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元代壁畫比較興盛,分布地區(qū)也很廣。在繼承唐宋和遼金壁畫傳統(tǒng)基礎上亦有新的變化。從實物遺存和文獻記載看,有佛教寺廟壁畫、道教宮觀壁畫、墓室壁畫、皇家宮殿和達官貴人府邸廳堂壁畫。寺廟、宮觀壁畫的題材內(nèi)容以佛道人物為主,殿堂壁畫大都描畫山水、竹石花鳥,墓室壁畫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有人物,也有山水、竹石、花鳥等。本文從藝術的角度分析元代壁畫的特點。
元代壁畫佛寺道觀墓室參加壁畫創(chuàng)作的作者,大多數(shù)為民間畫工。也有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畫家。寺、觀、墓室壁畫多出民間畫工之手,宮殿及府邸壁畫以文人士大夫畫家為主。山水、竹石、花鳥等題材的增多,是元代壁畫的顯著特點之一,這與文人畫的興盛和當時藝術風尚及審美愛好有密切關系。元代壁畫的盛行,給一大批民間畫工提供了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從而使得唐宋以來吳道子、武宗元等人的優(yōu)秀壁畫傳統(tǒng)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在中國繪畫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一、元代壁畫的主要分類
1.宗教壁畫。元代存世作品水平最高、數(shù)量最多的是宗教壁畫,這是由于當時的統(tǒng)治者通過宗教信仰鞏固政權(quán),使得佛教、道教盛行一時,同時興建大量佛寺和道觀,在這些建筑上都由技藝高超的民間畫工繪制上不同的宗教壁畫,壁畫的主要內(nèi)容是佛道人物。現(xiàn)存宗教壁畫中最負盛名的是佛教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和道教的永樂宮壁畫。這些壁畫規(guī)模宏大,描繪人物眾多,內(nèi)容豐富,畫工精細,異彩紛呈,宗教藝術體現(xiàn)到極致。
2.墓室壁畫。元代時期在墓室內(nèi)繪制壁畫的習俗在民間仍廣為流行,反映當時的喪葬觀念,一方面顯示墓主人的身份,歌頌其功績,另一方面表達墓主人祈求死后靈魂升天、繼續(xù)享受人間歡樂等思想。目前在內(nèi)蒙古、山西、北京等地發(fā)掘過許多元代的壁畫墓,最具代表性的有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壁畫和北京密云縣元代墓壁畫。壁畫題材以社會生活為主,包括出行狩獵、樂人伴奏、楊香打虎等場景,人物特別是墓主人畫像都是蒙元服飾,山水畫和二十四孝故事也是常見的題材。墓室壁畫為研究元代的風俗習慣、服飾裝扮、音樂藝術等提供了珍貴資料,也為數(shù)量稀少的元代壁畫墓的時空分布提供了新資料。
3.宮室宅第壁畫。元代依然流行在宮殿、衙署、宅第繪制壁畫的風氣。元代皇家宮殿和貴族達官府邸,曾盛行用壁畫進行裝飾。據(jù)文獻記載,元代宮中建嘉熙殿,一些著名畫家如商琦、唐棣等人曾應召為該殿畫壁。一些貴族、達官為附庸風雅,也請名畫家在府邸廳堂內(nèi)畫一些山水、竹石、花鳥一類題材的壁畫。但隨著建筑物的毀滅,這類壁畫已不復存在。上述這些情況,在袁桷、范槨、趙孟頫等人的詩集中均有反映。
二、元代壁畫制作材料及工藝分析
元代時壁畫制作材料有了改進,采用了三合土(砂、土、灰和成),先在磚墻的磚縫里釘上一束束麻筋,再抹上三合土,用爐灰而不用石灰,干后再做壁畫即可防堿。在材料運用上又有了新的改進,為了繪畫的細密,注意膠礬水的配比和涂刷技術。此時用50克膠(骨膠、明膠均可),100克礬,1250克水,用溫火燉熔后摻入白土粉調(diào)和成稀粥狀,在壁面涂刷,不但有平整潔白效果,而且又能在顏色渲染時不宜快速吸收和擴散,便于作一些較為精細的作品。
顏料方面以敦煌石窟為例,所使用的顏料為中國傳統(tǒng)礦物顏料,和其他時代使用的顏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說明元代壁畫中使用的顏料繼承了以前的繪畫顏料。顏料層工藝上總體比較接近,但還是存在一定差別,元代壁畫的白粉層在繪畫工藝上比較接近,但白粉層中白色顏料的組成成分差別較大,同一洞窟壁畫白粉層組成成分接近,不同洞窟壁畫白粉層組成差異較大。燦爛輝煌的色彩效果,是永樂宮三清殿壁畫藝術的有一特點。在富麗華美的青綠色基調(diào)下,有計劃地分布以少量的紅、紫、深赭等色,加強了畫面的主次及素描關系。在大片的青綠色塊上加以白、黃、朱、金及三青、四綠等小塊亮色,更使畫面活潑跳動,并在衣冠飾物的刻畫上為突出其精麗更輔之以瀝粉貼金的手法,從而形成炫彩華麗而莊重和諧并統(tǒng)一于線描的墨骨之中,連同墨線組合輔以白云瑞氣,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用色以平涂為主,采用天然石色,所以能經(jīng)久不變。
三、不同地域的元代壁畫賞析
在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壁畫,其主要內(nèi)容為祈雨和降雨,反應了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和社會生活,《捶丸圖》刻畫元代盛行的運動項目——捶丸,在平陽地區(qū)較為習見,畫師將其繪制成壁畫,反應了元代的運動情況,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古代體育運動史提供資料;《賣魚圖》則反映了當?shù)厣a(chǎn)及生活的一個場景;《雜劇圖》則記錄了酬神演出的景況以及平陽一帶的民俗。元代時期山西地區(qū)的經(jīng)濟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fā)展,手工業(yè)也滲透了金、蒙古、西域等不同文化的影響,在紡織、釀酒、燒窯等行業(yè)中表現(xiàn)突出,水神廟壁畫對這些史實都進行了側(cè)面印證,對人物造型的刻畫,反映出蒙元統(tǒng)治時代下多民族融合的特征。
在內(nèi)蒙古赤峰和涼城縣先后發(fā)現(xiàn)有元朝壁畫墓,具有鮮明的地區(qū)特點和獨特的民族風格,為研究元代官僚貴族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壁畫的內(nèi)容,有反映墓主生前生活的飲宴圖、出獵圖、歸來圖、行旅圖、閑居圖等。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了元代貴族生活豪華的情景。壁畫中人物的面部特征和體態(tài)與近代蒙古族極為相近,而與遼、金時期所見的契丹人、女真人有明顯的差別。壁畫中的器物造型和風格,均具有典型元代的特征。壁畫中的禮樂儀仗圖,對研究元代禮樂制度很有價值。為我們研究元朝服飾制度提供了形象的資料。
蒙元時期壁畫墓的裝飾位置主要在墓門、墓室的壁面上,山東地區(qū)的元代墓葬多位帶墓道的原型或方形磚、石穹窿頂墓和長方形豎穴石犉墓等。壁畫內(nèi)容主要包括建筑裝飾、門吏及侍從圖、啟門圖、墓主人夫婦的形象和活動圖、孝行故事圖等等,大多采用對稱布局,層次比較分明。元代中后期其他各地壁畫墓葬逐漸衰落,而山東地區(qū)同時期仍有大量墓葬壁畫出現(xiàn),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決定的,同時也收到統(tǒng)治階級所支持的哲學、宗教、道德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全真教宣傳的節(jié)孝思想和理學的觀念相結(jié)合,在墓葬壁畫中有選擇性的再現(xiàn)生活中關于美和幸福的部分,同時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美化,表現(xiàn)人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唐迪.元代蒙漢民族墓室壁畫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2]于宗仁.敦煌石窟元代壁畫制作材料及工藝分析研究[D].蘭州大學,2009.
[3]叢琳.淺談元代壁畫藝術對當代工筆畫的關系體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9).
[4]侯新佳.試析山東元代磚雕壁畫墓[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5]徐巖紅.科學文化視域中的元代洪洞水神廟壁畫藝術[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