舞蹈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仿佛來到森林,跟鳥兒一起聆聽音樂會。因為鳥兒給我們帶來了歡樂,跟人類的生活生存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懂得了 “要愛護鳥類”的道理。這種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新型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
二、“教學”與“互動”
什么樣的學習模式才能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教學實效呢?探索信息技術有機融入音樂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們參與共同制作課件,通過師生之間互動、信息技術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一起來完成一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這樣才能形成最合理的學習模式,切實提高教學實效,取得最有效的教學效果。目前,信息技術作為最先進的教學媒體走進了我們的音樂課堂,有了這個載體,師生之間的交流多了,信息的反饋也及時了。如藝術課《拉拉鉤》的學習。我組織孩子們自己動手查找有關友情的資料,平日里同學之間吵架和和好的場面,用相機拍下,以課件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他們知道了同學間要團結友愛,對友情也有了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互動學會了搜集、提取和整合信息,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無法實現(xiàn)的。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呆板單一的,如果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就能將學生輕松、自然地吸引到創(chuàng)設的歌曲意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如教學《拉拉鉤》一課時,我精心設計一個環(huán)節(jié)——“和好如初”:預先錄制班里幾位同學想對好朋友說的心里話,插入到課件中。在課堂上,學生唱到了“我們都是好朋友呀”這句歌詞時,教師提問:“想聽聽好朋友間的心里話嗎?”“想!”“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但是有的時候也會有矛盾。有幾位同學委托老師,想將心里話跟他們的好朋友說出來。認真聽聽是誰呢?”班級立刻安靜了下來,幾十雙眼睛緊盯著屏幕。課件播放著,我看到同學們眼里泛著的淚光,我知道他們被感動了!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時,任何的解說都是多余的了。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師應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視聽結合、聲像一體、資源豐富等優(yōu)點,為教學服務。因此,在設計《鳥兒的音樂會》這一課的課件時,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依靠學生自主操作,互動學習,結合視聽進行欣賞。在課件中的歌曲范唱,用同學們喜歡的卡通鳥兒形象,制造音樂學習氛圍。學唱歌曲反復播放,以加強學習者對主題旋律的記憶。如果學生能夠在計算機教室上這一節(jié)課,效果更好。兩人一臺計算機,在教師的控制下,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在電腦的畫面中,獲得了鳥兒的相關信息,如珍稀鳥類、鳥類生存環(huán)境、如何保護人類的好朋友——小鳥等知識。他們邊聽邊看,自由選擇課件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主動參與到本課的學習中,學生樂學、愛學,教師也不需要大量的講解,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引導孩子學好歌曲,寓教于樂。
三、“求同”與“個性”
傳統(tǒng)的“求同”教育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現(xiàn)代的“個性”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如何完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如我面向全市開放的一節(jié)公開課《我和音樂來跳舞》,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情緒、不同節(jié)奏、不同力度、不同速度、不同音色、不同節(jié)拍的樂曲輸入到課件內做成動畫,點擊動畫,學生能直接獲得音響。我先把孩子們分成若干組,自由討論,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學過的音樂知識,展開想象來編創(chuàng)。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厚,聆聽不同風格的樂曲時十分用心,爭先恐后地表現(xiàn),有的同學聽到自己選的樂曲與舞蹈不符合時,馬上進行修改,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具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手段,感受、體驗音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獲取音樂知識和技能。信息技術把音樂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給學生的探索和設想插上翅膀,創(chuàng)造力在探索中油然而生。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樂市吳航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