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吉孔武,孔 軍,方 赟,別 超
(1.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湖北武漢430070;2.現代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430070)
后視鏡是汽車上重要的主動安全部件,是駕駛員獲得良好間接視野最重要的保證之一,在進行后視鏡合理布置設計時必須考慮視野是否符合法規(guī)要求[1],是否能夠滿足使用要求。曲率半徑作為后視鏡的一個重要基本參數,直接關系到后視鏡的視野大小和影像質量。在國家標準GB15084-2006中,曲率半徑由曲率半徑測量儀測得[2],并規(guī)定了曲率半徑測量儀的結構、原理及測量方法,給出了從曲率半徑測量儀讀數到曲率半徑的換算表,但是在實際操作時過程繁瑣,耗時費力,且測量精度不高,因而也影響了曲率半徑測量儀的普及和使用。因此,迫切需求開發(fā)一種更為方便簡單的檢測系統(tǒng)。筆者針對后視鏡曲率半徑檢測的實際問題,設計了一種新型檢測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操作簡便、通用性強、檢驗時間短、精度高,大大提高了汽車后視鏡曲率半徑的檢測效率,對提高汽車的安全性和汽車產品質量都有重要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圖1為汽車后視鏡曲率半徑檢測系統(tǒng)組成圖,該系統(tǒng)由用戶界面、控制模塊、數據采集模塊,以及存儲輸出模塊構成。用戶界面運用軟件LabVIEW編程生成,控制模塊包括運動控制卡和伺服電機,數據采集模塊包括激光傳感器,儲存輸出模塊包括工控機和打印機。
圖1 汽車后視鏡曲率半徑檢測系統(tǒng)組成圖
后視鏡先被固定在三軸坐標X-Y平臺上,為了滿足不同型號規(guī)格后視鏡的定位要求,采用在后視鏡固定板上打孔,螺釘鎖緊的辦法固定后視鏡。激光傳感器固定在三維坐標平臺Z軸導軌上,距離后視鏡的高度在測量范圍內。運動控制卡從工控機接收控制命令,產生脈沖和方向信號,控制伺服電機的轉向和轉速,X、Y、Z三軸導軌都由伺服電機驅動,帶動激光傳感器按照預先設定的軌跡移動,進而傳感器采集后視鏡表面的數據點。工控機為一臺工作站,用于提供圖形化用戶界面,完成對系統(tǒng)軟硬件的配置和設置,同時,傳感器的運動狀態(tài)以及檢測到的數據點會基于軟件LabVIEW在工控機顯示界面上顯示,系統(tǒng)測試結果可以存儲并由打印機打印輸出。
檢測系統(tǒng)的運動控制模塊硬件組成框圖如圖2所示。
圖2 運動控制模塊硬件組成框圖
2.1.1 運動控制卡
運動控制卡負責系統(tǒng)的實時控制,只需要從工控機接收控制命令[3],調用運動函數控制多軸伺服電機的轉速和轉向,該系統(tǒng)的控制對象為三軸交流伺服電機,主要功能是使執(zhí)行元件激光傳感器連續(xù)、準確地運動到指定位置。
深圳某公司DMC運動控制卡兼容PCIV2.3標準的32Bit PCI標準半長卡規(guī)范。其可提供四軸的脈沖和方向控制信號,同時提供多種運動控制功能,如伺服驅動器信號、編碼器信號、機械位置控制信號、手輪脈沖信號接口,以及同時起停信號和通用輸入輸出信號的控制功能。該型號的卡提供多種版本Windows下的驅動程序以及在VB、VC和LabVIEW等多種環(huán)境下開發(fā)所需的函數庫。
2.1.2 伺服電機
由于伺服電機在諸多性能方面都優(yōu)于步進電機,且伺服驅動裝置是機電系統(tǒng)的核心。在檢測過程中,能否較好地實現三軸的運動,直接關系到傳感器的采集效率和質量。
3個伺服電機通過聯軸器實現與滾珠絲杠直聯,滾珠絲杠通過軸承與工作臺前后支撐座裝配固定。各種型號電機的規(guī)格項內均有額定轉矩、最大轉矩及電機慣量等參數,各參數與負載轉矩及負載慣量間要有相關聯系存在,選用電機的輸出轉矩應符合負載機構的運動條件要求,如加速度的快慢、機構的質量、機構的運動方式(水平、垂直、旋轉)等;運動條件與電機輸出功率無直接關系,但是一般電機輸出功率越高,相對輸出轉矩也會越高。因此,慣量越大,需要的加速及減速轉矩越大,加速及減速時間越短,需要的電機輸出轉矩越大[4]。
綜合考慮,在該系統(tǒng)中,采用3個高精度的日本某公司MINAS系列的三相異步伺服電機MHMD以及適配驅動器MBDHT2510E作為傳動部分的驅動裝置。伺服電機的控制精度由電機軸后端的旋轉編碼器保證。MHMD伺服電機帶有17位編碼器,驅動器每接收217=131 072個脈沖電機轉一圈,即其脈沖當量為 360°/131 072=9.89 s,控制精度非常高[5]。此外電機規(guī)格為高慣量、小容量,交流電壓為200 V、額定輸出功率為400W,額定轉速為3 000 r/min,額定轉矩為1.3 N·m,具有快速、智能、輕便等優(yōu)點。
2.2.1 激光傳感器
傳感器是整個檢測系統(tǒng)的關鍵部件和首要環(huán)節(jié)。傳感器質量的好壞,會影響到測量的精度,一般需要通過若干個主要性能參數來表示。各種傳感器的變換原理、結構、使用目的、環(huán)境條件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對它們的主要性能要求是一致的。根據實際測量的要求,在保證其主要性能指標滿足的情況下,適當放低對次要性能指標的要求,以獲得較高的性能價格比[6]。由于后視鏡表面光潔度高,不允許在被測表面留下劃痕,因此接觸式測量方法不適合,故采用非接觸式測量方法,選用的傳感器來自上海某公司的LOD2系列激光傳感器(透明玻璃表面檢測),其優(yōu)點是能實現無接觸遠距離測量,速度快,精度高,測試效果圖如圖3所示,測量范圍為65~105 mm,測量精度達到10 μm,線性度為 ±0.1%F.S(F.S=40 mm)。通信協議為RS422,通信串口選串口0,波特率為9 600 b/s,8個數據位,無校驗位。
圖3 激光傳感器測試效果圖
激光傳感器采用的是脈沖激光測距,即用激光脈沖器向目標發(fā)射一列很窄的光脈沖,光斑大小為0.75×1.25 mm,光到達目標表面后,反射到接收器上,通過測量光脈沖從發(fā)射到返回接收器的時間,可計算傳感器與目標之間的距離d[7]。
2.2.2 RS422/232 接口轉換器
因為激光傳感器的輸出接口為RS422,而大多數的工控機默認只帶有RS232接口,要使傳感器與計算機相連接,必須使用一個RS422/232接口轉換器,才能將RS232串行口發(fā)送的TXD和接收的RXD信號轉換成四線平衡全雙工的RS422信號。
軟件開發(fā)和程序設計是檢測系統(tǒng)重要的工作。根據檢測系統(tǒng)的設計需求,系統(tǒng)上位機的應用程序應實現以下功能:
(1)數據采集功能,即能與下位機建立通信,能將激光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傳送給上位機的應用程序以及位置信號;
(2)命令發(fā)送功能,能將命令傳給下位機,即運動控制卡,采用RS232通信協議;
(3)實時數據曲線繪制功能,即能將采集的數據以點或曲線在上位機上顯示出來;
(4)參數設置功能,即能在顯示界面上進行參數設置;
(5)數據保存功能,即能將實驗數據存儲下來,以便日后分析調用;
(6)狀態(tài)顯示功能,即能顯示當前工作是否正常,并能在不正常時報警[8]。
工控機應用程序是數據實時采集系統(tǒng)的中心,可采用LabVIEW編程。它是一個高效的編譯型圖形化編程語言,其特點如下:
(1)能完成對固體表面距離的測量;
(2)主界面與多重窗口結合,可完成對數據連續(xù)的采集、存儲、系統(tǒng)的參數設置、數據點的波形顯示、被測參數的輸出等綜合功能;
(3)可以充分利用LabVIEW平臺和Windows視窗所提供的良好操作環(huán)境,集曲線、圖形、數據于一體,準確描述過程參數的變化[9]。
通過LabVIEW編輯界面程序,調用控制卡中的運動函數庫,動態(tài)改變脈沖頻率,控制電機的轉向和轉速,來控制伺服電機,使激光傳感器按照預定的軌跡運動。運動參數設定包括軸號、起始速度、運行速度、加減速時間和運動距離等;運動控制程序包括運行、變速、變位和停止等;控制效果顯示包括位置和速度等[10]??刂圃囼炁_激光傳感器單軸運動參數設置界面如圖4所示。從圖4中可以看出,運行速度為1 000 mm/s時,加減速時間僅為0.5 s,效率非常高。
圖4 參數設置界面圖
運動控制操作主要是通過界面參數的輸入,控制卡發(fā)出的脈沖與方向信號來驅動伺服電機。調用DMC運動卡函數庫中的運動函數,改變脈沖頻率,控制伺服電機的轉速與轉向,使運動軸按指定的方向和轉速運動,實現移動部件準確運動[11]。
軟件設計遵循了軟件工程的設計原則,按各任務模塊進行設計,整個軟件總體流程如圖5所示。硬件連接成功上電后,傳感器進入等待命令測量狀態(tài),首先讀取并設置各項參數,如傳感器地址、序列號等,這些也是依據通信協議通過發(fā)送不同指令來完成。各項參數初始化完畢,即可發(fā)送測量指令,可單次發(fā)送,也可設置時間間隔進行連續(xù)發(fā)送測量,接著傳感器返回數據,如果正確返回數據,即為所測距離值,如果不能返回數據,則重新發(fā)送測量指令,直到成功返回。對于同一位置,設置時間間隔為0.1 s,進行連續(xù)多次測量,記錄數據并存儲。
圖5 軟件總體流程圖
該系統(tǒng)的機械結構設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信號響應迅速,軟件控制系統(tǒng)執(zhí)行效率高,完全能夠達到項目設計的預期要求。因此該系統(tǒng)對縮短后視鏡設計開發(fā)周期、提高車身總布置設計工作效率及降低開發(fā)成本具有一定的意義。
[1]趙云,唐如亞,陳華杰.后視鏡布置與視野安全性分析[J].機電技術,2012(1):93-96.
[2]GB15084-2006,機動車輛后視鏡的性能和安裝要求[S].
[3]姜榮.一種基于運動控制卡的伺服電機控制系統(tǒng)[J].機電產品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2006,19(3):113 -116.
[4]顏嘉男.伺服電機應用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72-173.
[5]劉西明.數控系統(tǒng)伺服電機控制[J].工業(yè)技術,2010(3):147-151.
[6]高安邦.機電一體化系統(tǒng)設計禁忌[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87-109.
[7]謝兆里,李磊民.一種高精度多傳感器融合測距系統(tǒng)[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27(4):90 -91.
[8]張佳,竇麗華,白永強.伺服電機測試實驗平臺設計與實現[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6):69-70.
[9]夏益民,王廣君.基于USB總線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tǒng)[J].國外電子元器件,2003(10):23-26.
[10]周志明.基于運動控制卡的步進電機控制系統(tǒng)[J].煤礦機械,2004(3):97-101.
[11]陳濤,李連波.基于運動控制卡的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J].工業(yè)控制計算機,2011(11):49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