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青成
普天之下城隍廟修造得太多,它幾乎與土地廟一樣,遍布在神州大地的市鎮(zhèn)和鄉(xiāng)村,享受著廣大民眾的四時祭祀。遠在唐代,天下郡縣就有祭祀城隍的記載。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朝廷還封贈城隍為王。到兩宋時期,祭祀城隍的活動已成為一種廣泛的民間習(xí)俗。特別是在明代,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詔令天下各府州縣修建城隍廟,并四時祭祀,對城隍還加以等級的封賞,如府級的城隍為公爵,州級的為侯爵,縣級城隍為伯爵。它們雖然等級有差異,但責(zé)任都是治境安民,守護一方鄉(xiāng)土。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還明文規(guī)定,城隍廟的修造要依照各級衙門的規(guī)模建制。城隍在先民的心目中,真正成了一位神通廣大,保國護邦的神祇。祭祀城隍菩薩成了國人的一種風(fēng)俗習(xí)慣。
晚清和民國時期,四川各府州縣祭祀城隍的活動十分興盛。成都作為首善之區(qū),祭祀活動尤其盛行和熱鬧。在市區(qū),每年有三次“出駕巡游”大型祭祀,即農(nóng)歷的三月“清明節(jié)”祭祀祖先,城隍要“出駕”。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祭祀孤魂野鬼也要“出駕”。農(nóng)歷十月初一也要“出駕”,俗稱“賞寒衣”。清人吳好山有一首竹枝詞道:“駕出三神萬眾觀,北門門外賞孤酸。年年到得寒衣會,窮鬼齊添一段歡。”(《成都竹枝詞》)城隍好似州縣官吏,年終歲末要深入民間,體察百姓之溫飽。
成都的“出駕巡游”更是十分講究:在“出駕”前一天,執(zhí)事、會首等隨駕人員要到廟內(nèi)“站班”“跪臘”“進香”,把面具、刀仗、旗牌傘帳,吹打鼓樂等一應(yīng)用品準(zhǔn)備停當(dāng),一直要忙到深夜。出駕當(dāng)日,北門外金華街成都縣城隍菩薩和東校場華陽縣城隍菩薩首先被抬到東大街去叩見成都府的府城隍菩薩,好似塵世之間兩位縣官到知府大人衙門參拜一樣。而后匯合起來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沿東大街西向出巡。出巡的隊伍也十分壯觀:儀仗隊高舉彩旗,走在隊伍前面,各色幡傘迎風(fēng)招展,威儀牌上書寫“肅靜”“回避”和“城隍神”號。裝扮成衙役皂隸的人在鳴鑼開道,其中二人手執(zhí)長鞭沿途甩打,稱“凈鞭”。還有人裝扮成“開路神”,手執(zhí)銅錘走在轎前。城隍菩薩的坐轎用大紅彩綢綁扎裝飾,往往坐轎后還有一彩轎為城隍娘娘的坐轎,兩轎前后同行?!俺勤蚱兴_后,有人扮成地獄中牛頭馬面,無常雞神,每種二三十人。又有陰五猖、陽五猖,每起必五人,皆扎紙錢于頭,朱綠涂面,狀殊陰慘!”“更有飾罪犯者,前一人作鬼役形,以鐵鏈系罪犯而曳之,罪犯則或刳刃于身,或貫叉于腹,然當(dāng)是偽作。唯掛燈者,則以銀皮作小燈盞,中置菜油,燃燈于盞,燈后作曲柄,銳其鋒,掛于肉里。其人裸上身,兩手握以紅漆小杖,頭束青紗,自額以迄腳踝,兩肘,背際,共掛燈十余盞”;“又有富貴人家,飾數(shù)歲孩童,作神仙英雄等狀,乘駿馬,錦鞍玉轡,兩豪仆左右扶持之”,“每神轎前,必有一大漢,飾著判官狀,背負(fù)大算盤,長五六尺”(周詢:《芙蓉話舊錄》,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巡游的隊伍真正是光怪離奇,熱鬧非凡。一府兩縣的城隍菩薩鬧哄哄繞行全城主要街道后才分道“回駕”各歸本廟。凡城隍巡游所經(jīng)之街道,兩傍商家店鋪和公館皆要張燈結(jié)彩,或擺設(shè)香案以示迎神送神?!八?jīng)之處,士女羅拜,焚香帛無數(shù),如人世間官府之散帳也”(同上)。
又傳說,每年農(nóng)歷五月十三日是城隍菩薩的生日,這天廟內(nèi)更要舉辦祭祀慶典,延請戲班唱戲一整天。城隍菩薩與民同樂的祭祀活動在民國時期的成都,真正是傾城而動、萬人空巷的“群眾運動”。
按明、清舊制“一府轄二縣”格局,能夠查找到的文、圖資料顯示,截止在民國時期,成都城區(qū)范圍內(nèi)有五座城隍廟,一,即是前面提到的北門外金華街之城隍廟,民眾稱為成都縣城隍廟。它建于明代,清咸豐年間又重建增修,故廟宇面積大至六十多畝。其殿堂更是建造裝飾得巍峨、光彩。特別是在兩廊的十殿塑像里,把四川人愛看的川戲中,宣揚因果報應(yīng),懲惡揚善的許多戲曲故事按舞臺裝扮造型,塑進了十殿中,是最受成都民眾歡迎和稱道的。中東大街與南糠市街交匯處還有一座城隍廟,大家稱作“府城隍”,重建時間恐怕也在清代中晚期。其廟堂占地規(guī)模略小于北門成都縣城隍廟,但廟內(nèi)塑造之城隍神、牛頭、馬面、判官、小鬼像十分精細(xì)、生動。因廟門面臨舊時成都的東邊大道,交通便捷,這里的香火一直很興盛。成都東校場傍邊也有一座城隍廟,稱華陽縣城隍,廟宇所在的這條小街早年就稱“城隍廟街”。東校場片區(qū)的民眾四時祭拜不絕,故常年香火鼎盛。在成都的西門花牌坊街也有一座小廟,俗稱“都城隍”。有資料顯示它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清光緒五年(1879年)城區(qū)地圖上有準(zhǔn)確的標(biāo)注。另外,在成都市區(qū)中心城區(qū)文化宮背后有一條小街,叫大墻后街,街東口也有一座更小的城隍廟,民眾也俗稱之為“都城隍”。前四座廟均有資料可查證,唯獨這座更小的“都城隍”廟,它的建廟時間和緣由很是讓人費解。關(guān)于此廟,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著,由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年出版刊印的《成都城坊古跡考》“街坊篇”第三節(jié)中有這樣的記敘:“大墻后街,東起玉石街,西接古中寺街,長380米。以鄰近提督衙門后墻而名……街南有城隍廟,廟甚小,傳為川督丁寶楨所建,然歷史無考”。丁寶楨者,貴州平遠人,清咸豐年間進士,光緒二年(1876年)由山東巡撫任上調(diào)任四川總督。他是個“洋務(wù)派”,來川主政后積極整頓吏治,興修水利,又力主加強藏區(qū)防務(wù)、打擊英國的侵略勢力,為四川民眾辦了許多好事,故深獲民眾好感。如果說這座小小的城隍廟是他修造,那么清光緒五年的成都城區(qū)地圖上就應(yīng)該有標(biāo)注。光緒五年正是他治川執(zhí)政第三年時間內(nèi),可是光緒五年地圖未見標(biāo)識。丁寶楨治川十年,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死于任所。因他為官清廉,剛正,不貪不占,平常俸祿多施舍于貧困人家,身后都是靠舊友僚屬的資助,其靈柩才能夠去山東歸葬原配夫人墓。當(dāng)時清廷聞此奏報,光緒皇帝大大動容,立即提筆批上諭:“遽聞溘逝,悼惜殊深!”并賜丁寶楨為“太子太保,謚文成”,并令山東、四川、貴州三省建祠祭祀。如果是因為朝廷的褒獎,清末的某任官員感念前任的治蜀之功,修造了這座“都城隍”廟,那么在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六月當(dāng)時名人傅崇榘所繪制的成都地圖《新訂成都街道二十七區(qū)圖》上也應(yīng)該有所標(biāo)注。當(dāng)時的傅崇榘所居止的桂王橋法政學(xué)校與大墻后街相距不遠,且傅崇榘是一位杰出的學(xué)者,他為了要繪制《新訂成都街道二十七區(qū)圖》,除了參考?xì)v史上遺留的《光五圖》外,又作了大量的走訪查正、收集資料的工作。但他所繪制的地圖上,大墻后街東口根本無此“都城隍”廟。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著的《成都城坊古跡考》也只能點到為止,無法深究。
星移斗轉(zhuǎn),時光飛逝,轉(zhuǎn)眼到了民國年間,雖然帝制廢除,國家共和,但軍閥之間明爭暗斗,社會局面仍不穩(wěn)定。軍閥混戰(zhàn)時,成都還出現(xiàn)了“打巷戰(zhàn)”的戰(zhàn)爭災(zāi)難。四川民眾企盼一個太平盛世,成都人特別感念丁寶楨治蜀之功。大約在民國20年至40年間,成都民間的茶坊酒肆之中流傳一個更加離奇的故事,把“都城隍”的修建者,更加準(zhǔn)確地指向丁寶楨。故事說:前朝,有一位官員,攜家?guī)Э趤沓啥几叭巍K舜伤纺驷航?,朝行夜宿,眼看離成都越來越近了。一天黃昏時刻,他站立船頭正欣賞岷江兩岸山色,恍然發(fā)現(xiàn)下游有一大船,滿張風(fēng)帆,乘著江風(fēng)的勁吹,很快趕上他所乘的官船。在兩船臨近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來船上高豎一幡,上面一行大字“署調(diào)成都府正堂”。他心中暗暗吃驚,心里想,明明是我奉旨到成都赴任知府一職,這是哪家朝廷又另派他人呢?來船很是氣派,不像是做假。借著風(fēng)勢,來船很快超過他的官船,消失在上游的江灣處。
官員納悶不止,歸倉即相告家屬下人,反弄得全家都籠罩在一片驚詫之中。不久,他這艘官船也停靠在江畔一個小碼頭邊,船家稟告“明日下午即可到成都”。上水行船顯然很慢,一家大小多少有些不適,都希望盡快結(jié)束行程。官員還疑慮不止時,家人進倉稟告,船頭岸邊有人求見。他踱出前倉,果見岸邊一人衣帽穿戴整潔光鮮,且正笑臉向他拱手致意。倉促之下,他只得拱手還禮。來客又突然發(fā)問道:“大人不想邀我上船問個究竟嗎?”未待官員回應(yīng),立即登船入倉。來客落座后再次抱拳道:“我知大人疑慮,今特來釋疑。我冥間事務(wù)與陽世毫無差異,大人貴為世間知府,我亦主管冥間一城事務(wù)。官階相當(dāng),應(yīng)屬同僚,今實言相告,望無以異類而見棄。”這一番話倒把官員弄得十分被動,只好連聲說“言重了,言重了!”此后的交談中兩人逐漸投緣。直到夜很深時,來客才告辭說:“我與大人有緣,今天暫別,定當(dāng)后會有期。”言罷即起身下船,頃即不見,只留下這官員暗暗稱奇不已。
第二天行船順利,不及黃昏,已達合江亭碼頭。新官上任照例應(yīng)酬很多,倒是暫時把江上奇遇淡忘了。一個多月后,某一個黃昏時節(jié),新知府獨坐書房,因為入蜀時旅途的勞頓,老夫人染背疾已臥床多日,致使他愁緒難展,恍惚之間,他又感覺到那位“奇人”正步入書房并拱手向他致意。他忙振作精神起身相迎。甫一落座,來客便問:“大人沒有什么為難之事相告嗎?”官員只得把老母生病之事相告。只見來客微微一笑說:“大人且隨我至一去處看看,便知家母為何罹病。”未等知府表態(tài),即攜手相邀。兩人出了府衙后門,一陣急行。只見前面黑魆魆一座城樓,一進城門,只覺得陰風(fēng)慘慘。在一牢房內(nèi),有二鬼卒正鞭笞一老婦;待一細(xì)看,才知是其母正受背刑。知府嚇得魂飛魄散,失聲呼叫。來客立加制止,并申言:“不須如此,待我為大人排解。”說罷強攜知府離開牢房回歸書齋,分手時一再叮囑:“延請高僧,做三天法事,以求禳解。”知府依言而行,三日后其母背疾果大有好轉(zhuǎn)。知府對家小也不明言,只是心中十分感激冥友的暗助,很希望再次相見。數(shù)日之后,又是一個夜暮之時,知府屏退左右,在書房焚香于案,心中默默禱念。果然那位冥友即站在階前。知府出書房躬身欲拜。來客忙說:“大人不須如此!我素仰大人的清廉公正,今天只是為大人暫解危難,還望你告誡家小勿再殺生。”知府當(dāng)即承諾。
此后兩人多有來往,友誼漸深。某一日二人對棋之時,冥友突然道:“你我既有此緣,何妨在你后園之外,為我修造一座小廟。我既可以享祭香火的供奉,又可與大人經(jīng)常相聚?!敝牬搜?,當(dāng)即認(rèn)可,并表示立即動工……故事沒有一個明白的結(jié)尾,后來二人怎樣交往也未說清。因為是坊間口頭流傳,隨著歲月流逝,記得這段傳奇的老成都人也日漸稀少,語焉不詳了。但大墻后街這座小小的城隍廟卻的確存在,或是因為這段傳奇故事,香火一時之間很是興盛。前賢何韞若老師《錦城舊事竹枝詞》里的一首竹枝詞及注釋更具體地描寫到這座小小的都城隍廟。
詞曰:“街東廟傍‘都城隍,泥塑神靈佑一方,刨花如雪車車(兒)轉(zhuǎn),小件玲瓏糊口忙。”何韞若在詞下注釋道:“……此街東口北向,原有小廟一座,名曰‘都城隍,相傳系一方忠義之士,死而為神,民感其德,賜名城隍,并立廟以祀,然此城隍?qū)崬樘厥馑觯疵孕潘鶄?,冥府官制、城隍為地方官,亦有府州縣等級之分,成都舊為府治,所轄有成都、華陽兩縣而治……此大墻后街又為城隍廟,非府非縣,故加‘都字以區(qū)別,其實則為編外城隍也?!?/p>
據(jù)以上這些文字所提供的信息,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大墻后街這座“都城隍”廟,是民國年間成都民眾或某個民間社團出于情感上的需要,編造“奇遇”故事,假托丁總督之名義修造的。因為在國人祭祀城隍菩薩的習(xí)俗中,往往在本地區(qū)的歷史事件中,把那些捍衛(wèi)鄉(xiāng)梓,守城殉節(jié)者奉為神靈,如南京過去的城隍是文天祥,蕪湖、鎮(zhèn)江城隍為紀(jì)信,隆興、江吉等地城隍是英布、范增、蕭何等。丁寶楨生前為官公正廉潔,身后喪事凄涼蕭條。這深深打動了成都民眾,何況丁大人還獲得過光緒皇帝的封贈褒獎呢!這座小廟的修造就是為了祭祀丁寶楨總督的英魂,只不過是托名“城隍”而已。
20世紀(jì)50年代至60年代初,這座“都城隍”背靠當(dāng)時的勞動人民文化宮,臨街也僅9米寬闊的廟門用小青磚砌成兩道拱門供進出。廟內(nèi)庭更加逼窄,僅一殿,正面供奉城隍塑像,頭載冕冠,身著圓領(lǐng)闊袖朝服,腰圍玉帶,腳登厚厚的朝靴,手捧朝笏端坐中央,既肅穆又威嚴(yán)。兩旁站立判官、小鬼、牛頭、馬面、無常、雞腳神等,塑像造型精細(xì),栩栩如生;又因為空間逼窄,長年的香燭,紙錢的熏烤,個個都顯得猙獰恐怖。整個殿堂光線幽暗,陰氣森森,祭祀活動也日漸稀少。當(dāng)時,這座廟的建造結(jié)構(gòu)和建造質(zhì)材顯得極為普通,與一般民居磚木結(jié)構(gòu)無異。它既無筒瓦蓋頂,也沒有飛檐翹角,僅僅是房頂比周圍略為高出二米左右,形成三間閣樓,有別于相鄰的街房民舍。遠遠望去,它的小青瓦房頂混雜在大片街房之中……
“文化大革命”開始前夕,大破“四舊”,都城隍廟內(nèi)的神像菩薩被砸了個稀爛。紅衛(wèi)兵小將和“革命群眾”用磚封泥抹,把廟門也改成了一段墻。
20世紀(jì)80年代,原廟臨街面改成幾間店鋪,專營手機類通訊產(chǎn)品,但廟宇的建筑框架依然存在。公元2000年后隨著文化宮片區(qū)的改造,該廟終于徹底消失了。關(guān)于它的諸多記憶,也日漸淡去。
“都城隍”廟留給成都一個永遠的謎。
作者:何 云 西南民族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成都)教師
青 成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官員納悶不止,歸倉即相告家屬下人,反弄得全家都籠罩在一片驚詫之中。不久,他這艘官船也??吭诮弦粋€小碼頭邊,船家稟告“明日下午即可到成都”。上水行船顯然很慢,一家大小多少有些不適,都希望盡快結(jié)束行程。官員還疑慮不止時,家人進倉稟告,船頭岸邊有人求見。他踱出前倉,果見岸邊一人衣帽穿戴整潔光鮮,且正笑臉向他拱手致意。倉促之下,他只得拱手還禮。來客又突然發(fā)問道:“大人不想邀我上船問個究竟嗎?”未待官員回應(yīng),立即登船入倉。來客落座后再次抱拳道:“我知大人疑慮,今特來釋疑。我冥間事務(wù)與陽世毫無差異,大人貴為世間知府,我亦主管冥間一城事務(wù)。官階相當(dāng),應(yīng)屬同僚,今實言相告,望無以異類而見棄?!边@一番話倒把官員弄得十分被動,只好連聲說“言重了,言重了!”此后的交談中兩人逐漸投緣。直到夜很深時,來客才告辭說:“我與大人有緣,今天暫別,定當(dāng)后會有期。”言罷即起身下船,頃即不見,只留下這官員暗暗稱奇不已。
第二天行船順利,不及黃昏,已達合江亭碼頭。新官上任照例應(yīng)酬很多,倒是暫時把江上奇遇淡忘了。一個多月后,某一個黃昏時節(jié),新知府獨坐書房,因為入蜀時旅途的勞頓,老夫人染背疾已臥床多日,致使他愁緒難展,恍惚之間,他又感覺到那位“奇人”正步入書房并拱手向他致意。他忙振作精神起身相迎。甫一落座,來客便問:“大人沒有什么為難之事相告嗎?”官員只得把老母生病之事相告。只見來客微微一笑說:“大人且隨我至一去處看看,便知家母為何罹病。”未等知府表態(tài),即攜手相邀。兩人出了府衙后門,一陣急行。只見前面黑魆魆一座城樓,一進城門,只覺得陰風(fēng)慘慘。在一牢房內(nèi),有二鬼卒正鞭笞一老婦;待一細(xì)看,才知是其母正受背刑。知府嚇得魂飛魄散,失聲呼叫。來客立加制止,并申言:“不須如此,待我為大人排解?!闭f罷強攜知府離開牢房回歸書齋,分手時一再叮囑:“延請高僧,做三天法事,以求禳解?!敝姥远?,三日后其母背疾果大有好轉(zhuǎn)。知府對家小也不明言,只是心中十分感激冥友的暗助,很希望再次相見。數(shù)日之后,又是一個夜暮之時,知府屏退左右,在書房焚香于案,心中默默禱念。果然那位冥友即站在階前。知府出書房躬身欲拜。來客忙說:“大人不須如此!我素仰大人的清廉公正,今天只是為大人暫解危難,還望你告誡家小勿再殺生。”知府當(dāng)即承諾。
此后兩人多有來往,友誼漸深。某一日二人對棋之時,冥友突然道:“你我既有此緣,何妨在你后園之外,為我修造一座小廟。我既可以享祭香火的供奉,又可與大人經(jīng)常相聚。”知府聽此言,當(dāng)即認(rèn)可,并表示立即動工……故事沒有一個明白的結(jié)尾,后來二人怎樣交往也未說清。因為是坊間口頭流傳,隨著歲月流逝,記得這段傳奇的老成都人也日漸稀少,語焉不詳了。但大墻后街這座小小的城隍廟卻的確存在,或是因為這段傳奇故事,香火一時之間很是興盛。前賢何韞若老師《錦城舊事竹枝詞》里的一首竹枝詞及注釋更具體地描寫到這座小小的都城隍廟。
詞曰:“街東廟傍‘都城隍,泥塑神靈佑一方,刨花如雪車車(兒)轉(zhuǎn),小件玲瓏糊口忙?!焙雾y若在詞下注釋道:“……此街東口北向,原有小廟一座,名曰‘都城隍,相傳系一方忠義之士,死而為神,民感其德,賜名城隍,并立廟以祀,然此城隍?qū)崬樘厥馑觯疵孕潘鶄?,冥府官制、城隍為地方官,亦有府州縣等級之分,成都舊為府治,所轄有成都、華陽兩縣而治……此大墻后街又為城隍廟,非府非縣,故加‘都字以區(qū)別,其實則為編外城隍也?!?/p>
據(jù)以上這些文字所提供的信息,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大墻后街這座“都城隍”廟,是民國年間成都民眾或某個民間社團出于情感上的需要,編造“奇遇”故事,假托丁總督之名義修造的。因為在國人祭祀城隍菩薩的習(xí)俗中,往往在本地區(qū)的歷史事件中,把那些捍衛(wèi)鄉(xiāng)梓,守城殉節(jié)者奉為神靈,如南京過去的城隍是文天祥,蕪湖、鎮(zhèn)江城隍為紀(jì)信,隆興、江吉等地城隍是英布、范增、蕭何等。丁寶楨生前為官公正廉潔,身后喪事凄涼蕭條。這深深打動了成都民眾,何況丁大人還獲得過光緒皇帝的封贈褒獎呢!這座小廟的修造就是為了祭祀丁寶楨總督的英魂,只不過是托名“城隍”而已。
20世紀(jì)50年代至60年代初,這座“都城隍”背靠當(dāng)時的勞動人民文化宮,臨街也僅9米寬闊的廟門用小青磚砌成兩道拱門供進出。廟內(nèi)庭更加逼窄,僅一殿,正面供奉城隍塑像,頭載冕冠,身著圓領(lǐng)闊袖朝服,腰圍玉帶,腳登厚厚的朝靴,手捧朝笏端坐中央,既肅穆又威嚴(yán)。兩旁站立判官、小鬼、牛頭、馬面、無常、雞腳神等,塑像造型精細(xì),栩栩如生;又因為空間逼窄,長年的香燭,紙錢的熏烤,個個都顯得猙獰恐怖。整個殿堂光線幽暗,陰氣森森,祭祀活動也日漸稀少。當(dāng)時,這座廟的建造結(jié)構(gòu)和建造質(zhì)材顯得極為普通,與一般民居磚木結(jié)構(gòu)無異。它既無筒瓦蓋頂,也沒有飛檐翹角,僅僅是房頂比周圍略為高出二米左右,形成三間閣樓,有別于相鄰的街房民舍。遠遠望去,它的小青瓦房頂混雜在大片街房之中……
“文化大革命”開始前夕,大破“四舊”,都城隍廟內(nèi)的神像菩薩被砸了個稀爛。紅衛(wèi)兵小將和“革命群眾”用磚封泥抹,把廟門也改成了一段墻。
20世紀(jì)80年代,原廟臨街面改成幾間店鋪,專營手機類通訊產(chǎn)品,但廟宇的建筑框架依然存在。公元2000年后隨著文化宮片區(qū)的改造,該廟終于徹底消失了。關(guān)于它的諸多記憶,也日漸淡去。
“都城隍”廟留給成都一個永遠的謎。
作者:何 云 西南民族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成都)教師
青 成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官員納悶不止,歸倉即相告家屬下人,反弄得全家都籠罩在一片驚詫之中。不久,他這艘官船也??吭诮弦粋€小碼頭邊,船家稟告“明日下午即可到成都”。上水行船顯然很慢,一家大小多少有些不適,都希望盡快結(jié)束行程。官員還疑慮不止時,家人進倉稟告,船頭岸邊有人求見。他踱出前倉,果見岸邊一人衣帽穿戴整潔光鮮,且正笑臉向他拱手致意。倉促之下,他只得拱手還禮。來客又突然發(fā)問道:“大人不想邀我上船問個究竟嗎?”未待官員回應(yīng),立即登船入倉。來客落座后再次抱拳道:“我知大人疑慮,今特來釋疑。我冥間事務(wù)與陽世毫無差異,大人貴為世間知府,我亦主管冥間一城事務(wù)。官階相當(dāng),應(yīng)屬同僚,今實言相告,望無以異類而見棄。”這一番話倒把官員弄得十分被動,只好連聲說“言重了,言重了!”此后的交談中兩人逐漸投緣。直到夜很深時,來客才告辭說:“我與大人有緣,今天暫別,定當(dāng)后會有期?!毖粤T即起身下船,頃即不見,只留下這官員暗暗稱奇不已。
第二天行船順利,不及黃昏,已達合江亭碼頭。新官上任照例應(yīng)酬很多,倒是暫時把江上奇遇淡忘了。一個多月后,某一個黃昏時節(jié),新知府獨坐書房,因為入蜀時旅途的勞頓,老夫人染背疾已臥床多日,致使他愁緒難展,恍惚之間,他又感覺到那位“奇人”正步入書房并拱手向他致意。他忙振作精神起身相迎。甫一落座,來客便問:“大人沒有什么為難之事相告嗎?”官員只得把老母生病之事相告。只見來客微微一笑說:“大人且隨我至一去處看看,便知家母為何罹病。”未等知府表態(tài),即攜手相邀。兩人出了府衙后門,一陣急行。只見前面黑魆魆一座城樓,一進城門,只覺得陰風(fēng)慘慘。在一牢房內(nèi),有二鬼卒正鞭笞一老婦;待一細(xì)看,才知是其母正受背刑。知府嚇得魂飛魄散,失聲呼叫。來客立加制止,并申言:“不須如此,待我為大人排解?!闭f罷強攜知府離開牢房回歸書齋,分手時一再叮囑:“延請高僧,做三天法事,以求禳解?!敝姥远?,三日后其母背疾果大有好轉(zhuǎn)。知府對家小也不明言,只是心中十分感激冥友的暗助,很希望再次相見。數(shù)日之后,又是一個夜暮之時,知府屏退左右,在書房焚香于案,心中默默禱念。果然那位冥友即站在階前。知府出書房躬身欲拜。來客忙說:“大人不須如此!我素仰大人的清廉公正,今天只是為大人暫解危難,還望你告誡家小勿再殺生?!敝?dāng)即承諾。
此后兩人多有來往,友誼漸深。某一日二人對棋之時,冥友突然道:“你我既有此緣,何妨在你后園之外,為我修造一座小廟。我既可以享祭香火的供奉,又可與大人經(jīng)常相聚。”知府聽此言,當(dāng)即認(rèn)可,并表示立即動工……故事沒有一個明白的結(jié)尾,后來二人怎樣交往也未說清。因為是坊間口頭流傳,隨著歲月流逝,記得這段傳奇的老成都人也日漸稀少,語焉不詳了。但大墻后街這座小小的城隍廟卻的確存在,或是因為這段傳奇故事,香火一時之間很是興盛。前賢何韞若老師《錦城舊事竹枝詞》里的一首竹枝詞及注釋更具體地描寫到這座小小的都城隍廟。
詞曰:“街東廟傍‘都城隍,泥塑神靈佑一方,刨花如雪車車(兒)轉(zhuǎn),小件玲瓏糊口忙?!焙雾y若在詞下注釋道:“……此街東口北向,原有小廟一座,名曰‘都城隍,相傳系一方忠義之士,死而為神,民感其德,賜名城隍,并立廟以祀,然此城隍?qū)崬樘厥馑?,按迷信所傳,冥府官制、城隍為地方官,亦有府州縣等級之分,成都舊為府治,所轄有成都、華陽兩縣而治……此大墻后街又為城隍廟,非府非縣,故加‘都字以區(qū)別,其實則為編外城隍也?!?/p>
據(jù)以上這些文字所提供的信息,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大墻后街這座“都城隍”廟,是民國年間成都民眾或某個民間社團出于情感上的需要,編造“奇遇”故事,假托丁總督之名義修造的。因為在國人祭祀城隍菩薩的習(xí)俗中,往往在本地區(qū)的歷史事件中,把那些捍衛(wèi)鄉(xiāng)梓,守城殉節(jié)者奉為神靈,如南京過去的城隍是文天祥,蕪湖、鎮(zhèn)江城隍為紀(jì)信,隆興、江吉等地城隍是英布、范增、蕭何等。丁寶楨生前為官公正廉潔,身后喪事凄涼蕭條。這深深打動了成都民眾,何況丁大人還獲得過光緒皇帝的封贈褒獎呢!這座小廟的修造就是為了祭祀丁寶楨總督的英魂,只不過是托名“城隍”而已。
20世紀(jì)50年代至60年代初,這座“都城隍”背靠當(dāng)時的勞動人民文化宮,臨街也僅9米寬闊的廟門用小青磚砌成兩道拱門供進出。廟內(nèi)庭更加逼窄,僅一殿,正面供奉城隍塑像,頭載冕冠,身著圓領(lǐng)闊袖朝服,腰圍玉帶,腳登厚厚的朝靴,手捧朝笏端坐中央,既肅穆又威嚴(yán)。兩旁站立判官、小鬼、牛頭、馬面、無常、雞腳神等,塑像造型精細(xì),栩栩如生;又因為空間逼窄,長年的香燭,紙錢的熏烤,個個都顯得猙獰恐怖。整個殿堂光線幽暗,陰氣森森,祭祀活動也日漸稀少。當(dāng)時,這座廟的建造結(jié)構(gòu)和建造質(zhì)材顯得極為普通,與一般民居磚木結(jié)構(gòu)無異。它既無筒瓦蓋頂,也沒有飛檐翹角,僅僅是房頂比周圍略為高出二米左右,形成三間閣樓,有別于相鄰的街房民舍。遠遠望去,它的小青瓦房頂混雜在大片街房之中……
“文化大革命”開始前夕,大破“四舊”,都城隍廟內(nèi)的神像菩薩被砸了個稀爛。紅衛(wèi)兵小將和“革命群眾”用磚封泥抹,把廟門也改成了一段墻。
20世紀(jì)80年代,原廟臨街面改成幾間店鋪,專營手機類通訊產(chǎn)品,但廟宇的建筑框架依然存在。公元2000年后隨著文化宮片區(qū)的改造,該廟終于徹底消失了。關(guān)于它的諸多記憶,也日漸淡去。
“都城隍”廟留給成都一個永遠的謎。
作者:何 云 西南民族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成都)教師
青 成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