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月,蔣鴻青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清初孔尚任“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桃花扇》傳奇一經問世便以其沉郁的格調、哀艷的曲詞、含蓄的故國之思、強大的藝術魅力征服了當時的讀者和觀眾,一時 “長安之演《桃花扇》者,歲無虛日”,“名公巨卿,墨客騷人,駢集者座不容膝”,“王公縉紳,莫不借抄,時有紙貴之譽”[1]的景況一再上演。這部寫南明王朝興亡的歷史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動蕩的社會現實及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當時,人們把孔尚任《桃花扇》與洪昇《長生殿》相提并論,它們廣泛傳播,出現了“縱使元人多院本,勾欄爭唱孔洪詞”[2]的盛況,“南洪北孔”成為當時的文壇雙星。
《桃花扇》傳奇幾經修改,現在我們看到的“《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基業(yè),隳于何人?敗于何事?消于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chuàng)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3]
《桃花扇》劇本中,扇子是劇情發(fā)展的重要道具,“桃花扇”更成為貫通全劇的線索??咨腥卧f“劇名《桃花扇》,則桃花 扇譬則珠也,作《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穿云入霧,或正或側,而龍睛龍爪,總不離乎珠;觀者當用巨眼。”[4]孔尚任把“桃花扇”比喻為劇本之“珠”,提醒讀者務必重視,然“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蕩子之題也,游客之畫也”[5],又言“獨香姬面血濺扇,楊龍友以畫筆點之……其事則新奇可傳,《桃花扇》一劇感此而作也。南朝興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盵6]由此可見“桃花扇”在劇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桃花扇究竟是一把什么樣式的扇子呢?
學術界對于《桃花扇》中“桃花扇”的樣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堅持“桃花扇”是團扇,二是認為“桃花扇”為折扇。
1. 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合注本《桃花扇》,其中《寄扇》出:“點染紅么,新畫你收著。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弊⑨屧?“便面,即團扇,因便于遮面,所以叫做便面?!盵7]此注本中只此一處注釋涉及到桃花扇的樣式,且暗示桃花扇為團扇,其依據是“便面”即團扇。
2. 蔣星煜在《桃花扇研究與欣賞》一書中撰文《孔尚任確認桃花扇為宮扇》,文中提出所謂桃花扇為“宮扇者,團扇也”。他的依據主要有三首詩,第一首是乾隆年間詩人陳文述《秦淮訪李香君故居題〈桃花扇〉樂府后》[8]組詩之一:
血淚分明染竹枝,梁園暮雪競題詩。
桃花宮扇今猶在,誰續(xù)蘭陵絕妙詞。
并說:“他(陳文述)繼孔尚任之后,再次確認了桃花扇是宮扇樣式則是事實”。第二首是陳文述《頤道堂詩選·班婕妤詠扇》[9]:
團扇如明月,長安巧工制。深宮本無暑,懷袖重君意。
第三首是侯方域的《金陵題畫扇》[10]:
南國佳人配,休教袖里藏。隨郎團扇影,搖動一身香。
3. 包銘新、沈雁在論文《“桃花扇”是折扇還是團扇》中亦提出桃花扇為團扇,文中說,宮扇乃團扇之別稱,“不消詩箋,小生帶有宮扇一柄”,則桃花扇為宮扇,即團扇。另一依據也是《金陵題畫扇》詩中“團扇”。又根據《守樓》出“血噴滿地,連這詩扇都濺壞了”,得出結論扇子須是打開的,即團扇,才可能被濺。
4. 《梁啟超批注本〈桃花扇〉》中插圖亦將桃花扇畫為團扇。
1. 嚴中論文《〈桃花扇〉里的桃花扇》從劇本出發(fā),又佐以張伯駒《崔鶯鶯墓志銘與李香君桃花扇》一文,以及在清宮中編輯《煙云寶笈成扇目錄》的張若靄所作的《跋》為證,指出桃花扇為折扇。
2. 華夫(即張述錚)在《扇、便面、團扇、羽扇、宮扇及其他——兼以〈桃花扇〉之爭謹致蔣星煜、嚴中諸先生》一文中,研究總結出扇子六大系統(tǒng),并以劇本為依據,多方論證了桃花扇為折扇。
3. 翁敏華注本《桃花扇》中有關桃花扇的插圖均為折扇,顯然也代表了其觀點。
4. 史揮戈、吳騰凰在《秦淮名艷李香君》一書第五章《定情扇,魚水合》中介紹侯方域被要求作詩定情時,“不緊不慢地從懷中掏出一只紫檀木盒,放在桌上,輕輕打開盒蓋,一把古色古香的折疊式絹扇出現在眾人面前”[11],并說:“這是崇禎皇帝在家父升任太仆寺少卿時賜送的一把宮扇”[12],一方面交代了桃花扇之為折扇,另一方面提出桃花扇是真實存在的?!肚鼗疵G李香君》一書雖然屬于小說,卻是在史揮戈、吳騰凰多年研究劇本、史料,多次走訪侯方域及李香君的后裔,大量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寫作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桃花扇》劇本中共有十二出涉及到“扇”,分別見表1:
表1 《桃花扇》中的“扇”
續(xù)表:
劇本中雖然有多達十二出提到扇子,但在《試一出·先聲》和《加二十一出·孤吟》出現的“扇”并非具體的扇子,與本文要研究的桃花扇沒有直接關系,跳過不提。另外十出涉及的扇子也非同一把扇子,推敲故事情節(jié)和作者構思,共有四把或五把不同的扇子,分別是:
第一把,出現在《訪翠》一出,侯方域去暖翠樓盒子會,有“取扇墜拋上樓上介”,既有扇墜,自當有扇子,而且是侯方域隨身佩帶的一把扇子。
第二把,也出現在《訪翠》一出,香君從暖翠樓下來,“香草偏隨蝴蝶扇,美人又下鳳凰臺”,此時香君手持一把“蝴蝶扇”,若果如華夫先生所說折扇“因其扇面展開形似蝴蝶,故又別稱蝴蝶扇”[13],那么香君拿的就是折扇。
第三把,還是在《訪翠》一出中,李香君“身軀短小,膚理玉色?;劭⊥疝D,調笑無雙。人題之為‘香扇墜’”[14],這是侯方域第一次見李香君,作此詩是以眼見加之耳聞為依據,扇子是妓女常用的裝飾物,此時香君應該換下“蝴蝶扇”,改持團扇在手。此“團扇”與后來他們的定情扇根本不是同一把,蔣星煜等根據這首詩而認定桃花扇為團扇,欠妥。況且,侯方域在當時也算先進人士,若果真團扇即宮扇,他何不以宮扇言之?換個角度看,孔尚任既然在這里明言“團扇”,如果他們定情詩扇也是團扇的話,何以從頭至尾沒有一次用“團扇”言之,反而多用“宮扇”代之?或是為了區(qū)別于此處的“團扇”,暗示桃花扇為折扇。
第四把,即侯、李的定情詩扇,按照作者精心構思和巧意安排,這把扇子經歷了“素扇——詩扇——桃花扇”這一過程,這把扇子最早出現在《眠香》一出,本是侯方域的,所以可能是《訪翠》出中被取下扇墜的那把,因缺乏確鑿證據,也可能不是同一把,故說可能是四把或五把扇子。
第五把,出現在《選優(yōu)》出,即福王賞李香君的“桃花宮扇”,這也不是我們要研究的“桃花扇”,之所以賞“桃花宮扇”而不是別的扇子,是因為“桃花扇”曾是歌妓或妓女的專用扇,甚至成為歌妓或妓女的代稱[15],又因為是宮廷御用扇子,故稱“桃花宮扇”,賞“桃花宮扇”實與香君的身份相符。
侯李二人的定情扇貫串劇本始終,排除有爭議的第一把扇子和明顯不是“桃花扇”的第二把、第三把和第五把扇子,劇本中出現的其他扇子才是侯李的定情詩扇,即本文要討論的“桃花扇”。
史揮戈和吳騰凰在《秦淮名艷李香君》一書中提供了一條重要材料,即尚起興和尚驥合著的《商丘史話》中一段話:
1986年5月5日,《中國書畫報》發(fā)表了趙前《張伯駒目睹桃花扇》的報道。報道說:“明末‘桃花扇’,由錢壯悔后人收藏,民國初年曾攜北京。扇為折疊式,明末楊龍友就血跡點花數筆,成折枝桃花。清初名人在扇上題詠幾無余隙。扇盛于紫檀盒內,襯白綾,綾上邊有題識,當代收藏家張伯駒曾目睹之”。[16]
史揮戈、吳騰凰兩位便是根據這一材料,在《秦淮名艷李香君》一書中明言侯李二人定情扇是崇禎皇帝御賜給侯恂的折疊宮扇,并在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四章中兩次提到桃花扇被李香君送給侯方域原配夫人常氏的女兒,在女兒嫁給陳貞慧之子陳宗石時作為嫁妝傳到陳家。[17]
嚴中先生論文《〈桃花扇〉里的桃花扇》也提到:
另據近人張伯駒在《崔鶯鶯墓志銘與李香君桃花扇》一文中說:“……桃花扇則不在袁氏家,仍藏壯悔堂后人手,曾持至北京,故友陶伯銘見之。扇為折疊扇,依血痕點畫數筆。扇正背,清初人題詠無隙地,以紫檀為盒,內白綾裝裱,綾上題亦遍。伯銘極欲購藏,而索價五千,無以應,持去。再訪人已不在,扇迄今無消息,恐此二尤物,已均流入日本矣?!盵18]
如果桃花扇確實存在,那么,根據上面兩點,則可證桃花扇為折扇無疑。
然而,《桃花扇》一劇再怎么反應歷史,終究還是文學,不能成為歷史教科書,既然是文學,就離不開文學的法則,離不開藝術加工,即虛構??咨腥我辉購娬{《桃花扇》“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19],他從舅翁秦光儀處聽來的這些故事皆“證以諸家稗記,無弗同者,蓋實錄也”,“獨香姬面血濺扇,楊龍友以畫筆點之,此則龍友小史言于方訓公者”“不見諸別籍”[20],桃花扇于是成了謎,究竟這把扇子也“無假借”,還是“稍有點染”呢?畢竟在《桃花扇》劇本中很多重要情節(jié)與歷史相悖,例如《李姬傳》記載:“初皖人阮大鋮者,以阿附魏忠賢論城旦,屏居金陵,為清議所斥。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首其事,持之力。大鋮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游?!盵21]劇本則處理為阮大鋮通過楊龍友,為侯方域梳攏李香君準備妝奩以討好侯方域。這樣看來,孔尚任作此傳奇乃從分析歷史現象出發(fā),借助于藝術構思,對歷史的事實進行集中和提煉,點染和虛構了一些必要情節(jié),巧妙處理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矛盾,而桃花扇亦可能是作者為了需要而設置的道具,若果真如此,研究桃花扇究竟是折扇還是團扇,一切都必須以劇本為根據。
這把被委以重任,成為貫串全劇之“珠”的桃花扇,是孔尚任深思熟慮、精心設計的結晶,從扇子本身來說,筆者以為折扇會更得孔尚任青睞?,F代漢語詞典解釋折扇為“用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紙或絹而制成的可以折疊的扇子”,解釋團扇為“圓形的扇子,一般用竹子或獸骨做柄,竹篾或鐵絲做圈,蒙上絹、綾子或紙”,折扇與團扇最突出的區(qū)別之一就在于其有扇骨,劇本塑造的李香君俠骨錚錚,而桃花扇之扇骨恰恰可巧妙地成為描寫李香君抽象骨氣的具象符號,當代詩歌《桃花扇》[22]寫道:
水是沒有骨頭的,而你留下的影子
使水也有了骨頭
你的扇子是風的骨頭
你的影子是水的骨頭,至于你的名字
是那一段歷史的骨頭
作者洪燭在詩中也是把抽象的“骨氣”巧妙自然地與折扇的扇“骨”結合起來,扇骨就成了骨氣這一理念的象征物,全詩就從這個主體意象也即詩的“觸屏”上展開。這樣看來,桃花扇若為折扇則多了一層隱喻含義,會更得孔尚任青睞。
劇本中桃花扇乃“一柄白紗宮扇”,要解決桃花扇究竟是團扇還是折扇這一問題,必須弄清楚宮扇與團扇、折扇的關系。
團扇,始見于西漢,其形手柄居中,初若滿月,后有橢圓、葫蘆諸狀,有用素羅制成的稱“羅扇”,用絹制成的稱“絹扇”,漢成帝時女官班婕妤作《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23],故團扇又稱合歡扇,最初多在宮廷使用,又多被稱為“宮扇”。
折扇,又折疊扇、疊扇、聚頭扇、蝙蝠扇、撒扇?!罢凵瘸踔^之折疊扇。宋時來自朝鮮,其始不甚通用”[24],“《天祿識余》謂:折扇古名聚頭扇……元時高麗始以充貢,明永樂間稍效為之”[25],“又考明陳霆《雨山墨談》云:‘宋以前惟用團扇。……及朝鮮充貢,遍賜群臣,內府又仿其制,天下遂通用之?!盵26]可見,折扇在中國廣泛使用晚于團扇,在此之前沒有折扇,宮扇只有團扇。據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玩具·折扇》記載:“今聚骨扇,一名折疊扇,京師人謂之撒扇。聞自永樂間,外國入貢始有之……然宋人畫仕女止有團扇,而無折扇,團扇制極雅,宜閨閣用之。予少時見金陵曲中,諸妓每出,尚以二團扇,令侍兒擁于前,今不復有矣。宮中所用,又有以紙絹疊成折扇,張之如滿月,下有短柄,居扇之半,有機斂之,用牡筍管定之,闊僅寸許,長尺余,宮娃及內臣,以囊盛而佩之?!盵27]由此可知,從明代開始,折扇已經逐漸代替了團扇,使用更加廣泛,逞論在孔尚任生活的時期,彼時宮扇便不僅僅只團扇,還包括折扇。
研究桃花扇是折扇還是團扇,必須基于作品,找出第一手的證據,下面將就劇本中提到的有關“桃花扇”情節(jié)一一分析,以證桃花扇為折扇。
第一,《眠香》出:
(外)且不要忙,侯官人當今才子,梳攏了絕代佳人,合歡有酒,豈可定情無詩乎?
(凈)說的有理,待我磨墨拂箋,伺候揮毫。
(生)不消詩箋,小生帶有宮扇一柄,就題贈香君,永為訂盟之物罷。
(丑)妙,妙!我來捧硯。
(小旦)看你這嘴臉,只好脫靴罷了。
(老旦)這個硯兒,倒該借重香君。
(眾)是呀!(旦捧硯,生書扇介)
(眾念介)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御富平車。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
(眾)好詩,好詩!香君收了。(旦收扇袖中介)
侯方域即便能想到哪些人會來祝賀,卻無法預知會發(fā)生什么事,比如他被要求作詩定情,劇本完全沒提到他事先準備好一柄扇子送給香君定情,所有這些都要臨場發(fā)揮,侯方域才華橫溢,作一首詩難不倒他,可是沒時間找一把身外之扇,所以他贈給香君的扇子是他自己隨身帶的扇子。折扇歷來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睞,人們喜歡在折扇上面題詩作畫,或自用或贈人,余懷就曾以素扇題詩贈于名妓李大娘[28],折扇還能滿足文人雅士附庸風雅之興,《萬歷野獲編·玩具·四川貢扇》云:“聚骨扇,自吳制之外,惟川扇稱佳,其精雅則宜士人,其華燦則宜艷女”,可知當時折扇不僅在文人士子之中非常普及,也很得艷女歌妓的青睞,侯方域送香君一柄折扇倒顯得高雅時髦。這把本是侯方域使用的扇子,題上定情詩“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御富平車。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桃李花”暗合了香君的歌伎身份,扇子聯(lián)系了兩人,成為侯、李二人愛情的見證。
嚴中先生說“‘旦收扇袖中’,明顯的是折扇的造型”[29],鄙以為欠妥,折扇收入袖中自是非常方便,但是團扇也可以做到這一點,有《班婕妤詠扇》詩證:“團扇如明月,長安巧工制。深宮本無暑,懷袖重君意”[30],此外《板橋雜記·中卷·麗品》介紹沙才時云“留仙裙,石華廣袖,衣被燦然”[31],所謂石華廣袖即花色艷美的衣料制成的寬袖舞衣,《板橋雜記·上卷·雅游》又有“衫之短長,袖之大小,隨時變易,見者謂是時世妝也”[32],可見,當時女子服飾紛繁多樣,廣袖衣服很普遍,不論是折扇還是團扇“袖中藏”都不難做到。
第二,《卻奩》出:
(末)夜來定情,必有佳作。
(生)草草塞責,不敢請教。
(末)詩在那里?
(旦)詩在扇頭。(旦向袖中取出扇介)
(末接看介)是一柄白紗宮扇。(嗅介)香的有趣。(吟詩介)妙,妙!只有香君不愧此詩。(付旦介)還收好了。(旦收扇介)
楊龍友接扇看詩,見到的“是一柄白紗宮扇”,他贊的是扇上的題詩,對扇子本身未著過多筆墨,可見這與文人才子常用的題詩扇并無大異,都是折扇,此處無需特別說明。
第三,《守樓》出:
(小旦)事到今日,也顧不得他了。(叫介)楊老爺放下財禮,大家?guī)退犷^穿衣。
(小旦替梳頭,末替穿衣介)(旦持扇前后亂打介)
(末)好利害,一柄詩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劍。
(小旦)草草妝完,抱他下樓罷。(末抱介)
(旦哭介)奴家就死不下此樓。(倒地撞頭暈臥介)
(小旦驚介)呵呀!我兒蘇醒,竟把花容,碰了個稀爛。
(末指扇介)你看血噴滿地,連這詩扇都濺壞了。
桃花扇成了“防身的利劍”,比喻形象生動,也只折扇形似劍,團扇斷斷沒有這般效果與威力,再次說明桃花扇是一把折扇。
第四,《寄扇》出:
獨坐無聊,不免取出侯郎詩扇,展看一回。(取扇介)噯呀!都被血點兒污壞了,這怎么處。
一個“展”字,形象呈現了香君取出折扇,像看書一樣,緩緩打開折扇的畫面。如果是團扇,直接便可看,何需“展”?
(末指介)你看香君抑郁病損,困睡妝臺,且不必喚他。
(凈看介)這柄扇兒展在眼前,怎么有許多紅點兒?
(末)此乃侯兄定情之物,一向珍藏不肯示人,想因面血濺污,晾在此間。(抽扇看介)幾點血痕,紅艷非常,不免添些枝葉,替他點綴起來。(想介)沒有綠色怎好?
(凈)待我采摘盆草,抽取鮮汁,權當顏色罷。
(末)妙極!竟是幾筆折枝桃花。
(末大笑指介)真乃桃花扇也。
(旦驚醒見介)楊老爺、蘇師父都來了,奴家得罪。
(末)幾日不曾來看,額角傷痕漸已平復了。(笑介)下官有畫扇一柄,奉贈妝臺。(付旦扇介)
(旦接看介)這是奴的舊扇,血跡腌臜,看他怎的。(入袖介)
(凈)扇頭妙染,怎不賞鑒。
(旦)幾時畫的?
(末)得罪得罪!方才點壞了。
(旦看扇介)咳!桃花薄命,扇底飄零。多謝楊老爺替奴寫照了。
劇情發(fā)展到這里,侯李二人的定情詩扇才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桃花扇”。楊龍友畫完扇后放在妝臺上,香君“接看”后并不知此扇已經不再“血跡腌臜”,興致不高,“看他怎的”,為什么?因為這是一把折扇,楊龍友畫完后沒有展開,而是將扇子折起放在妝臺,所以香君沒能直接賞鑒到詩扇的新面目,依舊當成是“舊扇,血跡腌臜”,而準備收入袖中,也與前面“展看一回”相互呼應,再證桃花扇乃折扇。
(旦尋思介)罷罷!奴的千愁萬苦,俱在扇頭,就把這扇兒寄去罷。
(凈喜介)這封家書,倒也新樣。
(旦)待奴家封他起來。(封扇介)
【碧玉簫】揮灑銀毫,舊句他知道;點染紅么,新畫你收著。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
這里“封扇”:折疊、繞線、包布,這一系列動作只有對折扇才好做,若是團扇如何用頭繩兒繞?團扇面亦不小,手帕也未必包得住,又證桃花扇是折扇而非團扇。亦有劉葉秋注釋本《孔尚任詩和桃花扇》對“便面”注釋為:“古時遮面的扇狀物。出行不欲見人,用此障面,可以自便,故稱便面。后用為團扇、折扇的通稱?!蓖跫舅肌⑻K寰中、楊德平合注本《桃花扇》注釋云:“便面,即團扇,因便于遮面,所以叫做便面?!北忝婢褪菆F扇嗎?華夫論文《扇、便面、團扇、羽扇、宮扇及其他——兼以“桃花扇”之爭謹致蔣星煜、嚴中諸先生》中將便面作為扇子一個單獨的系統(tǒng)列出來,“一曰便面系統(tǒng),首見于先秦。形若直立之旗,一邊為手柄,一邊為扇面,呈長方形或半橢圓形,常做帝王之掌扇,而更多的是巧捷之生活用扇。初為竹制,后多以絹為扇面”,這樣來看,便面跟團扇是兩個系統(tǒng),不是等同的。又有“《天祿識余》謂:折扇古名聚頭扇,仆隸所執(zhí),取其便于袖藏,以避尊貴者之目?!盵33]從這個意義上,折扇也曾被用來遮面,亦可成為“便面”,總之,“便面”不能簡單解為團扇。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便面小”與“血心腸一萬條”不能獨立理解,王季思注本解釋為“這扇子雖小,卻寄托著萬種心情”,“便面”代指桃花扇,或者我們將“便”“面”兩字分開理解為即便扇子很小,卻寄托了千萬種情思,亦未嘗不可。
第五,《逢舟》出:
【奈子花】(凈取包介)這封書不是箋紋,折宮紗夾在斑筠。題詩定情,催妝分韻。
“折宮紗夾在斑竹”即指桃花扇,而且是一柄絹面折扇,折扇收起來的時候看起來就是一片竹篾一條絹,合理詮釋了“夾”字。
第六,《入道》出:
(外怒拍案介)唗!何物兒女,敢到此處調情。(忙下壇,向生、旦手中裂扇擲地介)我這邊清凈道場,那容得狡童游女,戲謔混雜。
【北尾聲】你看他兩分襟,不把臨去秋波掉。虧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條條,再不許癡蟲兒自吐柔絲縛萬遭。
折扇由一片片竹子做成,扇面粘在扇骨上,順著一片片竹子撕起來很容易,即使扇面沒撕成一條條,扇骨也會是一條條,自然便是“扯碎一條條”。團扇通常是由鐵圈或竹子圍成一個封閉的圓形,扇面固定在圈上,不僅撕裂很吃力,就是撕裂也未必就是一條條,再一次證明桃花扇為折扇。
如果桃花扇真實存在,從《商丘史話》、嚴中、史揮戈、吳騰凰等記載和搜集的資料來看,桃花扇即崇禎御賜侯恂的宮扇,其為折扇無疑。如果桃花扇只是孔尚任因劇本需要而巧意虛構出來的道具,那么,無論以折扇有“骨”的特性,還是基于劇本推敲有關桃花扇的一系列描述、暗示,桃花扇是折扇都更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2][3][4][5][6][19][20] 孔尚任.桃花扇[M].遲崇起,校.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2,7,1,1,1,1,1,1.
[7] 孔尚任.桃花扇[M]. 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合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52.
[8][9][10][30] 蔣星煜.桃花扇研究與欣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2,42,42,42.
[11][12][16][18] 史揮戈,吳騰凰.秦淮名艷李香君[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5:55,55,344-345,314.
[13] 華夫.扇、便面、團扇、羽扇、宮扇及其他——兼以“桃花扇”之爭謹致蔣星煜、嚴中諸先生[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5):81.
[14][28][31][32] 余懷.板橋雜記[M].李金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8,28,41-42,13.
[15] 黃強.桃花明艷映千秋——論《桃花扇》中的“桃花”系列詞語典故和場景的運用[J].戲曲研究,2001,(2):76.
[17][29] 嚴中.《桃花扇》里的桃花扇[J].紫金歲月,1998,(4):1,1.
[21] 王起.中國戲曲選(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024.
[22] 葉慶瑞.詩泊秦淮[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125.
[23] 曹道衡.兩漢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5:179.
[24][25][26][33] 張伯駒.春游社瑣談·素月樓聯(lián)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1,21,21,21.
[27]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