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下文稱美影廠)重振旗鼓的消息,聽來的確讓人振奮——他們打算用3年時間,將《黑貓警長》、《大鬧天宮》等動畫片再加工,使之重返大銀幕,并推出全新的動畫品牌《大耳朵圖圖》。與此同時,室內動漫主題游樂場,也在籌備中。曾經(jīng)滋養(yǎng)過幾代人的美影廠,在新時代,謀求新出發(fā)。
美影廠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1950年,在夏衍的邀請下,東北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組長盛特偉,帶著一支20多人的隊伍,從長春來到上海,擔任美術電影制片工作。1955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何是黑的》拍攝完成,中國美術電影從此進入了彩色片時期。1957年4月,文化部正式核準成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盛特偉任廠長兼黨委書記。
一個重大的成就,在上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1960年,陳毅副總理參觀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會后提出:“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边@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水墨畫沒有邊線,筆墨的漾開程度是無法預知的。但盛特偉和錢家駿合作,在不久之后拍攝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這部作品將水墨畫的技法和意境引入動畫制作,給世界動畫界以震撼,極具里程碑意義。
“文革”后,盛特偉重振美影廠,又一個黃金時代隨之到來,涌現(xiàn)了無數(shù)佳作,如《哪吒鬧?!罚?979年)、《阿凡提》(1979年)、《雪孩子》(1980年)、《嶗山道士》(1981年)、《三個和尚》(1981年)、《猴子撈月》(1981年)、《南郭先生》(1981年)、《天書奇譚》(1983年)、《金猴降妖》(1985年)、《葫蘆兄弟》(1986年)、《邋遢大王》 (1987年)等。這些作品在國外榮獲200多個大小獎項,確立了“中國學派”在世界動畫中的重要地位,美影廠的作品,讓人明白何為“中國”。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代,探討美影廠的復興與未來時,如果還停留在對歷史的復述上,那肯定是自我蒙蔽。我們要把目光放遠些,不妨投向迪士尼看一看。它的每一次進展,都和及時采用新技術有關。這恰可以解釋,迪士尼為什么會在2006年以后,接連有許多大動作,它的信心和力量,來自于它對3D技術的應用和開拓。
如果迪士尼是一個人,那么,它的上半身是技術工人,下半身是商人。它首先肯定一件東西有技術價值,才進一步肯定其商業(yè)價值,幫助它作出商業(yè)判斷的,仍然是技術標準。但一旦作出判斷,它商人的那一面,就異常果斷。
以技術進步為核心,以商業(yè)增值點建設為手段,輔以藝術包裝,是迪士尼的成功秘訣。也就是說,僅僅安于做技術工人不行,單純做商人也不行,工人加商人還不行,得輔以藝術家氣質,當然,還得加上一點運氣、一點宿命的因由……總之,迪士尼是借助3D之翼,迎來全面振興。在此后的世界里,信技術,方能得永生。
這也是美影廠必然要參照的方向。故事遲早會講完,甚至可以說,故事已經(jīng)講完了,而只有技術常新,緊跟技術進步,是解決故事創(chuàng)意匱乏的唯一方法。不論孫悟空,還是黑貓警長,若想進入新的時代,必然要接受新技術的考驗。
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