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義
(西南大學(xué) 漢語言文獻(xiàn)研究所,重慶 400715)
《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收錄有唐天授二年四月八日《大唐愿力寺故瞻法師影塔之銘》①一通,因照錄《寶山靈泉寺》②釋文,其釋文字詞誤釋及缺文甚多,多處語句根本無法讀通,不利于對(duì)該通石刻的有效利用。筆者反復(fù)核對(duì)拓片,精心校讀,補(bǔ)正了原釋文在字詞方面的一些失誤之處,并補(bǔ)出了多處缺文,現(xiàn)謹(jǐn)校補(bǔ)如下:
1.大唐□力寺故瞻法師影塔之銘并序
2.□歸先覺之境;高人建德,要開浚覺之門。
3.聽以攝倒海而就安波,湛圓空而收動(dòng)界,其有出生五滓,駕御二□□□□之□辰。
4.其先有周太保北燕伯邵公囗之后。上□□□□□代為冠族,厥宅不移
5.塔銘表列于墳□,譜□傳于家國。
6.父琰,唐任晉州神山縣尉,□調(diào)萬言,三□相承,聲馳宇內(nèi),惟文與武,并在一門。
7.□□□□□□□□靈賢族金精玉□,卓絕?!酢跽b五千言。
8.遍閱九經(jīng),□開三史,泛覽諸子,涉獵群書,陰陽圖□□□□□□術(shù)之說,莫不咸陳掌上,總納□中。以為并是糟粕之余詞,膻腥之陋業(yè)。
9.解纓絡(luò)于□中,解□□□□□□□意營道,回向□門,授毗曇□師智神寺莊作一邊依止。
10.于是聽中論,且學(xué)小乘,入理致,即鏡寫精微,演法相□□流名□□□□□□□元年,覃東山之□,爰□度門□史許乎思妙體一乘先而三論傾風(fēng)見悅,高預(yù)染衣。
11.于是更就□谷□禪師□摩□品。自此律行□嚴(yán),溫□轉(zhuǎn)富,講四分律并羯磨維摩、法華、金剛、般若勝而王般若、□國仁王般若及中論、毗曇。
12.法澤所加,枯燁者莫不□沾潤;心燈所耀,黑暗者咸志承光。廿年間為□法將紹隆饒益,胡可勝談。
13.又以說誦□□□□之□撰出相住持同畢一卷、浮圖澄法師塔銘文一首、□定琬寺主塔銘文一首,更有諸余雜文數(shù)首。
14.以大唐垂拱二年四□十二□端拱□生夏凡,烏呼哀哉!
15.雖靈心湛然,去留無在,而世間攀戀有慟,□□□□□□□十人等,□慕教□,以大周天授二年四月八□,于相州城西五十裏寶山別谷。
16.伊大人之□□兮,實(shí)在□□□□□□□之開心□□橫舟而俯度,架三界之天梁,杜生之險(xiǎn)路。作真諦之耿光兮,為法之弘□琪。
17.我族姓之尊者兮,□□□□□□□三有之危害兮,陋萬卷之浮言,超埃塵而□□兮,建義之高幡,宣法王之□教兮,洗□□之諠煩?!?/p>
18.被利益之云周兮,就□而長注,玄構(gòu)落而疇依兮,法□墜而安仰。疏抱□以□塔兮,□崇嚴(yán)而鏤像;留銘于山阿兮,流芳□之□□淇。
注釋:
①參見周紹良,趙超所著《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參見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hù)研究所所編著《寶山靈泉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上部分碑刻文字形體來源于國家社科基金項(xiàng)目“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異體字典及語料庫”(06BYY033)成果之一“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jǐn)?shù)據(jù)庫”,下同。
④參見張寧,傅洋等編著《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北京附遼寧卷第一冊(c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頁。
⑤參見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著《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十四冊(c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頁。
參考文獻(xiàn):
[1]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2] 羅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3] 竇懷永.唐代俗字避諱試論[J].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huì)科學(xué)版),2009(3):166.
[4]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第六冊(c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