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拍攝專題是攝影人學習路上的一堂必修課,但拍什么?需要多少數(shù)量?拍攝哪些畫面?如何進行取舍?需要何種器材等都是我們要面臨的實際問題,現(xiàn)在,就讓我們跟著著名攝影家李泛來梳理一下拍專題時都要做好哪些功課。
李泛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攝影金像獎“攝影創(chuàng)作獎” 獲得者,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評委,中華文化遺產搶救影像聯(lián)盟副主席,出版有《涼山彝家》、《中國云南基督教》等專著。
相關鏈接
本文圖片反映的是北梁棚戶區(qū)改造的過程,北梁地區(qū)是包頭歷史文化發(fā)祥地,素有“包頭文化、根在東河、魂在北梁”之說。該地區(qū)也有著極好歷史文脈,極具保護價值,但北梁地區(qū)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城市棚戶區(qū),群眾生活環(huán)境和居住條件惡劣。2004年以來,實施了大規(guī)模改造,3.06萬人受益。而這些影像為老北梁留存了深刻的記憶。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
拍什么首先要看自己的定位,如果定位區(qū)域攝影師,那么就關注身邊事,拍身邊事;如果定位做中國攝影師,那么就關注中國拍攝中國;如果做國際攝影師,那么就要有國際化視野,關注全球。世界觀決定我們的視野,視野決定關注點和選題。有了高視點,再去考慮拍什么、怎么拍、采用何種表現(xiàn)手法以及如此拍是否能夠呈現(xiàn)個人的理念。
同時,要向大師學習,但不能盲從,更要有超越大師的想法。攝影雖然是舶來品,但如果永遠跟著西方走,我們的攝影師怎能被世界認可?我們要勇于走出去,尋找民族化影像,進行方言式表達。
如何確定整個拍攝的結構?
具體地說就是景別的變化、敘事的連貫性、情節(jié)的完整性、事態(tài)的延展性、故事的轉折把握,切莫虎頭蛇尾,草草了事。同時每一節(jié)點事件都要有一幅硬圖片支撐,除硬圖還要有軟圖串聯(lián),好比寫作文中“不但……而且”等關聯(lián)詞的運用,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常見的專題,拿出來一大堆,雖然都是一個地方拍攝的一類題材,但卻是一些散落的拼湊,其結構缺少連貫性,沒有語言表達層次,這樣就會出現(xiàn)語言表達上的病句,一個完整影像結構的表達是攝影家的看家本領。
拍攝前的案頭準備工作
對所拍專題進行調研
諸如地理、人文、宗教、民族等,要做到爛熟于心。如果拍攝是短期行為,那么就要按照電影分鏡頭、分層次、分情節(jié)、分事件拍攝,調動現(xiàn)場一切有利于拍攝的情節(jié)環(huán)境。如果拍攝活動是長期行為,那么就要對該區(qū)域民族發(fā)展變遷、生態(tài)變化、民居變化、人文繁衍變化等做詳盡的影像文本,以大跨度對比方式記錄這一民族發(fā)展。長期拍攝能夠做到以史詩般宏大的敘事方式完成專題,但忌諱啰嗦重復。
大專題系列作品必須有一批乃至一大批能夠獨立成章的作品,作為這一組專題中的扛鼎之作,否則就會流于一般。如果花費數(shù)十年的拍攝成果只能是人文資料而不能成為獨立影像表達,那就是不成功的創(chuàng)作。
對所拍專題進行價值評估
對所拍攝題材進行價值評估主要包括:社會意義評估,影像表達力評估(是否有影像語匯,表達是否充分),影像價值評估(拍攝題材是否有難度、特點,題材是否稀缺及社會關注度等)。
查閱資料看是否有人拍過
你所確定的題材如果有人拍過,就要考慮是否還有表達空間及不同手法的表達。也就是說,是否能夠超越,換一種方式表達。總之,一定要與人不同。如果沒有人拍是最好的,當你占有這個資源時,如何把資源挖掘得深、挖掘得透,成為這一專題拍攝中第一人,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出行工具選擇
在行走和駕車過程中也是練就你眼力的最好時候。觀察和預判是攝影師的看家本領,如果失去了這種本領,可能你此行會無功而返。拍攝途中要隨時掌握拍攝動向,有目標便可隨時停車,切莫有比較的想法,想著下一個會更好,這樣會失去很多拍攝機會。
攜帶相關證件
應隨身攜帶好證件,如果是特殊場合必須通過記者證、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證等表明身份。但是,拍攝人文題材時,盡可能減少亮明身份的做法,越隱蔽越好。
如何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語言風格?
畫面語言更多的是攝影家形成拍攝風格的語言,沒有什么例子可循,越獨到越好。如果有例可循,能找到出處的話,就有模仿之嫌。當然,對于初學者而言,必須要尋求一個典范,去臨摹,再逐漸擺脫臨摹,最終形成自己的個人語匯。
在畫幅上盡可能采用一種畫幅,即畫幅統(tǒng)一,切莫有方有長等混搭畫幅。對于成熟攝影師來說一次構圖見功底,切莫縫縫補補,更不可添油加醋。當然提倡視覺陌生化及方言式表達,但不是求怪求異。
對圖片數(shù)量有哪些要求?
對參賽來說,6-12幅,要表達你的主題、思想、完整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及結束。 這是一個難度較大的組合,需要張張都是硬圖,而非拼湊。
對于系列或專題來說,一般四五十幅足以表達一個族群、一個事件。如果是史詩般的跨越數(shù)十年的專題,怎么說都需要百幅以上,包括時代發(fā)展的對比,這種拍攝功力非一般攝影師所能夠駕馭。一個好的專題組織起來,多一張嫌多,少一張嫌少,要形成一氣呵成、氣貫長虹之勢。
完整的專題需要什么樣的畫面?
全景表現(xiàn):對主題有介紹性的照片,通常用全景及大場面進行環(huán)境交代。
中景表現(xiàn):對所要拍攝題材活動及人物的描寫。
近景表現(xiàn):將鏡頭集中到專題的某個主要細節(jié)上。
特寫肖像:在特定環(huán)境下對典型人物的面部刻畫。
事件照片:表現(xiàn)專題中的主要事件的發(fā)展高潮的過程。
典型瞬間:事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關鍵要素。
過程表現(xiàn):通過故事的發(fā)展過程,做前后比較,使要表述的故事連貫流暢。
結尾照片:將事件引向結果,并首尾呼應。
如果是專題拍攝,在拍攝過程中必須記住拍攝對象及事件,這樣有利于后期整理,便于信息一一對應,延伸和補充圖片故事。
常常有攝影師在前期拍攝中沒有縝密的計劃及專題思路,回來只是將同類題材的作品放在了一起稱為專題,這樣的“專題”,讓人看起來不賞心不悅目不流暢,故事沒有情節(ji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堆砌。所以,后期的編輯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編輯,只能自拍自編時,那就要遵循以上拍攝畫面談及的原則。
有句話說得好,“名牌機子滿身掛,解決問題靠傻瓜”,所以決定勝敗的不是武器,是人。常見一些攝影師前面掛著、兩邊背著各種畫幅、各種焦距的鏡頭,最終顧此失彼,哪個都沒有拍好。因此建議攝影師,適合你的相機只有一個,將它發(fā)揮到淋漓盡致,不要因為焦距的問題而懊惱。
專題拍攝,往往是以敘事性手法完成,所以在選擇器材過程中,就要遵循前人所走過的路,拍攝專題時用135相機的35mm及50mm鏡頭較為合適(特殊的表達方式例外),因為上述鏡頭所記錄的影像真實而不夸張。
我們杜絕用超出人視覺以外的鏡頭進行拍攝,特殊鏡頭比如廣角(28mm以下)、超廣角、魚眼等所記錄的影像缺少真實,對拍攝對象造成侵略,這是我們在拍攝過程中所要杜絕的。也就是說影像的震撼力并不是來自鏡頭的沒有道理的隨意夸張變形,其視覺沖擊力也不是來自于外在視覺形式的變化,而是來自于影像自身能量的擴散。
我用的是哈蘇500CM+80mm鏡頭,哈蘇SWC903+38mm鏡頭。我在拍攝中使用標頭的頻率在70%左右,因為標頭最符合人的生理觀察視角。
因為我更多的是拍攝人文,偶爾會用一些漸變鏡、淺黃鏡、三腳架、反光板等附件。大家在拍攝過程中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增減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