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華
摘 要: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這就要求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努力構建生活化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文章從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生活化、教學評價的生活化三方面來具體論述如何構建生活化的品德與社會課堂。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構建生活化的品德與社會課堂,要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組織的方式、教學的評價方面,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觀察、感受、探究、感悟,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一、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1.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在教學中,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通過觀察、調查、采訪、交流等活動,激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用學生自身的生活素材豐富教材內容,使教學內容生活化。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我成長的故事”時,課前筆者就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自己“成長”的故事。如:通過詢問熟悉自己的家人、鄰居、親朋,知道自己過去的故事;在相冊中尋找自己成長的足跡等。教學時,將教材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自主交流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并深化他們對自身經(jīng)驗的體驗。
2.鏈接現(xiàn)實生活。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當前的生活需要。一是多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生活課題,從而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二是注意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事件、現(xiàn)象,及時將其加工成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走進“活”教材;三是教師在課前了解、發(fā)現(xiàn)學生生活中急需解決的一些焦點問題,在開放的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建立一種關注生活、認識生活的態(tài)度。
3.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精心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直接體驗,并對那些通過分享獲得的間接經(jīng)驗進行領悟內化。如:利用網(wǎng)絡資源下載相關的影像資料,重現(xiàn)某些歷史性的時刻;運用實物演示、小品飾演及多媒體來模擬生活情境,使新知識呈現(xiàn)形式貼近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合理可行的實踐情境,融入社會對話,將品德教育延伸到家庭、社會,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
二、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xiàn)。從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和可能出發(fā),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把握教材,自主解決問題。自主學習既包括學生個體的獨立學習探究,也包括學生與同伴合作開展的學習和探究。比如:讓學生將課文文字、插圖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自主理解課文內容等,在體驗和感悟中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報紙、雜志、文章,聽廣播、講座,看電視節(jié)目,參觀、訪問、調查、上網(wǎng)等來搜集盡可能多的知識信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2.引導學生角色扮演。一是根據(jù)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角色扮演,讓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經(jīng)驗和體驗;二是引進日常生活事件,引導學生角色扮演,再現(xiàn)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并通過其中的信息得出自身的價值判斷。
3.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如同桌交流、四人小組討論、分組辯論等。在課堂交流時,主要由小組長將組內學習、研究的成果運用圖片、手抄報、兒歌、調查表等多種方式進行匯報展示,通過全班交流、小組互評,再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點撥,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碰撞,資源達到共享。
三、教學評價的生活化
教師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選用或綜合運用評價方式,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tài)度,既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讓教學評價也力求趨于生活化。
1.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表現(xiàn)與反應,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勵和贊揚,重視符合學生實際并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
2.運用多元的教學評價。既可采用達成水平評價,以學年及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基準,通過紙筆測驗、考試等方式進行評價,也可以采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平日表現(xiàn)記錄、作品評價等方法,鼓勵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fā)展,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3.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把教師單一的評價轉化為綜合性評價,鼓勵學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鑒,相互促進,讓學生真正變成評價與學習的主人。
“生活即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教育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作用,并成為真正的教育。在平時的教學中,構建生活化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引導學生把生活擁入自己的懷抱,讓自己成為生活的小主人,去感受、想象、體驗,從而使品德與社會學習更生動、更有趣、更高效。
參考文獻: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