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愛玲
摘 要:在大力提倡“建設高效課堂”的背景下,將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觀念運用到科學教學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從新教學觀、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如何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學生主體;新教學觀;教學設計;教學過程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成為此次改革的主要關注點。這一教學方式的建立和形成既向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也為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遇。它迫使教師角色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等轉變。這種多元化轉變過程介入了對一些長期以來教師已經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的改變,這無疑需要教師在實現這一轉變的過程中,勇敢、自覺地審視自我、反思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是要“給學生一把獵槍,而不是給學生一袋干糧”,要讓學生全面、主動、生動活潑地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下面就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一、確立學生主體新理念,樹立學生主體新教學觀
“教學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執(zhí)行和傳遞,更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與開發(fā),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边@就是新的教學觀。新的教學觀賦予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它要求我們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價值取向,倡導“活動—體驗”教學模式。新教學觀認為,學習是學生從內部自己生成知識結構和提高人生價值的過程,而教學是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知識,獲得發(fā)展的過程,教學只是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知識,獲得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教師的作用不在傳授,而在激勵和鼓舞。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創(chuàng)新是課程的靈魂。課程改革的成功是新教育理念實踐的結果。形成了新的教學理念、有了新的教學觀,才能從根本上重視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主體,一切以學生為出發(fā)點。
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設計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有一個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設計。特級教師鄧彤說:“教學設計之前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本課的原有基礎和現有困難兩個方面,而最合理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根據其特點確定適當的學習方案。此之謂現代心理學背景下的‘因材施教?!彼终f:“理想的教學設計應該以學生現狀為起點,同時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終點,為學生量身訂制的教學方案將是最有價值、最為科學的方案?!?/p>
1.分析學生,了解學生,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即教學活動過程所要達到的主要預期目標。它是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導向,同時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對教學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茖W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學生也都能經常接觸。我們要了解我們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水平、情感態(tài)度。因此,教師應在學生已有的來自生活和學習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對某個教學任務而言,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也許他們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就能將這些問題解決十之八九,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要“畫龍點睛”突出重點即可。
對某些任務而言,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就需要教師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七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熔化和凝固》一節(jié)時,它們一般能根據學習目標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實驗現象,動手實驗,同時對實驗也有著極大的興趣。但七年級學生對實驗的規(guī)范還很欠缺,對數據的處理能力還比較薄弱。于是我制度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提出問題并讓學生自由猜想,學生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通過做海波和松香熔化圖及圖像比較培養(yǎng)學生學會根據數據作圖和對數據的處理能力。
2.教學設計要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設計一些生活中的小實驗,一則與科學有關的新聞,講一個科學小故事,使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書本插圖等方式都可以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心靈和感情的共鳴,產生濃厚的探求精神。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一節(jié)時,我設計了大量的實驗通過老師演示或學生上講臺演示讓學生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1)紙撕碎;(2)蠟燭熔化;(3)蠟燭燃燒;(4)蠟油凝固;(5)電燈發(fā)光;(6)鎂帶打磨;(7)鎂帶燃燒;(8)鎂帶與鹽酸反應;(9)冰融化;(10)氣球爆炸;(11)粉筆折斷;(12)香水揮發(fā)。整節(jié)課,實驗一個接著一個,學生處于興奮之中,精神高度集中,學生動手又動腦,對學習科學充滿了興趣。
3.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能力發(fā)展
備課中要考慮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如何教,更要考慮學生如何學,要關注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要關注學生,以“學”定“教”,為學生設計自主的學習方式:(1)自主探索——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2)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才能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fā)展能力。
三、以學生為本的學習過程
新課標要求,我們的課堂應是一個開放、生成、充滿活力的嶄新課堂。教師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完成本堂課的學習任務,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那么,在這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我們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教師要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問題意識,要時刻銘記自己在教學中的作用是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而非領導者。作為一名引導者、促進者,教師可以做的也有許多。
1.積極引導,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現在一些專家指出:教學的成敗,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問了多少為什么;不在于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質疑、評判了多少……基于這一點,教師的引導應該立足于學生在學習中的不斷思索,不斷提問。因為學生的提問是學生智慧火花閃動的時刻,教師要及時捕捉,因勢利導,使其成為有用的課程資源,當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與課前預設有出入時,教師又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改換教學內容,以使其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2.創(chuàng)造空間,為學生提供交往和參與的機會
課堂上,很多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往往拋出一個問題后,根本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學生因此養(yǎng)成了惰性,上課時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作為教師,我們要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悅。教師要創(chuàng)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參與機會,并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使學生學會合作,在合作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更高層次的合作。教師要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3.及時鼓勵,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教師要用心去營造一個利于學生積極進取的情境,不僅要用激勵的語言鼓勵學生,而且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錯,自己糾正錯誤,仍給予表揚,使學生體驗到教師在關注他,并且在鼓勵他,這種期待會產生巨大的情感效應,學生學習的自信會倍增,效率也會極大提高。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心中要裝著學生,做個有心人。只有真正做到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葉門生.淺談“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10(05).
[2]劉悅宏.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化學教學設計[J].學周刊:A,2009(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義烏市稠江中學)
?誗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