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喬陽張哲[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呼和浩特010070]
卡夫卡《變形記》
——荒誕的故事與生活的真實
⊙王璐喬陽張哲[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呼和浩特010070]
在表現(xiàn)主義作家中,卡夫卡是杰出代表。他以荒誕幽默的筆調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中,多包含異化主題,他的創(chuàng)作對后世現(xiàn)代派作家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短篇小說《變形記》是卡夫卡作品中的瑰寶。在閱讀學習《變形記》的過程中,結合卡夫卡的生活經歷,領會作家的情志思想、寫作手法,力求對這部不朽的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
《變形記》荒誕真實細節(jié)描寫
弗蘭茨·卡夫卡出生于奧地利,祖輩是典型的猶太商人,文筆具有獨特的個性,不求一味地迎合大眾,因此,他生前并未聞名顯赫??ǚ蚩ㄊ亲罴兇獾膶懽髡撸粸樽约旱膬刃膶懽?,其創(chuàng)作中的異化主題、荒誕手法和幽默風格對以后不少現(xiàn)代主義流派產生了直接影響,而《變形記》又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代表作品。
《變形記》講述的是一個荒誕而悲哀的故事,這種悲哀是那些自私冷漠的人的悲哀,這種荒誕是那些可悲的人所處的那個世界的荒誕。《變形記》在整體上是荒誕的,寫的是人變成蟲的離奇的故事。這個看似荒誕古怪的故事正是當時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寫照。在金錢社會中,競爭異常激烈,生存的壓力使許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毀。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yǎng)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夸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tài)度,逐漸顯現(xiàn)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后孤獨痛苦地在饑餓中默默地死去。
在世俗中,人變成甲蟲這件事本就透著荒誕古怪,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征、細節(jié)描寫等手法對現(xiàn)實世界中真實原型進行了藝術再造,使整部作品呈現(xiàn)出荒誕的、不可思議的基調。然而只要認真地去品讀文本,就會對那個活在虛構世界中背著甲殼的可憐人的痛苦、辛酸、無助、絕望都感同身受,這樣的寫法如夢似幻,卻又處處透著真實,讓人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現(xiàn)實的脈絡:有瑣碎的起居細節(jié)、有復雜難測的人性情感、有冰冷時代滋生的社會心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至上,人一旦不能給他人帶來利益,甚至不能自食其力,就猶如甲蟲,遭人厭棄?!蹲冃斡洝分兴_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里處于底層的小人物命運的象征。小說以主人公變?yōu)榧紫x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xiàn)實,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實的社會生活。
下文就作者如何通過《變形記》這一荒誕的故事展現(xiàn)社會生活的真實展開分析。
一、巧妙運用象征手法卡夫卡的創(chuàng)作中有很多荒誕小說,但此類創(chuàng)作往往蘊含著社會生活的真實,在構造小說元素時,他通常都能運用象征手法使生活的真實糅合于小說荒誕的情節(jié)中。就《變形記》而言,主人公薩姆沙睡的床、所住的房間,象征著壓迫、禁錮人們的社會——擁擠、狹?。凰_姆沙一夕之間變?yōu)榧紫x后背上的殼則象征著人在社會生活中所承擔的重壓,如影隨形,無法得到解脫,束縛著每個人的身心,使他們的生命彎成一種不自然的弧度在天地間卑微地游離著,他們的一舉一動絲毫不由自己,而想要掙脫這宿命的枷鎖,無異于天方夜譚。小人物想要在這艱難時代求得生存,就必須蜷縮成順從、服帖的姿態(tài),在豪強巨富中間小心翼翼地討得一點殘羹剩飯,這樣窘困的境況便是他們生活的常態(tài),至死方休。這也是薩姆沙最后死亡的象征意義??ǚ蚩ㄕ峭ㄟ^象征手法,讓《變形記》在荒誕的情節(jié)中揭示出社會人生的現(xiàn)實。
在《變形記》中,卡夫卡描繪了一個寓言式的虛幻世界,象征著真實的現(xiàn)實世界。在這里,象征只是一種方式,揭示、暴露問題才是目的,這部作品真實地表現(xiàn)了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給人造成的壓力、重負,最后導致人的精神扭曲。
二、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真實卡夫卡的《變形記》能夠鮮明地傳達出現(xiàn)實人生的真實性,作家出色的細節(jié)描寫功不可沒。
例如,文章的開頭:“格里高爾·薩姆沙從睡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他仰臥著,那堅硬得像鐵甲一樣的背貼著床,他悄悄一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兒上幾乎待不住了,眼看著就要完全落下來。”作者在此處細致生動的描寫,將薩姆沙變?yōu)榧讱はx后的外形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使人感覺那堅硬的甲殼仿佛就長在自己身上,動彈不得,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真實的映象。
當薩姆沙變成甲蟲不能賺錢養(yǎng)家之后,他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父親看到他后,“握緊拳頭,一副惡狠狠的樣子,仿佛要把薩姆沙打回房間去”。當薩姆沙卡在門框上的時候,他的父親狠狠地推了他一下,使他“一下跌進房間里,汩汩地流著血”。一個冷血無情、野蠻強橫的父親的形象瞬間躍然紙上,他對兒子的憎惡、痛恨從他惡狠狠的樣子與不留情面的一推上顯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為薩姆沙的親生父親,他沒有為兒子的遭遇心疼焦急,只是恨不得立馬將這個已經變成怪物的東西立刻清理出視線范圍。比起薩姆沙變異了的身形,他父親那張粗鄙冷血的面孔更讓人覺得可憎。
“看到了太陽花墻紙上一大團棕色的東西,她還沒有真的理會到她看見的正是格里高爾,就用嘶啞的聲音大叫起來:‘啊,上帝!啊,上帝!’接著就雙手一攤倒在沙發(fā)上,仿佛聽天由命似的,一動也不動了。‘唉,格里高爾!’他妹妹喊道,對他又是揮拳又是瞪眼?!蹦赣H看似無意的尖叫、驚嚇,對已經為自己的變身受盡苦楚的薩姆沙來說無疑又是一次凌遲,而他一向疼愛的妹妹不僅無視他的痛苦反而對他疾言厲色,對哥哥的悲慘處境絲毫不為所動,從而真實地反映了資本主義金錢社會人性的淡薄、親情的遺失。
“他覺得整個房間竟在四周旋轉,就掉了下來,跌落在大桌子的正中央”,此處以簡短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薩姆沙對家人冷酷殘忍的態(tài)度深感絕望的心態(tài)——一個小人物在無情的現(xiàn)實壓迫下逐漸感覺到無助、絕望,環(huán)境的變換不由自己主宰,自己的存在又是如此微不足道,面對命運,心底的無力、凄惶之感不斷滋生,無法主宰自己的感覺控制了他的情感,墜落的不僅是他的身體,還有他曾經溫熱的心。
“父親……他穿得整整齊齊,坐著坐著就睡著了,好像隨時要去應差,即使在家里也要對上司唯命是從似的”,在這里,兇殘的父親實際也發(fā)生了異化,他不再是家里唯我獨尊的太上皇,失去了作為人的自由與尊嚴,重蹈他兒子的覆轍,變?yōu)橹皇且粋€服從指令的機器,也許有一天他就會成為第二只甲蟲也未可知。對薩姆沙父親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從一個側面暴露了社會生活的重壓、殘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小人物的命運是可悲的,他們無法決定自己怎樣活著,怎樣死去。他們的生命只是如機器一樣,是冰冷客觀的存在,沒有真實意義,有的只是交換的價值。
“從窗外的世界透進來的第一道光線又一次喚醒了他的知覺。接著他的頭無力地頹然垂下,他的鼻孔里也呼出了最后一絲搖曳不定的氣息。薩姆沙走到生命的盡頭,盡管還眷戀著這個家,還深愛著家人?!辈徽摷胰藢λ绾蔚睦淠?、憎惡,甚至希望弄死他以求甩掉這個包袱,他依然傾其所有來愛護他們,哪怕是舍棄整個自己,只為減輕家人的“恐懼”。而這也是已經變?yōu)榧讱はx薩姆沙所能做出的最后的付出了,這一次,他付出了自己可憐的生命。薩姆沙的結局并非個例,而是生活在那個灰暗悲哀時代中下層人的共同結局。異化沒有止步,悲劇還在上演。小說《變形記》通過出色的細節(jié)描寫,深刻細致地描摹了生活的真實面貌。
三、主觀色彩的寄托卡夫卡筆下的小說多呈現(xiàn)自傳色彩,但獨具特色的一點是創(chuàng)作時,他采用旁觀者的客觀態(tài)度,把蘊含于文字中自我的情感比較客觀地敘述出來,字里行間充溢著冷峻質樸的清新風格。尤其以《變形記》為代表。整部作品具有一種個人的真實性,薩姆沙身為家中長子責無旁貸地負有支撐家庭的重任,但他只是普通的公司小職員,奔波勞碌的所得只能勉強糊口,這也是卡夫卡本人生活的影子,他身為長子,為生活所迫,日日在瑣碎的工作中消耗生命的靈氣,去換得微薄的薪金。薩姆沙變成甲蟲后的心理狀態(tài)正是作者本人心理、性格的再現(xiàn)——憂懼、彷徨、無助、絕望。
《變形記》的視角深入到人物的心靈深處,寄托著卡夫卡自己的主觀心理感受。薩姆沙的內心是一片充滿恐懼、悲哀與絕望的荒原,他的人生觀念充滿悲觀絕望,這是作者真實的精神的一種寫照??ǚ蚩ㄒ运_姆沙的經歷給讀者展現(xiàn)了那個金錢至上的冰冷時代中卑微的小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讀者從看似荒誕的故事中體會殘酷現(xiàn)實下小人物的悲慘生活。作者用平靜得近乎冷漠的態(tài)度去描寫人物的內心,卻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盡管卡夫卡塑造的小說世界是荒誕的,我們還是可以從中領悟到許多現(xiàn)實性的內容。作者是在充分運用了象征手法、對現(xiàn)實細致觀察、描寫、對內心體驗真實概括的基礎上完成小說的創(chuàng)作的。因此,《變形記》這部優(yōu)秀作品的創(chuàng)作就使荒誕性與真實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荒誕的故事寫生活的真實。
[1]卡斯迷爾·埃德斯米特.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主義[A].現(xiàn)代西方文論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2]境勞斯·瓦根巴赫.卡夫卡傳[K].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3]卡夫卡.卡夫卡書信日記選[C].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4.
作者:王璐、喬陽、張哲,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在讀本科生。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