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智
《革命后記》的常識性問題
李有智
一個作家在寫作時偶爾用錯詞語,寫錯句子,甚或出現(xiàn)常識性錯誤,這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雖然嚴格地說來是不應該的。魯迅《不通二種》一文里早就說過,“……做中國文其實是很不容易‘通’的,高手如太史公司馬遷,倘將他的文章推敲起來,無論從文字,文法,修辭的任何一種立場去看,都可以發(fā)見‘不通’的處所”①??墒?,如果一部作品從開始到結束,幾乎每個段落都存在問題,這便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現(xiàn)象了,而韓少功的長篇散文《革命后記》(載《鐘山》2014年第2期),正是這樣一個紕繆百出的文本。
以下從知識錯誤和文理不通兩個方面,嘗試作些分析。
這方面除了明顯的、確切無疑的常識性錯誤,更多表現(xiàn)在對一些術語、概念的理解方面缺乏基本的界定,尤在涉及觀念的使用及發(fā)揮上,多為臆見。
例一:一堂課開始了。幾位身份不明的人闖進教室,與老師先是口舌相爭,繼而動手動腳,鬧得現(xiàn)場一片混亂,直至校內(nèi)其他職員趕來恢復秩序。有意思的是,接下來,當老師要求學生們動筆記錄剛才一幕,提供一份目擊證詞,結果卻五花八門。誰說了什么,誰做了什么,是誰先罵人,是誰先動手,是誰站在這個位置,是誰捶了桌子或扔了課本……大家對每一細節(jié)都說法有異,難有統(tǒng)一的記憶。
老師微笑了:同學們,知道嗎?這就是歷史。
原來,這不過是歷史老師精心設計的第一課,也是后來廣為傳說的經(jīng)典案例。老師的大意是這樣:如果一件事發(fā)生后不過幾分鐘,一群目擊者的記憶也歧義叢生,那么我們?nèi)绾闻袛嗄囊环N記錄更接近真實?如果現(xiàn)場記憶一開始都難免誤差,那么所謂歷史,由一些非目擊者們書寫于現(xiàn)場的數(shù)百公里乃至數(shù)千公里之外,書寫于現(xiàn)場的數(shù)十年乃至數(shù)百年之后,就那樣可靠?由非在場者們一再引用、轉述、推論、發(fā)揮的大部頭,經(jīng)過復制和再復制,加工和再加工,轉換和再轉換,就不會是一堆以訛傳訛的流言蜚語?
這也是我的困難。(第6頁)
這位歷史老師對歷史的認識是相當庸俗、外行的,按照這種關于歷史書寫的邏輯,《史記》是不“可靠”的,因為司馬遷即使寫漢代歷史時,未必能夠事事“在場”;《資治通鑒》也是不“可靠”的,因為司馬光是“書寫于現(xiàn)場的數(shù)十年乃至數(shù)百年之后”;當代的諸多歷史著作,更是不“可靠”的,因為都是“一再引用、轉述、推論、發(fā)揮的”。
羅素在論述歷史寫作時說過,歷史學家開始撰述之前,主要面對的是材料,也即文獻史料,“他應該對材料了如指掌”,“打算寫歷史巨著的人,也不應該指望親自去作艱苦的準備工作”,需要的是分工和依賴他人成果,羅素舉例說,考古學家寫不成卷帙浩繁的歷史著作,是因沒有時間和精力;吉本得益于法國基督教會的歷史學家提累蒙特,否則,他不可能在一生中完成自己的作品②。
要求歷史書寫具有“現(xiàn)場”特點,等于取消了書寫本身。
事實上,上引所謂“歷史老師”的“經(jīng)典案例”,根本上是不存在的,是子虛烏有的,是作者把一則心理學實驗改頭換面,變成了一個自稱“廣為傳說”的歷史教學案例。這則實驗出自于1984年出版的《心理世界窺探》一書,其中有一節(jié)名為“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的槍聲——注意”,第一、二段即寫道:
“在一次國際心理學會議正在舉行的時候,突然從外面沖進一個村夫,后面追著一個黑人,手中揮舞著手槍。兩人在會場中追逐著,突然‘呯’地一聲槍響,兩人又一起沖出門去。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前后不過二十秒鐘。
“在與會者的驚慌情緒尚未平息的時候,會議主席卻笑嘻嘻地請所有與會者寫下他們目擊的經(jīng)過。原來這是一位心理學教授請求做的關于‘注意’的實驗。結果,在上交的四十篇報告中,沒有一個人的記載是完全正確的。其中只有一篇錯誤少于20%,有十四篇的錯誤在20-40%之間,十二篇的錯誤在40-50%之間,十三篇的錯誤在50%以上。而且許多報告的細節(jié)是臆想出來的。雖然每個人都注意到兩人之中有一人是黑人,然而四十人中只有四人的報告說黑人是光頭,符合事實。其余有的說他戴了一頂便帽,有些甚至替他戴上了高帽子。關于他的衣服,雖然大多數(shù)都說他穿一件短衣,但有人說這件短衣是咖啡色的,有說是紅色的,還有人說是有條紋的。而事實上,他穿的是一條白褲,一件黑短衫,系一條大而紅的領帶。”③
一個在全文中起主腦作用并頗能體現(xiàn)作者歷史觀的“經(jīng)典案例”,其藍本竟然是一則心理學實驗,而全文注釋多達209個,唯獨這一“廣為傳說”的案例卻不注出處。
例二:問題是,這些人的“文革”印象錯在哪里?憑什么我就認為自己的“文革”記憶比他們的更可靠?憑什么我能相信自己的記憶不是另一種瞎子摸象,在這里的饒舌不是以白詆青、以宮笑角,五十步看百步?(第7頁)
“五十步看百步”應為“以五十步笑百步”,語出《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這個句子已經(jīng)是一個成語,其中笑為譏笑、嘲笑之意,楊伯峻先生譯為“恥笑”④,更為準確、傳神。把“笑”改為中性意義的“看”字,肯定是錯誤的,而且與前面同屬并列結構中的“詆”、“笑”,沒有關系了。
例三:還有很多問題,雖未被時間取消,……因“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適語),……(第7頁)
謝泳在2003年就曾撰文考證,胡適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胡適《實驗主義》中有一段話:“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這個實在里面含有無數(shù)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她涂抹起來,裝扮起來。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里,由我們雕成什么像。”謝泳說,胡適的原話是講哲學的,與歷史沒有關系,可好多人一寫文章就說胡適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五十年代批判運動中,人們也不敢、不愿弄清真實情況,至于這句話是如何流傳開來的,他認為“可能與另一位著名哲學家當時的一篇文章有關”。雖然謝泳沒有說出這個哲學家的名字,但他標出文章名《哲學史與政治——論胡適哲學史工作和他底反動的政治路線底聯(lián)系》,則知為馮友蘭所寫,馮文中有幾句話:“實用主義者的胡適,本來認為歷史是可以隨便擺弄的。歷史像個‘千依百順的女孩子’,是可以隨便裝扮涂抹的?!笨梢?,“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由這句話變化來的,與胡適無關⑤。
例四:“文革”中受沖擊最大的,分別是知識分子、舊時的地主和資本家、官員(所謂“走資派”)、中途翻船的造反派(如五·一六分子)……其成分五花八門,麻將桌上的十三不搭。他們的悲情并不一樣,……他們的故事通常能廣獲外人同情,一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喪子之痛最初無人不憐,催動了大家的淚水。……
祥林嫂的啟示在于:如果拿不出一種說服力強和需求面廣的共識性批判,一味訴苦就只是對自己苦難的辜負。(第13-14頁)
“文革”受害者與祥林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間無絲毫可比性??墒牵髡邚娦袑蓚€概念并置起來,并作了看似巧妙的邏輯推演:喪子的祥林嫂最初“無人不憐”,“文革”受害者也是“廣獲外人同情”;祥林嫂經(jīng)常嘮叨阿毛被狼吃了,訴說她“悲慘的故事”,結果只會讓人厭惡,那么,“文革”受害者一味訴說苦難,結果就是“強加于人”,就是“滿足于悲情的自產(chǎn)自銷,成為另一個祥林嫂”,惹人討厭。結論為,在沒有找到所謂“共識性批判”之前,受害者免開尊口。
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基本的文學常識,沒有人會把她的痛苦來比附或直接等同于“文革”中受害者的痛苦。而作者生硬地運用這一常識,其目的似在于弱化“文革”災難,淡化受害者的苦難,除此而外,別無他解。
例五:在農(nóng)村時,我發(fā)現(xiàn)農(nóng)民的言語多來自戲文和說書,……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場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革命似乎根在戲臺與書場,透出了三千年來民間藝人嘴里的大蔥味或紅薯味。(第20頁)
大蔥雖然在中國栽培的歷史很悠久,但肯定也沒有三千年,除非韓少功在《詩經(jīng)》里考證出了大蔥,不然不可能在三千年前的先祖嘴里聞到大蔥味。至于中國人嘴里有紅薯味的歷史,就更短了。紅薯,據(jù)記載,明萬歷二十一年五月,福建商人陳振龍在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購得薯藤數(shù)尺回國,并得其種植法,“依法載植,滋息蕃衍,其傳遂廣”⑥。明萬歷二十一年即公元1594年,紅薯始傳入中國(當然這不是唯一傳入途徑),迄今只有400多年?!叭陙怼泵耖g藝人嘴里的紅薯味,這時間是如何推算出來的?
例六:……比如摩萊里(Morelly)在《自然法典》一書里對中國式“強大政府”的心馳神往,對公有制、科舉取士、宗教哲學化的欣羨不已。法國(1791)、德國(1800)、英國(1847)取法中國模式,面向全民開科取士,以取代賜官制和貴族世襲傳統(tǒng),就發(fā)生在那一段“中國月亮最圓”的思想氛圍中。(第21頁)
據(jù)一本研究科舉的著作《中國科舉文化》,英、法、德等國僅僅借鑒了科舉制的合理內(nèi)核,即“考試的平等競爭精神”,以英國為例,“英國借鑒科舉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吸取了科舉制的合理內(nèi)核,即考試的平等競爭原則和擇優(yōu)錄用方法,而舍棄了科舉考試空疏無用的古代經(jīng)典內(nèi)容,因而后來被其他歐美國家和日本等國所仿效”⑦。
“借鑒”一種精神,與“取法中國模式”,其間差別,不可以道里計。
例七:……“百代都行秦政治”,這是毛澤東的讀史體會。(第22頁)
“百代都行秦政治”應為“百代都行秦政法”,是毛澤東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中的一句,陳晉在其新著《毛澤東文藝生涯》下卷中有專門分析,“這首詩之所以寫給郭沫若,是因為郭老在研究思想史的時候,多有揚儒抑法的傾向”,即否定秦始皇,稱贊孔子,毛澤東則恰相反,“他推崇秦始皇的一個原因,詩里也說得明顯:‘百代都行秦政法’。所謂‘秦政法’,是指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廢除了‘封建制’(帝王將爵位和土地賜給諸侯,在封定的區(qū)域內(nèi)建立世襲的邦國),改成‘郡縣制’,郡縣長官由中央王朝任命,并隨時可以罷免,從而穩(wěn)固了中央集權,也就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政治體制的一個基本格局”⑧。
“秦政治”與“秦政法”,一字之差,意思迥異。
例八:……經(jīng)歷一百多年的南北朝、一百多年的五代十國、二十多年的民初軍閥混戰(zhàn)等數(shù)次國家大分裂,……(第22頁)
南北朝時間為公元420-589年,一百多年,沒錯;五代十國則是907-960年,幸虧只有60年,要再多加40年,老百姓還得繼續(xù)遭殃呢。
例九:孟子強調(diào)“舍生取義”“為仁不富”,也有頂天立地的人格造型。(第24頁)
“為仁不富”并不是孟子的原話,而是陽虎的話,嚴格地說,孟子只是引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回答滕文公問如何治理國家時,說了一段話:“民事不可緩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民于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雹?/p>
例十:“圣徒”一詞在這里也許不大合適,因為圣徒習慣于“自我立法”(康德語),明心見性,替天行道,無須參與什么競爭,更不會在意他人的臉色。中國人所熟悉的彭湃大概就是這樣。(第28頁)
彭湃是不是一個這樣的“圣徒”,這且不說。而關于圣徒特性的五個描述,沒有一條與圣徒有關。先看“自我立法”,這是康德的一個哲學術語,張汝倫對此有明晰的概括:“康德道德哲學的基本法則是:只有一個絕對命令,這就是,只照你能意愿它成為普遍律令的那個準則去行動??档乱蟀衙總€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當做普遍立法的意志。人由道德律所統(tǒng)率,但這道德律不是上帝或別的什么外在的東西頒布的,而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制定的。自己遵守自己制定的準則,這就是自律。道德絕對命令不是來自上帝,而是來自我們的內(nèi)心,來自我們的理性?!雹夂蜕系鄱紱]有關系,與圣徒能有什么關系?
再看明心見性。這是一個佛教術語,賴永?!吨袊鹦哉摗分袑iT有一節(jié)論述,“所謂明心,亦即明了一切諸法,皆從心生”,“而所謂見性,亦即發(fā)現(xiàn)自性本具佛性,自性本來是佛”,蕓蕓眾生都具“作佛之心”,但因執(zhí)著于外界,才有生死輪回之苦?。由此可見,佛教追求超越世俗,發(fā)明佛心以最終成佛,因而它是不講“圣徒”的,只有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才講。那么,屬佛教術語的明心見性,與圣徒又有什么關系?
再看替天行道。按薩孟武的研究,這原本是一個政治學意義上的觀念,即體天之德、為人民所歡迎,可視之為受命于天;而梁山泊的好漢們雖將“替天行道”當作自己的口號,干的卻是殺人放火的勾當,與天道相背馳?。一個理想的天道觀念,卻成了強盜的旗號,既為強盜的旗號,和圣徒是沒有半點關系的。
還有“無須參與什么競爭,更不會在意他人的臉色”,則更是不著邊際。
將自我立法、明心見性、替天行道等當成圣徒的行為特征,這是《革命后記》中最離譜的一個錯誤。
例十一:更為慘烈的是發(fā)生在歐洲、阿拉伯地區(qū)、非洲等地的宗教迫害,連知名人物伽利略、布魯諾、圣女貞德等都未能幸免于難。在黑壓壓的教民那里,肉體欲望的關閉,反而憋出了精神的狂亂;個人記憶中的清苦與虔誠,反而構成了一份危險的心理執(zhí)照,提供了給暴力包裝、漂白、去罪化的自我說服……(第40頁)
讓“知名人物”伽利略、布魯諾和圣女貞德未能幸免于難的“宗教迫害”,根源竟然在于教民們“關閉”肉體欲望而導致的精神狂亂,以及由“清苦與虔誠”構成的兇險心理,簡直就等于說,是“黑壓壓的教民”成了兇手,這種因果關系的建立實在太過隨意了。布魯諾、圣女貞德均受火刑而死,“未能幸免于難”,此為歷史事實;可是,伽利略于1642年1月9日“安然地離開了人世”?,怎么能說他也是“未能幸免于難”呢?
例十二:身為“打倒孔家店”的激進一員,毛澤東卻諳熟古籍,勤翻卷帙,與中國古代思想遺產(chǎn)明斷暗續(xù)……(第54頁)
“孔家店”、“打孔家店”等,是有著特殊意義的術語,流行于五四時期;“打孔家店”最早由胡適提出,在《〈吳虞文錄〉序》一文末尾,胡適說他要向中國的少年人介紹“‘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吳又陵先生”?。錢玄同撰文表示不同意見,認為吳虞算不得英雄,至多是“孔家店里的老伙計”,真正稱得上英雄、“配作打手”的,乃“陳獨秀、易白沙、胡適、吳敬恒、魯迅、周作人諸公之流是也”?。錢玄同排列出的“打孔家店”英雄榜上,是沒有毛澤東的。
胡適提出“打孔家店”的1921年,毛澤東人在長沙,忙于文化書社事務等。陳晉《毛澤東文藝生涯》上卷里說,五四時期的毛“還沒有進入文化界的中心位置”?。這也充分表明了,毛并不是“打孔家店”中的“激進一員”;晚年出于政治目的激烈地批孔,這和作為歷史意義的“打孔家店”,已毫無關系了。
1.文理不通
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不講邏輯,其次罔顧語序,還有句子結構錯位、主從不分等,從而導致意義混亂或自相矛盾。以下舉例分析。
例一:此時的中國,在國際外交中空前孤立,……如果此時的毛澤東心頭浮現(xiàn)出紅軍的身影,浮現(xiàn)天際的滾滾烽煙,浮現(xiàn)出千軍萬馬橫掃南北的如臂使指,大概不是讓人特別難以理解。(第22頁)
“國際外交”是很不通的說法,莫非還有“國內(nèi)外交”不成?“空前”也用得莫名其妙。所謂“空前”就是前所未有。這說的是1966年的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只有16年歷史,16年來在國際社會的處境一直差不多。要說與蘇聯(lián)的關系,十年前就出了問題;要說與蘇聯(lián)徹底鬧崩,也要到1969年。所以,說196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外交中空前孤立”,實在不知所云?!扒к娙f馬橫掃南北的如臂使指”也是一句不通的話?!叭绫凼怪浮币馑际窍袷直圻\用手指一樣,比喻指揮、指使很如意。韓少功把“千軍萬馬橫掃南北”作為“如臂使指”的定語,說明他并不真懂這個成語。
例二:……毛澤東……一心轟油門,截彎道,過載超車,盡早把美英列強甩到后面去,一吐民族圖強的心中惡氣。(第30頁)
毛“轟油門,截彎道,過載超車”的情景,比較好理解;“惡氣”由美英列強所造成,把列強們甩到后面,算出了口惡氣,也不難懂。但是,“民族圖強”為爭氣,是正氣,把這個詞語作了“心中惡氣”的定語,吐的什么氣呢?
例三:事實上,正如一些人注意到的,相對于不少同事,毛澤東學習經(jīng)濟沒少下功夫,曾密集求教于有關專家,對蘇俄教訓殫精竭慮,在大江南北的視察日夜兼程。(第30頁)
“密集”有兩個意思,一是稠密,二是數(shù)量很多地聚集在一起。此處意思大概指毛頻繁向人求教,可用了“密集”一詞,顯得好像有很多毛澤東集合起來向專家求教;“殫精竭慮”又作“殫思極慮”,意為竭盡心力思考、謀劃,他國的教訓可以吸取,免得犯錯誤、跌跟頭,然而思考、謀劃別國的教訓,則聞所未聞;“視察”為上級到下級那里檢查工作,“日夜兼程”指以加倍的速度拼命趕路,到達某一目的地,能說毛澤東以加倍速度趕到某地視察嗎?
例四:當?shù)赖屡c政治合成一把尺子,政治高調(diào)便成了道德強勢,道德上進便成了政治爭風。這相當于道德作廢,勢必造成毫無底線的謊言決堤泛濫。(第31頁)
既然道德與政治已經(jīng)合成一把尺子了,可這把合成的尺子又“相當于道德作廢”,等于說不存在道德了;道德不存在了,合成物中的另一成分政治不也作廢了嗎?
例五:……一大堆權力社會所產(chǎn)生的巨大政治泡沫,一種信息扭曲機制由層層謊言織就和滾結,最終把他(指毛澤東)架起來,投入了要命的1960年。(第31頁)
是“巨大政治泡沫”和“一種信息扭曲機制”,把一個好像清白無辜、置身事外的人“架起來”,投入一個特定的年份,雖然這個句子夠糾結、扭曲的,意思還算明白。就后一點說,此種“機制”的狀態(tài)、特點為信息扭曲,那么這種信息應當多種多樣,“層層謊言”僅為其中一種,可是整個句子現(xiàn)有結構又明確界定了,是謊言“織就和滾結”了“一種信息扭曲機制”,現(xiàn)在的問題是,謊言、機制、信息這三者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實難索解。
例六:……這種農(nóng)耕定居社會里常見的處世態(tài)度,這種熟人社會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萬能笑臉,認情不認理的泥水匠工夫,一直構成了國家再造的文化性格缺陷,哪怕在“文革”結束多年后,也仍是眾多“人情票”和“人情案”的酵母,是生成腐敗的心理土壤,危及民主與法制。(第32頁)
這段話的主詞為“文化性格缺陷”,殆無可疑,前面講此缺陷由幾種因素構成,后邊講其危害,但出現(xiàn)“國家再造”一詞,則殊不可解?!疤幨缿B(tài)度”、“萬能笑臉”、“泥水匠工夫”構成了“缺陷”,這些均為人情酵母、腐敗的心理土壤,消除都來不及,怎么還敢“再造”一些出來呢?細細揣摩文中所要表達意思,是不是說,“國家再造”過程中,此類“文化性格缺陷”就成了妨礙或阻力?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句子就不顧語序、邏輯,過于夾纏不清了。
例七:……不論超凡脫俗的崇高精神是如何厥功甚偉,創(chuàng)造過何等炫目的人間奇境,唯物論者也沒理由忽略利益,忽略自己勝利之途的出發(fā)點。(第47頁)
“崇高精神”恰恰不離凡間塵世,見義勇為的人具有崇高精神,看見老年人倒地扶了一把反被訛詐的人也具有崇高精神,俱非超凡脫俗。據(jù)說精神可以轉化為物質,可是直接把一種精神說成“如何厥功甚偉”,即它的功績很大、功勛卓著,顯見得是一種錯誤。
例八:人們保持政治遠見的最大難點,無非是要看破人性的社會烙印和文化面容,善于把握其基本面,既能激發(fā)人性的趨上能量,也能承認和化用人性的趨下能量(比如還俗),兩手都硬,陰陽并施——行“中道”者不會僅僅押注在一頭。(第48頁)
這段話的主語是“人們”,為了“保持政治遠見”,“人們”就要做到“看破”、“把握”、“激發(fā)”、“承認”、“化用”;可是在結尾,“人們”一下子又變?yōu)椤把鹤ⅰ钡摹靶小械馈摺?,“兩手都硬,陰陽并施”,直接行動了。僅僅一段話中,主語就如此前后不一。
例九:……馬克思……與其說它是一堆現(xiàn)存結論,不如說它更像某種不可磨滅的精神象征和道義豐碑,時刻高懸在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支利劍鋒光再現(xiàn),恰恰證明了現(xiàn)實中危機日深,拆彈排爆的時間在一點點喪失。(第67頁)
“精神象征”和“道義豐碑”是兩個意思大體相近的詞語,用來形容馬克思及其學說,在語序、結構上是可以并列的?!斑_摩克利斯之劍”是一個熟典,比喻隨時可能發(fā)生的危險,與前兩個詞語的意思完全不同。實際上,接下來關于“利劍鋒光”的描述,說明前兩個詞不過是無意義的鋪墊,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此種學說就是一柄利劍,閃爍寒光,證明著什么“拆彈排爆”的時間。那么,把精神象征、道義豐碑和“利劍”排在一起,屬不倫不類。
例十:我來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找到一個長方形的小土堆,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沒有十字架,甚至連死者的名字都無從得知。我在這里肅立片刻,聆聽俄羅斯大地的幽深的秋天,見一些游客迎面走來,擦肩而過,像是一對對戀人,或三五結伙的退休者。(第71頁)
茨威格在《世間最美的墳墓》里寫道,托爾斯泰墓是世間最美的,“它只是樹木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到了《革命后記》作者筆下,卻成了“甚至連死者的名字都無從得知”。沒有名字,是因為托翁的名氣太大了,寫上名字多此一舉;無從得知名字,只能說明墓主是無名之輩,沒有幾個人知道。沒寫名字與無從得知名字,句式上看似接近,意義則截然不同。
2.用詞不當
這方面基本屬硬傷,主要的表現(xiàn)是,不了解詞語的本義和引申義,望文生義,想當然地運用詞語;在詞語之間隨意搭配,造成語義重復或相互排斥;還有生造詞語,方法是將一個熟悉的詞語更換掉其中一兩個字,或把一個抽象詞和一個具象詞隨意相加等。用詞不當在《革命后記》中俯拾即是,聊舉數(shù)例。
例一:由非在場者們一再引用……就不會是一堆以訛傳訛的流言蜚語?(第6頁)
這個句子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耙杂瀭饔灐币鉃榘彦e誤的東西傳來傳去,越傳越錯;“流言蜚語”意為沒有根據(jù)的話,多指背后議論、挑撥等。用前者形容后者,意思就變成了,把錯誤的東西傳播成了沒有根據(jù)的話,這種說法不是又混亂又別扭嗎?
例二:內(nèi)銷轉出口的合法性因此也變本加厲。(第8頁)
“合法性”除了原初的法律意義外,多引申為某種命題、說法等能夠成立、站得住腳,亦即通過相應論證使之得以明確、確立;“變本加厲”現(xiàn)多指更加嚴重。一種商業(yè)行為的“合法性”變得比先前更加嚴重起來了,這是極不通的說法。
例三:一個“黨”,一個統(tǒng)國之黨,意味著中央集權和強勢政府,不能不讓人想起某些祖宗成法,不能不讓一些草民情不自禁地山呼“萬歲”,輕車熟路地把官員稱為“父母官”,把領袖叫做“紅太陽”和“大救星”。(第21頁)
按照句式結構,“輕車熟路”與“情不自禁”應當表達相同意思,因著祖宗成法,見了皇帝喊“萬歲”;也因積久的奴性,見了公仆叫“父母官”,總之是膝蓋發(fā)軟,不能自已??伞拜p車熟路”的本義指趕著輕車,走上熟路,比喻辦事容易、有經(jīng)驗,這個意思與奴性、習慣全不搭界。
例四:有利益就有投資。有暴利就有投機。投機無非是向前多走了半步,滑入了投資的脫軌。(第30頁)
投機是否就是向前多走了半步一米,還真不好界定;但“脫軌”明顯是指脫離了軌道,屬動詞,同屬動詞的“滑入”怎么滑入“脫軌”呢?
例五:到底是幾個千萬,至今爭議未決,各種出于估測的數(shù)據(jù)難于定讞。(第31頁)
“讞”字意為審判定案,“定讞”意為定案、定罪,引申義為定論,如對人物、事件等的最終結論。數(shù)據(jù)只能精確、確定。這是一個明顯的錯誤。
例六:李準編劇和魯韌導演的《李雙雙》,……倆夫妻在一系列糾葛中打打鬧鬧,哭哭笑笑,……生產(chǎn)隊一片麥浪滾滾的豐收景象里,雙雙與喜旺也花好月圓,恩愛更深。(第31頁)
“花好月圓”多用于對新婚夫婦的頌辭。李雙雙27歲時“就拉巴了兩三個孩子”,小說結尾也點明她與喜旺結婚有十多年了。對結婚已十多年的夫婦,夸贊他們“花好月圓”,即使出于美意,也極不得體。就小說的情節(jié)進程看,兩口子在沖突、摩擦之后,做丈夫的終于開了竅,“也想躍進躍進呢”,因為現(xiàn)在在其眼中,一起生活了多年的這個老婆,“忽然比自己高大起來”,于是他的嘴里溜出來一句話:“勞動這個事,就是能提高人!”這才是小說和電影本來的主題。在1958年“大躍進”的“高潮”中,個人是微不足道的,“只能是為工作,為大伙,為社會主義”,就是身上“滴下的汗珠”,也要變成“米糧”。據(jù)李準本人講,李雙雙這類人物性格的基礎是“大公無私”,他寫“夫妻間的斗爭變化”,將主題“鉆得深一點”,就是“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反映”,“也是階級斗爭的反映”?。這和“花好月圓,恩愛更深”沒有關系。
例七:或許,很多人一旦覺得自己活明白了,對20世紀前期的革命亢奮,對莽夫粗婦的登堂入室,一開始就不會熱心和放心到哪里去。(第46頁)
“莽夫粗婦”登上的是革命的殿堂,就是前面所引句子中“聰明人”直通的那個殿堂。用“登堂入室”一詞表示入了革命殿堂,屬望文生義,因為此殿堂非彼殿堂?!暗翘萌胧摇庇肿鳌吧萌胧摇保泄潭êx,原出自《論語》中夫子語“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以升堂比喻入門,入室比喻更高境界,后來比喻一個人的學問和技藝深得師傳,造詣精深。
例八:……根據(jù)實際情況尋找更周密、更完善、更有針對性、性價比更高的民主,在運動中殲滅新漏洞,在改革中克服新弊端,形成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動態(tài)過程。(第64頁)
何種“運動”,不得而知,當然最好別再有什么運動?!皻灉纭彼槍Φ氖菙橙恕⑷怏w等,而“新漏洞”可不是殲滅所能對付得了的,洞口,只能越殲越大,不可收拾。
用詞不當方面,還可以舉出很多來,如“歷史長卷是否更像一張破網(wǎng)”、“大爭之世”、“那一片余音裊裊下的舉國靜默里”、“一群群饑民鋌而走險揭竿而起的前景逼近目前”、“令人生畏的歷史謎團”、“一個趨利而別的家伙”、“狠斗私心一閃念”、“《論語》中高亢的美聲名句”、“面臨身份符號的嚴重破產(chǎn)”、“不是什么理想和信念作崇”、“在旗幟……領袖畫像所組成的嚴重氣氛下”、“相關經(jīng)驗高深莫測”、“一雙雙揉不得壞人壞事的眼睛”、“人人盯我,我盯人人。達則兼盯天下……盯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性變異則使悲劇大勢所趨”等等。
另,文中還有幾處明顯的錯字,如“人間正道是蒼桑”,“蒼?!睉獮椤皽嫔!?;“歪瓜劣棗”,“劣”應為“裂”;“精神抖摟”,“抖摟”應為“抖擻”。
【注釋】
①《魯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頁。
②[英]羅素:《論歷史》,何兆武、肖巍、張文杰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3頁。
③袁振國、朱永新:《心理世界窺探》,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版,第35-36頁。
④⑨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第3版,第6頁、第107頁。
⑤謝泳:《胡適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新民周刊》2003年12月20日。
⑥《金蕃傳習錄·種薯譜合刊》,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頁。
⑦劉海峰:《中國科舉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99-400頁。⑧陳晉:《毛澤東文藝生涯》(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49-750頁。
⑩張汝倫:《詩的哲學史——張東蓀詠西哲詩本事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頁。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190頁。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4頁。
?[英]S.德雷克:《伽利略》,唐云江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頁。
?胡適:《胡適文存(四)》(影印本),外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259頁。
?錢玄同:《錢玄同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頁。
?陳晉:《毛澤東文藝生涯》(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8頁。
?馮至主編:《世界散文精華(歐洲卷)》(上冊),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頁。
?《李雙雙——從小說到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206頁。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