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男
關于濱州高新區(qū)土地征用農民拆遷賠償問題的調查
王笑男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城鄉(xiāng)差異逐漸縮小,國家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土地征用成了時下一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面對日益激化的政府與被征地的農民之間的矛盾,我們運用實際調查的方法,將最真實的調查數據反映出來,從土地征用農民拆遷賠償面臨的種種問題到其解決的方案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城市化;拆遷;賠償;保障制度
面對土地征用的問題,一面是百姓安身立命的生長之地,一面是國家城市化進程需要的規(guī)劃用地,在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的大前提下,百姓不得不移居他地。土地征用,農民拆遷,必然會產生很多拆遷賠償問題。
1.住房問題:拆遷過程中的住房問題是最讓人關注的。根據我們在高新區(qū)拆遷辦的實際調查,按照拆遷辦的文件規(guī)定出臺了三方面的拆遷措施:一是拆遷后的農民按照農村戶口數量給予住房面積,理論上是1人50平米,然后再根據村民的舊房補償數額和個人經濟能力報名安置房,超出補償面積的按900元/㎡的價格出售。二是村民進行合村并居以后,財政再給予每人每年200元的財政補貼。三是在農村社區(qū)建設樓層為三層戶型40㎡的無障礙通道老年公寓,方便孤寡老人的入住。
然而在一系列的政策背后,還有一些難以調和的問題存在。首先,是農村戶口的問題,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員和在外地上學的子女的戶口都已隨之轉出,按照政策規(guī)定就無法分到安置房,這是很多的釘子戶不同意拆遷的原因。其次,那一筆補償面積之外的住房款對于大半輩子都在務農的農民來說也是非常困難的,在農村,兒子娶媳婦可以在自家的田地里造一間房,不過10多萬,父母親辛苦一輩子可能還能實現這個愿望,但是一旦土地征用,也就意味著農民除了國家分配的房子面積外什么都沒有了,只能和城市居民一樣要買房。這讓許多的村民對拆遷望而卻步了。最后,拆遷后的社區(qū)要規(guī)劃,不象原來想住大點的房子造大點的房子就行。
2.工作生計問題:住房之后,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面臨著如何維持生計的問題。按照高新區(qū)出臺的補償規(guī)定,征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三項費用補償下來大概每家可以分到10到20萬左右的補償費用。單看這筆錢的數目,確實不是一筆小錢,但是將這筆錢落實到一個幾口之家?guī)资甑纳媶栴},那它還足夠嗎?
拆遷后的農民也有工作,但是基于農民文化和技術水平都是比較低層次的,所以就輪不上他們做什么高薪的工作了。一般都是一些工資微薄的城市底層的工作。這樣一來,工資和日常生計開銷就構成了拆遷農民生活的一個巨大矛盾。有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生計需求,有著一樣的日常開銷,但是卻拿著比他們少很多的工資,還要確保自己不能生病,因為沒有足夠的醫(yī)保來支撐。失去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土地的庇護,不僅是物質上失去了保障,心理上也丟失了那種農民的踏實感。
3.醫(yī)療問題:我國的醫(yī)療保險事業(yè)在近幾年中有著蓬勃的發(fā)展,現在幾乎每個農民都有農村合作社的醫(yī)療保險,但是和城市居民的醫(yī)保相比,農村的醫(yī)療保障實在是微乎其微。農村的醫(yī)保只適用于社區(qū)醫(yī)療中心還有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在市區(qū)醫(yī)院是不能通用的??床‰y,看病貴的問題日趨突出。拆遷農民的醫(yī)療保障制度問題亟待解決。
4.教育問題:教育是一個家庭里最被重視的問題,拆遷后的農民過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小區(qū)生活,子女也被劃分到和城市小孩一起的中小學接受教育。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城市孩子一樣,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這些都是需要經濟支持的。而且父母都是農民出身,本身的文化水平就不夠,很多時候無法幫助孩子,使得教育問題的嚴峻程度日益突出。
拆遷是農民一個轉折性事件,對子孫后代影響深遠。從農民到城市居民的轉型是需要經歷一兩代人才能真正實現的。在轉型階段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需要多加重視,正確對待,確保農民從物質上和精神上平穩(wěn)過渡。
1.首先從拆遷辦的政策上,應該做到以規(guī)定為原則,但是特殊情況特殊應對。對于小孩比較多的家庭,可以給予特殊的照顧。住房問題是百姓關心的大問題,如果真的以后要涉及買房時,政府可以放寬一些房貸政策,提出一些面向拆遷戶的優(yōu)惠樓盤,使拆遷戶的下一代能平穩(wěn)度過住房危機。
2.其次是生計工作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拆遷戶都是農民出身,從前從事的都是務農,做點小買賣的工作,拆遷后沒有了田地也就等于失業(yè)了。政府應多設立一些免費的培訓機構,給農民培養(yǎng)一技之長。并且多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給他們介紹一份薪水還行的工作,讓他們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醫(yī)療和養(yǎng)老保障。在這個物價上漲的社會,拆遷戶無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一下子從自給自足的生活變到什么都要花錢買,高額的日常支出和一份普通的薪水的收支矛盾急需要政府出臺一些補助政策,幫助他們緩解生計壓力。比如逢年過節(jié)發(fā)放一些生活必需品什么的,減少他們的日常開支。
3.再次,醫(yī)療保障制度需要嚴格落實,面向拆遷戶的醫(yī)療保障要提升其惠民的力度,至少在使用的范圍上要擴大,一張農村醫(yī)療保障卡能在全市所有醫(yī)院通用,而且所享受的折扣也應該擴大。在這個看病難,看病貴的年代,至于這樣一群特殊人群,可能不能給予和城市居民一樣的醫(yī)保待遇,但是也至少能讓他們看得起病,敢去醫(yī)院。
4.最后說到教育問題。在未拆遷前,教育問題在農村不是很突出,因為念書不成,還有一條路就是走老一輩的農民路線,還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但是拆遷后,拆遷戶的下一代必須和城市中的小孩一樣,好好學習,找個好工作,但是他們沒有城市小孩條件好,城市小孩的父母還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以后也能給自己的孩子經濟上的支持。處于這樣一個現狀,教育問題更加嚴峻,但是教育基金的投入又是一個拆遷戶家庭不能承受的,所以最好政府能給拆遷戶家庭設立一個教育基金,給拆遷戶孩子免費開設一些興趣班供他們選擇。
拆遷是全國鄉(xiāng)鎮(zhèn)都要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的土地征用問題急需解決。土地征用是國家發(fā)展必須實行的手段,當農民放棄自己的土地與國家合作時,希望國家政府也能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想的具體點、長遠點、人性化一點。
(作者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