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玉等
摘要:選取江蘇省張家港市設施連作5年、土壤鹽漬化嚴重的田塊,研究了設施水旱輪作前后耕作層土壤鹽分及pH值的變化。結(jié)果表明:設施水旱輪作后耕作層土壤電導率(EC)降低了70.3%;NO3-、SO42-、Cl-含量分別下降了61.5%、52.3%、82.1%,HCO3-含量上升;Ca2+、Mg2+、Na+、K+含量分別下降了49.4%、69.6%、66.7%、79.5%;土壤pH值上升了0.37。說明設施水旱輪作可明顯降低土壤鹽分含量,緩解土壤酸化,水旱輪作對治理設施土壤鹽漬化及土壤酸化具有明顯效果。
關鍵詞:設施;水旱輪作;土壤鹽分;pH值
中圖分類號:S15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3-0301-02
設施蔬菜栽培主要是利用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進行反季節(jié)和跨地區(qū)種植[1]。近年來隨著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設施蔬菜規(guī)?;I(yè)化、工廠化迅速發(fā)展,連作障礙問題日益突出[2]。不合理施肥[3-4]、設施常年覆蓋溫度高、蒸發(fā)快、淋洗少等因素[5]導致設施土壤鹽漬化及土壤酸化,對設施蔬菜生長發(fā)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6-7],是連作障礙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8]。水旱輪作是傳統(tǒng)生態(tài)栽培模式,旱生作物與水生作物輪作既能通過水生作物吸收土壤中多余的養(yǎng)分,又能通過灌水使表土養(yǎng)分下滲[9]。目前蔬菜生產(chǎn)上廣泛應用的“設施蔬菜—水稻”水旱輪作模式對設施土壤鹽漬化的治理效果明顯,但模式單一,效益低[10],且操作麻煩,推廣應用難度大。本研究根據(jù)江解增等提出的設施內(nèi)蔬菜水旱輪作新模式[11],在設施內(nèi)直接淹水種植豆瓣菜,研究設施蔬菜水旱輪作前后耕作層土壤鹽分及pH值的變化,發(fā)掘設施水旱輪作在克服連作障礙中的作用,以期促進設施蔬菜可持續(xù)發(fā)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采樣
2012年9月22日在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鎮(zhèn)南港設施蔬菜基地內(nèi)取已經(jīng)連作5年的耕作層(0~20 cm)土壤。前茬作物絲瓜。取土后淹水種植豆瓣菜,采收豆瓣菜后再取耕作層土壤。土樣采集按照“S”形線路用土壤取樣器分別在3條畦面上各取5個土樣,將每條畦面所取土樣分層均勻混合。鮮土樣保存于4 ℃冰箱,其余土樣自然風干后過篩待測。
1.2 測定方法
水溶性鹽總量測定采用電導法[12];硫酸根測定采用硫酸鋇比濁法[12];氯離子測定采用硝酸銀滴定法[12];碳酸氫根測定采用雙指示劑中和滴定法[12];pH值測定采用水土比5 ∶ 1定位法[12];硝酸根測定采用雙波長分光光度法[13]。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水旱輪作前后耕作層土壤鹽分的變化
由圖1可知,本研究中水作前設施連作地的電導率(EC)達到671.0 μS/cm,已超過作物的生育障礙臨界點(500 μS/cm)[14]。水作后土壤耕作層的EC值下降到 199 μS/cm,降低了70.3%,說明水旱輪作后土壤鹽分隨水分下滲而向下移動,鹽分被淋洗到下層土壤,使耕作層形成脫鹽區(qū),能較好緩解耕作層土壤的鹽漬化。
2.2 水旱輪作前后耕作層土壤主要陰離子含量變化情況
從圖2可見,研究區(qū)域鹽漬化耕作層土壤中主要陰離子(NO3-、SO42-、Cl-)含量在水旱輪作后均明顯下降,NO3-含量從1 061 mg/kg降至408 mg/kg,下降了61.5%;SO42-含量從325 mg/kg降至155 mg/kg,下降了52.3%;Cl-含量從 173 mg/kg 降至31 mg/kg,下降了82.1%。土壤中HCO3-含量在水作前較低,水作后從16 mg/kg上升至 30 mg/kg,上升了87.5%,這可能是由于土壤pH值改變后引起的[15]。
2.3 水旱輪作前后耕作層土壤主要陽離子含量變化情況
從圖3可以看出,水作后土壤主要陽離子含量都有所下降。Ca2+含量從310 mg/kg降至157 mg/kg,下降了49.4%;Mg2+含量從46 mg/kg降至14 mg/kg,下降了69.6%;Na+含量從75 mg/kg下降至25 mg/kg,下降了66.7%;K+含量從44 mg/kg 下降至9 mg/kg,下降了79.5%。說明水旱輪作明顯降低了耕作層土壤的陽離子含量。
2.4 水旱輪作前后耕作層土壤pH值的變化
土壤pH值影響蔬菜對土壤中一些離子的吸收,從而會影響蔬菜生長[16]。從圖4可知,水旱輪作前后土壤pH值由6.93增加到7.30,說明水旱輪作有利于改良土壤酸性環(huán)境。
3 結(jié)論與討論
關于設施栽培土壤鹽分離子組成的研究較多,除HCO3-外,設施土壤中Ca2+、Mg2+、Na+、K+、SO42-、NO3-、Cl-含量
均比露地高,且差異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16]。本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設施水旱輪作耕作層土壤中上述主要鹽分離子SO42-、NO3-、Cl-、Ca2+、Mg2+、Na+、K+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降幅分別為52.3%、61.5%、82.1%、49.4%、69.6%、66.7%、79.5%,說明設施水旱輪作能明顯降低土壤鹽分,是治理設施土壤鹽漬化的有效措施,這與種植水稻等大田作物的效果類似[9]。水旱輪作后土壤pH值提高了0.37,說明水旱輪作對緩解土壤酸化具有一定效果。南港設施蔬菜基地水作豆瓣菜產(chǎn)值達36.2萬元/hm2,效益達23.8萬元/hm2,經(jīng)濟效益較高,說明水旱輪作具有很好的生態(tài)效益、經(jīng)濟效益。
本研究表明,水旱輪作能顯著降低土壤鹽分,緩解土壤酸化。水旱輪作既有利于治理設施土壤鹽漬化和土壤酸化等問題,緩解土壤連作障礙,又能提高經(jīng)濟效益,本研究為設施蔬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礎。下一步將深入研究水作后茬返鹽情況,探討輪作間隔時間,開發(fā)蔬菜水旱輪作新模式等,形成水旱輪作治理連作障礙的技術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