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君,燕秀麗
(濰坊科技學院,山東 壽光 262700)
宋元詞語釋義二則
王君君,燕秀麗
(濰坊科技學院,山東 壽光 262700)
宋元時期的禪宗語錄和元代雜劇具有非常明顯的口語痕跡,其中的一些詞語甚至傳承至今。本文從中擇取了“終不道”和“乞兩”兩詞,從漢語史的角度加以考釋,考察它們的來源和含義,兼補大型辭書釋義的不足。
終不道;乞兩;禪宗語錄;元雜劇
宋元時期的語料,尤其是禪宗語錄和元代雜劇具有非常明顯的口語痕跡,貼近當時生活,其中一些詞語也是來源于當時的市井口語,對其中詞語的考釋也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和文化。前者作為記錄當時禪師言行的書籍,大都為禪師口語,由親隨左右的弟子隨時筆錄編輯而成。至于后者,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古代文學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語,其用俗語者絕無。又所用之字數(shù)亦不甚多。獨元曲以許用襯字故,故輒以許多俗語或自然之聲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學上所未有也?!痹诖藦亩U宗語錄和元代雜劇中各選一詞進行解釋,了解它們的意義。
“終不道”作為一個口語化程度非常高的詞,在近代漢語語料中多有出現(xiàn)。然而對“終不道”的釋義幾種詞典卻不一致,讓人莫衷一是。下面簡要敘述一下。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中“終不道”條的釋義為:“終不道,全不料?!K’,為語氣副詞?!辈⑴e《祖堂集》中三例:
1.《祖堂集》卷十鏡清和尚:“鏡清和尚嗣雪峰,……溫州人也。……卻續(xù)到象骨,象骨問:‘汝是什摩處人?’對云:‘終不道溫州生長。’峰云:‘與摩則一宿覺是汝鄉(xiāng)人也?!疲骸蝗缫凰抻X是什摩處人?’峰云:‘者個子好喫一頓棒,且放過?!?/p>
2.《祖堂集》卷十二寶峰和尚:“問:‘如何是古佛心?’師云:‘終不道土木瓦礫是。①’”
3.《祖堂集》卷十三招慶和尚:“問:‘目瞪口呿底人來,師如何擊發(fā)?’師云:‘何處有與摩人?’學人云:‘如今則無,忽有如何?’師云:‘待有則得。’進曰:‘終不道和尚不為人?②’師云:‘莫垸鳴聲?!比魧ⅰ叭涣稀睅胛闹腥?,似不能完全解釋通。袁賓、段曉華、徐時儀、曹澂明《宋語言詞典》中未收“終不道”,只收有“終不成”,釋為“總不能,總不至于,難道。有時含有反詰語氣?!迸e兩例:
4.《朱子語類》卷一三六“問‘陸宣公既貶,避謗,闔戶不著書,只為古今集驗方?!唬骸艘辔词?。豈無圣經(jīng)賢傳可以玩索,可以討論?終不成和這個也不得理會?!?/p>
5.《張協(xié)狀元》十二出:“老漢雖是個村肐落里人,稍通得些個人事。平日里終不成跪拜底與它一貫,唱諾底與它五百,沒這般話頭?!?/p>
李崇興、黃樹先、邵則遂《元語言詞典》中“終不道”釋為“難道”。例證有:
6.(元)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四[喬牌兒]:“他道是奉君王圣旨為盟信,終不道我為媳婦拜丈人?”
7.《智勇定齊》一白:“傻弟子!他是我女孩兒,終不道不養(yǎng)活他!”另有“終不然”,釋為“難道,豈能”。龍潛庵編著《宋元語言詞典》中無“終不道”,但“終不成”條釋為“總不會、總不是”,亦作“終不然”、“終不是”、“終不道”。舉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的例子。通過對以上幾種詞典的總結(jié),詞語“終不道”有以下幾個義項:①全不料。②總不會,總不是,總不至于。③難道,莫非。表反問語氣。
通查唐宋時期其他語料中的“終不道”,除以上《祖堂集》中三例外,還有以下幾例:
8.(唐)李延壽《南史·普明列傳》:“蚊甚多,通夕不得寐,而終不道侵螫?!?/p>
9.(南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譬如負販之蟲,已載不起,猶自更取物在身。又如抱石沉河,以其重愈沉,終不道放下石頭,惟嫌重也。”
10.《五燈會元》卷六九峰虔禪師法嗣中的泐潭延茂禪師:“僧問:‘如何是古佛心?’師曰:‘終不道土木瓦礫是。’”
11.(南宋)賾藏主《古尊宿語錄》卷十四趙州(從諗)真際禪師語錄之余:“問:‘大海還納眾流也無?’師云:‘大海道不知?!疲骸蚴颤N不知?’師云:‘終不道我納眾流?!?/p>
通過對以上語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終不道”的義項有以下幾種:①自始至終不說。終,副詞,自始至終。道,動詞,說。②總不會,總不是,總不至于。③難道,莫非。表反問語氣。將上述三種釋義帶入以上幾例語料中,基本可以解釋其中的“終不道”、“終不成”。例2、4、5、7、11中的“終不道”都可以釋為義項②。例3、6中的“終不道”可以釋為義項③。其余1、8、9、10中的“終不道”都可以釋為義項①。對例1的解釋,此處“終不道”釋為“自始至終不說”是可以解釋得通的。參看《祖堂集》中的問答,此處可以看作是一種禪宗問答的“機鋒”。如《祖堂集》中的問答。卷三慧忠國師:祖師問:“從什摩處來?”對曰:“只近?!弊嬖唬骸吧壴诎⒛抢铮俊弊釉唬骸白缘梦尻幒笸鼌s也?!弊鎺熣惺衷疲骸敖皝?!”子便近前。祖師曰:“實說你是什摩處人。”子曰:“浙中人?!本硭牡は己蜕兄杏校汉蜕袉枺骸皬氖材μ巵??”對曰:“某處來。”石頭曰:“來作什摩?”秀才如前對,石頭便點頭曰:“著槽廣去?!本砥哐┓搴蜕兄杏校簬焼柹骸笆材μ巵??”對云:“不涉途中?!睅熢疲骸斑?!這蝦蟆叫?!庇謫柹骸笆材μ巵恚俊睂υ疲骸敖鱽??!崩?中鏡清和尚的回答與上幾例有類似之處,即故意不對問題作正面回答,或不直接回答。這樣,例1可以這樣理解:象骨問:“你是什么地方的人?”鏡清和尚回答說:“我始終不說是溫州人?!毖┓逭f:“那么一宿覺和尚是你的同鄉(xiāng)?!辩R清和尚又故意說:“這個一宿覺和尚是什么地方的人?”這樣故意裝啞作癡的回答,所以雪峰說:“這小子應該讓他吃一頓棒,且放過?!薄敖K不道”義中二三兩個義項的來源,可以說來源于“不到得”。《宋語言詞典》中有“不到得”,亦作“不到”,釋為“不至于,不見得”。而“不到”亦作“不道”(《元語言詞典》第30頁),這樣“不道”已有“不至于,不見得”之義,“終不道”即有“總不至于,總不會”之義。然后又引申出表反問的“難道,莫非”意義來。
“乞兩”(或作“乞良”、“彳乞彳兩”)是元代雜劇中始見出現(xiàn)的一個詞,前代文獻中不見出現(xiàn)。現(xiàn)存的當時南戲作品中卻未見出現(xiàn),南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南方口語,卻不見有這個詞,可見,“乞兩”應是當時北方口語中的一個常用詞。查找到的用例如下:
1.枉乞兩的兩個小冤家不快,那凄涼日月索耽捱。(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折)
2.聽言絕擗踴一聲倒。然如此省艱難,怕彳乞彳兩地成病了。(鄭光祖《周公攝政》第二折)
3.我不怕煩惱殺他爺爺,我則怕乞良煞他奶奶。(鄭廷玉《看錢奴買冤家債主》第二折)
4.若是他來時節(jié)再休想相陪奉,難比那似之前放松,乞良的面皮兒羞,再休想被窩兒里寵。(郭勛《雍熙樂府》,卷十一,枕痕一線玉生紅)
5.虧欠下鶯花債,彳乞彳兩的懨懨害。(戴賢《盛世新聲》亥集,沽美酒帶過快活年)
綜合各種詞典對“乞兩”一詞的釋義主要有如下幾種:①憂愁、哀傷、凄苦。王貴元、葉桂剛主編《詩詞曲小說語辭大典》持此義。②悲痛、著急、凄涼的樣子。岳國均主編《元明清文學方言俗語辭典》持此義。③形容憂愁、煩惱、凄涼的樣子。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持此義。④憂愁、煩惱。徐沁君《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注釋持此義。⑤愁傷、悲痛。許少峰《近代漢語詞典》持此義。⑥悲愁、郁悶。《元語言詞典》持此義。⑦悲痛、凄涼。此為《漢語大詞典》對“乞兩”的釋義?!稘h語大詞典》還舉明代康海的《六幺序苦雨》曲為例。⑧苦果,苦煞之意。這是顧學頡、王學奇著《元曲釋詞》對“乞兩”的解釋。八種釋義不盡相同,但前七種似乎都是將“乞兩”看作形容詞。對照上面元明雜劇中的例子,我們認為“乞兩”在句中更適宜被看作動詞。現(xiàn)代山東壽光方言中仍有“乞兩”一詞,讀音為qí liang,“兩”讀為輕聲,義為“(故意)惹某人生氣;氣某人”。將這一義項帶入上面的五例中,都可以解釋得通。
引書目錄:
[1]《祖堂集》(南唐)靜、筠編.張華點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五燈會元》(南宋)普濟.蘇淵雷點校.中華書局,1984.
[3]《古尊宿語錄》(南宋)賾藏主.蕭萐父、呂有祥點校.中華書局,1994.
注釋:
①《唐五代語言詞典》中作“終不道土木瓦礫?!币缽埲A點?!蹲嫣眉犯?。
②《唐五代語言詞典》中作“終不道和尚不為人?!币缽埲A點?!蹲嫣眉犯摹?/p>
[1]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崇興,黃樹先,邵則遂.元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4]許少峰.近代漢語詞典[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7.
[5]袁賓,段曉華,徐時儀,曹澂明.宋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H031
A
1674-9324(2014)11-0129-02
王君君(1981-),女,山東壽光人,濰坊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語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