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偉
以建筑為最初功能的古磚,經(jīng)過千年歲月的洗禮、歷史輪回的變遷,高古淳樸。尤其是皇宮及高等級墓葬所用的磚,大都有圖案文字紀年款,既有欣賞價值又有考古功能,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好。到了宋以后,金石學(xué)興起,嗜磚者甚眾,一直到清代中晚期更是畸形發(fā)展。隨著金石考據(jù)學(xué)的中興,一大批像阮元、張之洞、金冬心、陸增祥、張匡濟、陸心源、端方、陳介祺、吳昌碩等文化名人對收藏古磚、磚硯均偏愛有佳,樂此不疲。據(jù)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記載:阮元、張匡濟各蓄漢、晉八磚,故一曰“八磚吟館”,一曰“八磚精舍”。陸增祥《八瓊寶金石補正》一書著錄磚文一百七十余件,并將收藏的古磚大都刻成磚硯。陸心源可謂清代蓄磚之集大成者,其宅院“千甓亭”,藏古磚千塊,磚上刻有古代紀元、地理官制、姓氏等資料,花紋別致,字跡奇肆,其《千甓亭古磚圖釋》給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下面給大家介紹本人收藏的古磚及古磚硯:圖一、圖二所示是湖南常德出土的二方墓葬磚。圖一中磚長39厘米寬20厘米高11厘米,磚銘為“大清嘉靖丁酉年制”,出土于明憲宗后裔榮恭王的兒子榮定王朱翊鉁及李、楊二妃之墓。圖二中磚長35.5厘米寬19厘米高8.5厘米,由于是歷史上被盜墓僅存之磚,年代及墓主人的情況不明。 此磚文飾極為罕見,磚文經(jīng)北京大學(xué)梵文貝葉經(jīng)與佛教文獻研究所薩爾吉老師破譯,文字是藏文字母轉(zhuǎn)寫的梵文咒語:被稱之為“一字轉(zhuǎn)輪王咒”或“一字頂輪王咒”,佛經(jīng)中說“能令他法速即毀壞,能令自法速得成就。一切菩薩所共瓚歡,誦念之處,于四方面五百驛內(nèi),一切惡鬼皆自馳散。一切咒師行其本法,聞此咒已皆悉摧壞,一切諸天所有神通皆悉退失,其持咒者欲滅他法不滅他法,由持咒者所存念處,一切世間諸持咒者,及諸惡星無不催伏”。出處:(唐)寶思惟澤《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jīng)》見《大正藏》第19冊,經(jīng)號956,第316頁中欄第28行至下欄第5行。
圖三、圖四:為一方銘文磚硯,長20.3厘米,寬13.5厘米,高4.5厘米。此硯依殘磚隨形而做,質(zhì)地堅緊,墨繡濃郁,其獨特之處是,硯沿一面雕刻成鋸齒形,不知有何用意。二側(cè)銘文,一側(cè)為“漢磚硯池”,一側(cè)為“甲戊年制”字體剛毅遒勁,具有魏晉之風。
圖五、圖六:此方磚硯應(yīng)為保存完整的整塊磚料鑿成,長27.5厘米,寬14.5厘米,高5.3厘米。整體寬博厚重,硯堂硯池寬邊圍欄下深琢成長方形,前淺后深形成滑坡。整體觀察,簡約大氣,古拙素雅,配有鑲嵌線刻龍紋的和田青玉紅本天地蓋。側(cè)面紋飾為錢幣及幾何菱形圖案,硯底留有麻布紋痕跡。漢代工匠制磚的常用方法,先把黃泥裝進土坯模子,然后用纏滿粗細麻繩的木板刮平,土坯帶麻繩紋入窯燒制,燒成的磚面就留下了這種特殊的印記,此磚為漢磚無疑。
圖七:此硯長13.5厘米,寬9.5厘米,高3.3厘米,硯池一體俗稱“斗方”硯,硯額處鐫刻六字隸書“東漢靈帝時磚”,硯頂側(cè)刻四字篆文“能塢山陽”,硯左側(cè)刻行草銘文二十七字:“考此磚系東漢建寧元年造作,光緒十年二月出土,歷一千七百寒暑?!背幱覀?cè)刻行書二十字“土乎成質(zhì),陶乎成器,昔藏幽室,今列文幾,鹿道人銘”。書風古茂渾樸,典雅秀氣,此硯具備了上好漢磚之特性:鱔魚黃色、質(zhì)地細膩、堅實縝密、手感體輕且沉、發(fā)墨不滲水,乃文房常用之器。該硯原為浙江海寧藏硯大家許登云所藏,許老對此硯深入研究,并發(fā)表《清“東漢靈帝時磚”硯考》一文,在2008年6月11日第7版的《收藏快報》上,有關(guān)銘文、款識出處我就不在此重復(fù)了。
圖八:元康年號磚硯,長16厘米,寬11厘米,高4.8厘米,此硯早年出自于上海閘北一孤寡耄耋老人之藏。此硯雖滄桑破舊,但古韻猶存,所配紅木天地蓋依殘損缺失而制,上下合體嚴密,應(yīng)為早年藏者對其呵護備至所精心制做。此硯最為珍貴之處是清晰可見的錢紋及元康二字,高古雋永。元康為西晉惠帝司馬衷第二改元,公元291年。
圖九:該磚硯長17.5厘米,寬16厘米,高4.6厘米,為一殘磚鑿制而成。深挖的堂池四周設(shè)計為內(nèi)斂的窄邊很有特點,堂面凹陷,四角均有墨銹堆積,聞來尚存淡淡麝香味。殘缺側(cè)面雕刻的紋飾與古巴蜀國青銅紋飾相似。硯背有“壬戊年作于蘋洲”銘文。蘋洲為現(xiàn)浙江湖州地區(qū)一古地名。
圖十:該明式抄手磚硯長37.5厘米,寬19.5厘米,高11厘米。此磚采用澄泥法制作,質(zhì)地細膩、堅硬如石。鑿硯淺挖前高后低成硯堂,堂兩側(cè)留有溝渠;三面圍寬邊,硯崗飽滿,硯尾無堵;底部深挖為抄手;硯池為典型明式一字池。古樸厚重、太史硯風格一目了然。硯右側(cè)銘文因銹蝕磨損有些已無法辨認,其中可識“陳敬”“譚勝高”應(yīng)為人名款,“半泉齋”可能是堂號。還有“朝廷玉甲首譚潮用”前面兩個字和后面兩個字都看不清,其意很難說明白。另一排八個字只能看清“造夫”兩個字,其意就更無從說起,只能留待今后與專家藏友共同探討。
從以上圖文讓我們感受到磚硯古拙大方、簡潔明快的風格,其實磚硯并不一定會比傳統(tǒng)的“四大名硯”好用。人們并不是在乎它的使用功能或者是能夠在其質(zhì)地上雕琢出如何精美的形制圖案,而主要是希望捕捉到它亙古的氣息,欣賞到其原始的圖文,來滿足文人墨客的泥古之心,屬于雅致的賞玩。
現(xiàn)存世的古磚及磚硯以漢、晉為最多。古磚造型有長方、正方、扇形等,圖案紋飾可分為二類:一為紀年銘文磚,記錄營造建筑的朝代、時間,如:東漢“永元八年”“永和九年”,三國吳“甘露二年”“寶鼎三年”,晉:“永嘉元年”“義熙八年”等。銘文主要為吉語,如:“大吉富貴”“大吉千秋”“萬歲不敗”“萬世不敗”“萬歲無疆”等。二為畫像磚:多采用淺浮雕線刻的技法,道教、儒家、佛教、神話等相關(guān)題材,如:“鱗身伏羲”“蛇軀女媧”“東王公、西王母”“觀音佛像”等。描繪最多的還是表現(xiàn)傳統(tǒng)故事、現(xiàn)實生活,包括農(nóng)耕、騎射、忠臣孝子、歷史人物、建筑園林、草木禽獸等。精湛的刻畫藝術(shù),潛移默化地表現(xiàn)出先人對宇宙萬物的理解。
當代喜好收藏古磚硯的文化名人也很多。如西冷印社副社長童衍方,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歐陽中石,書畫大家唐云、李鋒、張立辰、丁聰?shù)?。收藏古磚及磚硯最多的可能要數(shù)童衍方,他出版的《寶甓齋集磚硯》一書中記錄了他收藏的48方古磚,年代上至漢、晉,下至清代,其中許多已改制成磚硯。唐云作為詩書畫皆至妙境的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他的很多收藏都是在自己看重的古磚中進行設(shè)計,然后請友人及弟子沈覺初、徐孝穆等人刻制,如覺不妥,他甚至會自己操刀進行修整,可見其癡迷程度。
天津博物館藏有“永和九年七月十日”磚硯,制作為長方形淌池硯式。硯背為梁同書所書硯銘:“頑物千年遂不磨,不知蕩蹫幾論波。昭陵玉閘今安在,斷甓猶傳晉永和?!贝算懳那∪缙浞值氐莱隽斯糯u硯的真諦,閱盡世上無數(shù)興衰更迭,如今成為文人雅士求索的珍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