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紅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作來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媒體;想象能力
一、運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借助多媒體、網絡“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特定氛圍,激發(fā)學生情感,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特定的教學氛圍,憑借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的影視畫面可以拓展語文教學的信息通道,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視覺和聽覺具有感知的時效性、共同性和統(tǒng)一性,從而讓學生更快、更準確、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識。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強化了對實物實景的視聽感受,易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必然會深刻得多。
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示、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這些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講授《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剛上課,我運用多媒體平臺為學生播放貝多芬的鋼琴曲《致愛麗絲》,并在投影上放貝多芬的頭像:火焰般的頭發(fā),剛毅的眼神,緊閉的嘴唇,堅毅的下巴,無一不流露出不屈。在頭像的旁邊打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字句。學生在音樂陶醉中,我問道:“同學們,知道這個頭像是誰嗎?”學生中有人回答:“貝多芬?!苯又?,我讓學生講述他們在課外查找的有關貝多芬的故事。最后我小結:“貝多芬24歲失聰,面對如此無情的打擊,他卻能堅強面對,創(chuàng)作出許多經典作品,今天,我們將走進這位偉人的內心世界,認識這位音樂巨人。”我運用多媒體現(xiàn)代化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了學生的視聽,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為后面研讀課文打下了基礎。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淋漓盡致地激發(fā)出來,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語文審美教育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通過語文教材,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的。這些教材文質兼美,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還具有實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課文的藝術形象美、意境美和語言美,喚起美的情趣,撥動美的心弦,使學生為之萌發(fā)激情,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p>
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要讓學生置身于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去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再現(xiàn)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xiàn)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xiàn)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xiàn),增加感知強度。學生借助多媒體,能突破文字的障礙很快地進入課文情景,積存于記憶深處的表象迅速復現(xiàn),與眼前的形象串聯(lián)、疊加,幻化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審美形象,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tǒng)攝力。如,在教學《愛蓮說》時,導入新課部分就可以運用一系列蓮花的圖片動感地出現(xiàn)在畫面上,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場面,借助鮮艷的色彩,古箏的音樂,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使學生入情入境,感情為之升華,迅速領悟形象的崇高美。在朗讀鑒賞部分,輔之優(yōu)美抒情的配音課文朗讀,同時配以動畫,營造出美的氛圍,就能引起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感官興奮,享受審美愉悅,身臨其境,感受意境美。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表象,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
在整個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思維過渡,而有足夠的表象儲存是學生成功進行想象的必要條件。表象越缺乏,想象的素材越少,其想象也就越狹窄、膚淺;表象越豐富,想象的素材越多,其想象才會越開闊、深刻,想象的內容也就越具體、越完善。因而,在教學中運用投影或動畫創(chuàng)設課文情景,把活動的形象、逼真的音響和變化的情節(jié)展示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嗅覺表象和味覺表象等;運用多媒體還可以突破課堂的局限和學生生活范圍和知識面的制約,豐富學生的表象,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并發(fā)展抽象思維。如,清代文學家姚鼐的《登泰山記》中有一句“是日,觀道中石刻”,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由于表象儲存中缺乏相關表象,在理解時就可能會發(fā)生偏差,將石壁上巨大的題刻誤解為刻有碑文的石碑。全無泰山作為五岳之首的氣魄,體現(xiàn)不出泰山這一自然人文景觀的特色。而運用多媒體,首先給學生展示一幅泰山石刻的圖像,以此表象作為材料再進行想象,學生的想象就會順利、準確多了,想象力也就能得到很好地培養(yǎng)。如,在教學《春》時,如教學《春》時,以前我們在講述“草偷偷的從土鉆出來”一句的“鉆”的含義時,學生往往很難準確地把握,而現(xiàn)在借助多媒體的動畫設計,當他們看到畫面上小草破土而出的動態(tài)展示后,在學生的想象中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鉆”一字的貼切之處。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后,我還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著名的音樂大師班得瑞的CD《寂靜山林》的樂曲聲中,每人按自己喜歡從繪春的五幅圖中選取一副,還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把它們繪成圖景。伴隨著溪水淙淙、小鳥啁啾、微風拂過樹林嘩嘩作響的樂聲,學生的創(chuàng)作想象靈感也就被激活了。當學生揮筆作畫,描繪春天的美景時,怎能不對課文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學生的想象力也順勢利導地得到了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真是一舉兩得。
恰當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手段,能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運用多媒體手段,豐富表象,能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通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就會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
(作者單位 廣東省興寧市司城中學)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