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李曉聯(lián)
封閉抗體陰性致復發(fā)性流產30例療效分析
李 潔1,李曉聯(lián)2
復發(fā)性流產; 免疫治療; 封閉抗體
免疫因素導致流產漸為臨床熟知,封閉抗體(APLA)陰性患者致使母胎間免疫耐受遭到破壞,導致母體對胎兒產生排斥反應,造成流產或早產,其機制可能是APLA陰性患者可抑制血管內皮前列環(huán)素的產生,損傷血小板,干擾內源性C蛋白的激活,影響血栓調節(jié)因子干擾dnnexin-V的功能,從而導致血流的高凝狀態(tài),血栓形成,胎盤梗塞,血流減少,發(fā)生流產。我們對30例APLA陰性患者在孕前和孕后及時給予不同方法的免疫治療,對療效進行總結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0年11月-2012年4月,本院門診自然流產患者中篩選出30例封閉抗體(APLA)陰性患者,平均流產≥2次,流產時孕周最長17周,最短6周。接診后進行不孕不育常規(guī)篩查,11例巨細胞病毒(HSV)IgG陽性,IgM陰性,單純皰疹病毒(HSV)IgG陽性,IgM陰性,風疹病毒(RV)IgG陽性,IgM陰性,外周血染色體核型分析均為46XX,其中1例報告9號染色體短臂1區(qū)1帶倒位;9例陰道分泌物培養(yǎng)解脲支原體陽性,30例患者分別于月經周期11~15 d B超下監(jiān)測,雙側或單側卵巢內均見優(yōu)勢卵泡。子宮形狀規(guī)則,內膜正常居中,無盆腔積液,肝腎功能正常。
1.2 治療方法 本文30例患者遵照自主選擇分三組進行:6例采用夫血淋巴細胞免疫治療:無菌條件下常規(guī)分離提取淋巴液,生理鹽水洗滌,調淋巴細胞濃度為(2~4)×107/L,用細胞懸液3~4 ml皮下注入妻子體內,每半個月1次,4次1療程。19例選擇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療:按體重給予15~20 g,5%葡萄糖注射液2倍稀釋,分2次靜脈滴注。5例選擇全血輸血法:800 ml全血,分2次輸。22例患者于2011年3月-10月再次獲得妊娠,孕6周時均給予人免疫球蛋白10~20 g,7周時查凝血三項,根據纖維蛋白(FIB)升高程度,凝血酶原時間(PT),給予低分子肝素2 500~5 000 U/24 h皮下深部注射,同時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 000~1 000 ml,用藥期間吩咐患者自我視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牙齦出血,皮下紫癜等,一般溶栓治療1周左右各項凝血指標趨于正常,但隨著孕周的增長,血液高凝狀態(tài)會不斷反復,必須及時掌握糾正,孕9周后少量患者B超下見少量積液或孕囊旁見2.0 cm×2.4 cm不等囊性包塊,給予氨基酸溶液,脂肪乳靜脈滴注,1周內逐漸吸收消化。保胎治療的同時,必須不斷安慰鼓勵患者解除心理壓力,合理的營養(yǎng)膳食,靜養(yǎng)休息,定期檢查凝血指標,防止盆腔深部血栓形成。
本組30例封閉抗體(APLA)陰性患者,采用不同免疫方法治療后,合計22例足月分娩,生產時出血量正常,嬰兒發(fā)育正常,8例至本文發(fā)稿時尚未受孕。見表1。
表1 三種治療方法妊娠結果 (n,%)
表1結果顯示,3組免疫治療方法妊娠結果差異無顯著性,而經過孕前期免疫治療,孕后跟蹤溶栓治療,較大幅度的提高了APLA陰性患者妊娠成功率。
免疫原因至反復自然流產越來越多被提及和研究[1],從免疫角度而言,妊娠產物對母體來說是異己的同種移植物,母體免疫系統(tǒng)能識別并耐受胚胎及胎兒抗原,直接影響妊娠的建立和維持[2],封閉抗體(APLA)IgG可覆蓋胚胎中來源于父親的抗原成份,防止母體免疫系統(tǒng)進行攻擊,來自胎兒的滋養(yǎng)層和來自母體的底蛻膜構成母體介面,封閉抗體陰性患者致使這一介面細胞膜磷脂受到攻擊,臨床表現(xiàn)為動靜脈血栓形成,導致妊娠丟失[3],有報道稱,流產組子宮蛻膜血管IgG染色陽性僅為7.8%,而對照組子宮蛻膜血管IgG陽性率80%[4],提示封閉抗體的下降及子宮蛻膜血管免疫損傷是導致反復自然流產的重要原因。目前正常確認的妊娠約15%發(fā)生自然流產,而自身免疫因素占其中的15%[5],反復自然流產(RSA)孕婦中,80%封閉抗體陰性,正常分娩者77%封閉抗體(APLA)陽性[4],本文總結30例RSA患者中,即往流產次2~4次,本次再孕獲得足月妊娠,產生活胎,我們采取了孕前系統(tǒng)篩查,積極對癥治療,運用多種方法,強化患者自身免疫,確定妊娠后,密切關注孕情變化,定期檢查凝血因子,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血小板壓積(PCT),掌握孕婦血流動態(tài),不斷使胎盤供血趨于正常,直到正常分娩。
低分子肝素以抗凝血Χ因子活性為主,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纖溶酶原活化素,增強纖溶,降低炎癥反應,且有利于種植和補體的激活,從而提高妊娠成功率[3],低分子肝素不能通過胎盤屏障,無報道有致畸作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2~4萬)作用于血液稀釋,降低血液粘稠度和紅細胞凝集,改善微循環(huán)和組織灌流,并非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本組個別患者孕6~9周時,B超提示見盆腔積液20~40 ml不等,或孕囊處見囊性結構,適時靜脈滴注氨基酸溶液和脂肪乳等,臨床上起到改善和修復組織炎癥功能。
免疫性流產的治療,目前臨床采用治療方法亦為本文所用的3種方法,其治療過程較為復雜,尚待今后臨床實踐中不斷學習探索。
[1] 葛秦生,連利娟.生殖內分泌與婦科疾病診治手冊[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2002:182-183.
[2] 高 燕,王萍玲,袁 軍.自然性早產母胎界面子宮自然殺傷細胞亞群及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的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5):375-377.
[3] 陳敦金,余 琳.抗凝劑在妊娠及分娩并發(fā)癥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婦產和產科雜志,2006,22(3):170-172.
[4] 王懷秀.實用生殖醫(yī)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30-233.
[5] 夏欣一,楊 濱,熊 婷.反復自然流產外周血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的檢測[J].中華男科學雜志,2008,14(12):1106-2008.
1.安徽省固鎮(zhèn)縣人民醫(yī)院 病理科,233700;2.安徽省蚌埠市固鎮(zhèn)東方醫(yī)院 生殖醫(yī)學科,233700
李 潔(1971-),女,安徽固鎮(zhèn)縣人,醫(yī)師,大學。
R714.21
A
1008-7044(2014)04-0369-02
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