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闡述
我把河南老家?guī)淼挠衩追N子,播種在北京我走到的各個地方,例如:學校、社區(qū)、街道、公交站、美術館、藝術區(qū)等等。然后定期養(yǎng)護和觀察并記錄它們的存活與生長情況,直到玉米成熟收獲。(文/司建偉)
作品理念
我們在歡呼經濟空前繁榮時,問題卻是環(huán)境惡化、資源浪費、空氣污染、土地流失、貧富分化嚴重等等?!稗r村土地流失問題”是我這次創(chuàng)作背后隱在的一個根基:“農田土地流失,迫于生計,它們不得不進城謀求出路。城市一方面需要它們,一方面卻又沒有提供它們生存的環(huán)境與條件,它們?yōu)榱嗽诔抢镌?,不得不在夾縫中生存?!?/p>
我作為一個從農村出來的新城里人,在身份上有著“一半城里人一半農村人”的身份尷尬。在這里“玉米”是我的化身,它體現著我當下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在城市里種玉米是以自我微觀的個體視角與行為,對現實社會提出的“邊緣性生存在公共空間的可能性”的一次實驗與思考。(文/司建偉)
此心安處是我鄉(xiāng)
如果說故鄉(xiāng)是指出生地或長期生活過的地方,那么對于長期在外省的青年來說,至少會有一個第二故鄉(xiāng)。當司建偉把從河南老家?guī)淼挠衩撞シN在他所待在的城市之一——北京,并定期養(yǎng)護和觀察生長狀況時,這里便多了一個他安放和牽掛的事由。
作為眾多的外省青年之一,司建偉也在為自己的身份尷尬:一方面是回不去的農村:記憶中美好,現實中為了發(fā)展經濟、自然環(huán)境被破壞而變得不堪的故鄉(xiāng),甚至連人們的觀念也變得越來越利益化,另一方面是還未真正融入的城市:一個生存空間擁擠、有著種種不便但又吸引青年們活躍其中的都市?!坝衩子媱潯奔词撬诒本┑囊粋€的由綠色到金色的狂想曲,他甚至計劃以故宮為軸心在周邊種植一圈玉米棒形狀的玉米帶。無論金色是否可以實現或實現多少,至少我們已經看到點點新綠。
有哲學家說過:詩人的天職是還鄉(xiāng)。可問題是,還到哪個鄉(xiāng)呢?藝術家面對的問題也類似?!坝衩子媱潯钡膶嵤峁┝艘环N關于返鄉(xiāng)的反向思考:無論城鄉(xiāng),有牽掛、可以安放內心、進行自己理想的地方,都不失為一種故鄉(xiāng)。(文/張宗希)
誰來照看這些玉米?
除去在城市里種植玉米,我們邀請司建偉把媒體也作為場地,于是出現了這些正在紙上空間生長的幼苗。問題在于,誰來照顧這些虛擬中的玉米,誰又來設想它未來的形態(tài)與收獲?
司建偉自己首先給出了一個可能:云土玉米天堂;同時我們也把這些玉米苗交給看到這個計劃的各位,來完成它的虛擬部分:關于它們未來可能成為的樣子,大家可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呈現形式,注明“玉米計劃”發(fā)送至master_art2013@163.com和sijianwei000@163.com,即有可能在以后的展覽和出版中出現。那時,我們都將是這片綠色的守望者,而不會去區(qū)分是本地還是異鄉(xiāng)人。(文/張宗希)
寫給云土玉米天堂:
藝術,有時只是表達了人的理想,它寄托了現實中我們得不到的東西,實現了心中那份永久的超級幻想。當地球表面不斷惡化,我需要給我的玉米尋找新的生存環(huán)境。純凈的天空,肥厚的云土,這是給它們生長開辟的理想天堂,這里沒有垃圾,沒有污染,更沒有高樓大廈密不透氣的鋼筋圍墻。祥和的世界,它們在這里會很幸福嗎?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外省逃離者"——我,也產生了嫉妒的向往。如果您也有同感,那么就請在乘飛機時對窗外多多張望,您的關注與體驗會使玉米得到更好的成長。(文/司建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