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賢 田華張
[摘要] 目的 探討皮膚針叩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痙攣型腦性癱瘓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來我院就診的65 例小兒腦性癱瘓患兒,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33 例。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痙攣評分、關節(jié)活動度進行比較。 結果 觀察組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81%,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痙攣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痙攣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痙攣評分下降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關節(jié)活動度的總有效率為84.3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72%,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結論 對小兒痙攣型腦癱采用皮膚針叩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可明顯降低患兒肌張力,減輕痙攣程度,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皮膚針叩刺;康復訓練;小兒痙攣型腦性癱瘓
[中圖分類號] R246;R74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6-201-03
小兒腦癱,全稱小兒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臨床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部分患兒伴有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癲癇、行為障礙和視聽障礙等并發(fā)癥。其病因主要與胚胎早期階段的發(fā)育異常,早產、低出生體重、腦缺氧缺血、產傷、先天性腦發(fā)育異常、核黃疸和先天性感染等。一旦發(fā)現,必須及時診治,不然可能造成終身殘廢,患兒癡呆,早亡等,增加家庭和社會負擔[1]。痙攣型腦癱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占小兒腦癱總發(fā)病率的 60%左右。治療關鍵為擴大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肌張力[2]。本研究對32例小兒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采用皮膚針叩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 2013年2月來我院就診的65 例小兒腦性癱瘓患兒,參照2004年10月在昆明召開的全國小兒腦癱專題研討會修訂標準作為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并患者知情同意。男35例,女30例;年齡12~45個月,平均(31.27±9.68)個月。根據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33 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疾病程度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都采用運動康復訓練進行治療,其主要包括頭部訓練、手部運動訓練及站立和行走訓練三部分,分別對頭部,手部,及用站立架進行站立訓練訓練患兒的站立及行走。
觀察組在運動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皮膚針叩刺治療。按人體解剖學的肌肉分布與走形選取叩刺部位,對上肢痙攣患兒選取肱三頭肌治療,對下肢痙攣患兒叩刺取脛骨前肌、腓腸肌。基本操作方法:對針具進行高壓消毒,對叩刺部位行常規(guī)消毒后,針頭對準皮膚,運用施者的腕部彈力,待針尖叩刺患兒的皮膚后,立即彈起,反復進行叩擊,以局部皮膚紅潤為度。對每個部位每次 5min以上,1d進行一次,一周4~5次,3 個月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3]
患兒主要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主要活動的功能各項進展總分大于20分為有效;患兒主要癥狀有所改善,主要活動的功能各項進展總分大于10分為顯效;主要癥狀無改善或惡化,主要活動的功能各項進展總分小于5分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痙攣程度評價方法[4]
現在臨床上對小兒腦癱的痙攣程度主要采用改良 Ashworth 量表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說明痙攣程度越高。
1.5 關節(jié)活動度標準[5]
被動屈曲角度達正常范圍或增加 20°以上為顯效;被動屈曲角度增加10°~20°為有效;被動屈曲角度增加< 10°為無效。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軟件為SPSS18.0,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8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痙攣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前后痙攣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痙攣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前后痙攣評分下降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評定
觀察組關節(jié)活動度的總有效率為84.38%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72%,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小兒腦癱,全稱小稱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臨床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其在我國新生兒中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著家庭和個人,并給社會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4-5]?,F代研究認為,其病因復雜,目前公認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產前、分娩因素和新生兒期因素,早產與低出生體重、腦缺氧缺血、產傷、先天性腦發(fā)育異常、核黃疸和先天性感染等,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6-7]。
小兒腦癱與祖國醫(yī)學中“五軟” “五遲”“癡呆”“痿證”等范疇相關,其病因病機為肝腎不足,元氣不充,脈絡不暢,肢體不用,腦髓空虛。病位涉及腎、肝、睥、心。中醫(yī)治療本病以培補肝腎,健脾養(yǎng)心為基本原則。腦性癱瘓以肢體癱瘓,不自主異常動作,智力低下為主要表現,可伴有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抽搐等癥。本病證候繁雜,但辨證不外先天不足及后天失養(yǎng),臨證時應執(zhí)簡馭繁,抓住要點,先分病因,再辨虛實,隨證施治。
采用運動康復訓練進行治療,其主要包括頭部訓練、手部運動訓練及站立和行走訓練三部分,頭部訓練能夠促進患兒腦干的脊髓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使得局部循環(huán)正常;站立和行走訓練主要增加韌帶彈性,關節(jié)的攣縮、痙攣癥狀減輕[8-9]。
作為叢針淺刺法之一的皮膚針叩刺法,源于古代的“毛刺” “半刺”“揚刺”等刺法,其主要多支不銹鋼短針集成一束,來叩刺人體體表一定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中醫(y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十二皮部、十二經脈、體表和內臟具有密切聯系,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可調整十二經脈氣血運行,激發(fā)經氣,調整臟腑功能的紊亂,通利壅滯之氣血,使陰陽取得平衡,促進機體恢復正常。
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81%,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前后痙攣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痙攣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前后痙攣評分下降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P<0.05)。觀察組關節(jié)活動度的總有效率為84.3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72%,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說明皮膚針叩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痙攣型腦性癱瘓配合長期的反復訓練,可使得患兒的異常姿勢降低,感覺-運動系統(tǒng)模式激活,從而改善患兒的各項功能。
綜上所述,對小兒痙攣型腦癱采用皮膚針叩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可明顯降低患兒肌張力,減輕痙攣程度,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林慶.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62.
[2] 張健.小兒腦癱的中醫(yī)研究近況[J].醫(yī)學綜述,2010,16(7):1092-1095.
[3] 范文軍,王立鎖.推拿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的臨床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3,34(14):2743-2744.
[4] Rosenbaum P,Paneth N,Leviton A,et al.A 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J].Dev Med Child Neurol,2007,49(S2):8-14.
[5] 侯艷君.中藥藥浴為主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39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29):3576-3577.
[6] 周陶成,李飛,童光磊,等.針刺配合運動訓練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2,24 (3):216-218.
[7] 王育新,王志敏,沈德新,等.針刺聯合中藥藥浴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68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2,4(3):226-227.
[8] 唐義麗,馮自威,李淑君.中藥熏蒸配合功能訓練治療小兒痙攣型腦性癱瘓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9,18(8):870-871.
[9] 顧秀玲,嚴宏菲,魏航.水藥熱浴療法加按摩治療痙攣型腦癱258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 (13):89-90.
(收稿日期:201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