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淺議印象派繪畫風格的習作草圖之美
——以馬奈作品為例
楊葉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早期印象派繪畫把歐洲再現(xiàn)寫實繪畫推向頂峰,然而,印象派的繪畫作品審美卻有一種習作感草圖感,其形色考究似乎不如文藝復興之后,及其之前的古典主義、學院派繪畫那么精細完整。習作感與草圖感確實是印象派繪畫作品的主要特征,產(chǎn)生這種繪畫風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去作畫過程的時空因素等客觀條件印象外,更為重要的是,印象派畫家在繪畫研究上更為注重繪畫語言的表現(xiàn),科學與藝術(shù)結(jié)合,通過繪畫形式的變化來表達內(nèi)心的真實。習作與草圖、筆觸與色彩正是印象派畫家在藝術(shù)語言上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馬奈作為印象派前期代表人物,對印象派風格的形成有著較大影響。
印象派;習作;草圖;美感
19世界60年代,印象派作為西方繪畫史上的重要流派,以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登上了法國畫壇,波及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印象派畫家顛覆了傳統(tǒng)的繪畫觀念,與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決裂,舍棄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精心修飾的著色技巧,和塑造立體形象的技巧,用簡練概括的筆法,專注于外光寫生和瞬間第一印象的捕捉。馬奈作為印象派先驅(qū),他沒有參加過任何一次印象派的畫展,盡管如此他還是被后人認為是印象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馬奈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作細致的刻畫,展現(xiàn)出印象派繪畫“習作草圖”般單純的一面。
但也就是這樣的習作和草圖,讓人感到繪畫藝術(shù)給我們帶來的芬芳四溢,生動活潑,使繪畫變得更干凈,卸下所有嘩眾取寵的偽裝和手段,讓繪畫回歸寧靜。印象派畫家主張抓取事物的瞬間印象,把握第一感受,并快速的表現(xiàn)于畫布之上,用天真和真誠之眼來看待景物和繪畫。想想當今一些畫家,為參賽出名,窮盡所能的應(yīng)用各種技巧作畫,用不同的材料來制作肌理。畫家不是在畫畫,而是在賣弄某種技巧,而繪畫自身的意義和快樂消失殆盡。
習作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在此不作詳盡討論,創(chuàng)作是否就一定比習作有藝術(shù)審美價值,我不敢茍同。特別是寫生習作,畫面所保留的是自然原汁原味的清新,是畫家剎那的藝術(shù)靈感和沖動,這是長期圖片式的創(chuàng)作所不可比擬的。莫奈的老師布丹在教導學生時說“當場直接畫下來的任何東西往往是有一種你不能在畫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筆的生動性。一張畫不是它單獨的一部分而是他整個畫面感動人,要非常頑強地保留最初的印象,他是個好東西。”馬奈的畫面美在畫面整體的統(tǒng)一,美在其捕獲了自然靈動的剎那,讓自然的氣息凝固于畫中,保留了自然的第一印象,最美的印象,其畫以高度的概括和唯美的印象取勝,細節(jié)在其畫面中,只是整體的一部分,被畫面的整體內(nèi)化了。如對印象派有重要影響的巴比松畫派畫家杜比尼的作品就遭受過非議的點評,說是習作、草圖。其在沙龍展出的作品,被特奧菲爾.高蒂耶評道:“這個風景畫家具有這樣真實、這樣適當,這樣自然的感受而滿足于一種印象,忽略局部到這般程度,這太糟糕了。他的畫不過是粗糙的草圖,而且是很少發(fā)展過的草圖。……每個對象要用明顯的或者是真正的輪廓表示出來,但是杜比尼先生的風景畫僅僅提供一些并排的顏色點子而已。”
如邵大箴所言:“印象派”這個名稱,常常給人以錯覺,似乎這派畫家只憑印象作畫,他們的畫“輕浮、表面”盡是作者“片斷的感受”。而事實是繪畫作為視覺藝術(shù),“印象”作為視覺痕跡,必然是最為扣住人心的視覺感知才能給人留有印象,印象作為視覺捕獲的核心,不是浮光掠影,反而是最為真實的存在,其印象是建立在遵從光學理性與視覺心理感知基礎(chǔ)之上的印象,符合藝術(shù)的內(nèi)在規(guī)律。并不是印象派畫家不能畫很細膩寫實的東西,而是他們選擇了與傳統(tǒng)相悖的藝術(shù)之路,所以引來誤讀?!?866年印象派作品在紐約展出時,美國的一位評論家也指出過:印象派畫家們是抱著確定的意圖創(chuàng)作的,他們之所以輕視已經(jīng)形成的法則,這是因為他們超過了這些法則,他們之所以忽略細小的真實,這是因為更有力地突出主要的東西。他們的作品常常帶有習作的特點,追求在不完整的片斷印象中表達新鮮的生活感受。他們否認習作和創(chuàng)作有嚴格的界限,而認為習作是創(chuàng)作的一種,認為創(chuàng)作有習作的特點反而會使畫面生動活潑?!保ㄉ鄞篌鹩∠笈稍u價問題)
比如馬奈的代表作之一《庭院里的莫奈一家》,馬奈的這件作品描繪的是莫奈一家人在庭院里生活的場景,綠草,鮮花,樹木以及自由自在的家禽,描繪出一幅和諧恬靜的田園野趣。這幅作品馬奈也采用了印象派一貫寫生的觀點,抓取外光和第一感覺,不做細致的刻畫,對綠草,鮮花,樹木等寥寥幾筆帶過,而莫奈一家人物造型上取其動態(tài)的形似,不做細致的刻畫,畫面上似乎都是一些“零亂”的點、線、面的堆積,畫面追求大的色彩關(guān)系和形體的統(tǒng)一和諧,抓取瞬間的第一印象,用簡練概括的筆法來表現(xiàn)這栩栩如生的景象,正是這種“形散而神不散”的堆積正是體現(xiàn)了馬奈在視覺上觀察方面的才華。
我們可以從馬奈作品中的習作與草圖感中找到答案,這不關(guān)乎畫家的水平問題,也不關(guān)乎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問題,這只是一種藝術(shù)風格的選擇問題,印象派的繪畫風格本如此般。
[1][美]約翰·雷華德著.平野等譯.印象派繪畫史[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邵大箴.印象派的評價問題[J].美術(shù)研究,1979(4).
[3]楊賢藝.論印象派繪畫的藝術(shù)特色[J].學術(shù)論壇,2006(4).
[4]孫美蘭.藝術(shù)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J205
A
1005-5312(2014)17-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