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英 林宇宏
摘 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進一步明確干部培訓的主要任務和目標,面對本系統干部培訓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全體教職員工迫切需要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嚴謹務實的態(tài)度,進一步深入了解上??萍?、教育、衛(wèi)生、共青婦、總工會等系統干部教育培訓需求,努力探索干部成長規(guī)律、教育培訓規(guī)律、學科設置規(guī)律和師資配備規(guī)律,來構建具有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特色的教學課程體系,以便進一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進而不斷提升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的培訓質量和培訓水平。
關鍵詞: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特色;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209-02
黨校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領導干部,必須嚴謹治學,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多種類、多層次的教學課程體系。本文結合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的培訓實踐,就如何構建具有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特色的教學課程體系進行探討與思考。
一、干部培訓課程建設方面存在的若干偏差
目前,在一些黨校的培訓實踐中,課程建設方面還存在若干偏差。主要表現:
1.在具體課程內容的設計方面,缺乏規(guī)范的課程標準和嚴格的監(jiān)控管理。如果缺乏規(guī)范的課程標準和嚴格的監(jiān)控管理,就會出現教師實際講授的內容與教學計劃、課程需求及目標所要求的內容之間存在一些差異。教師“有什么就教什么”、“熟悉什么就講什么”、因教師設課現象存在。因此出現了非計劃內容、內容缺失、內容錯位及內容重復交叉現象,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按需施教。
2.在課程的教學方面,缺乏嚴格的施教要求。教師不是根據課程內容和培訓對象的特點靈活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而是熟悉哪種方法就使用哪種方法。現在比較多使用的還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室為中心”的傳統單一教育教學模式,像案例式、體驗式、情景模擬、現場教學等現代培訓方法運用的還不多。
3.在課程資源建設方面,尤其是使用教材、提供學習材料方面隨意性較大。在主體班培訓中,有些班有明確規(guī)范使用教材、學習材料的要求,如:高校(或醫(yī)院)黨支部書記培訓班、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培訓班等,但有些班,如:處級干部班、中學支部書記班等常規(guī)班沒有使用統一匹配的教材和學習材料,對使用教材和學習材料也沒有嚴格的規(guī)范要求,往往由班主任自行規(guī)定。有些班用政策法規(guī)或領導人講話代替教材。
二、黨校課程設置的內涵及原則
黨校課程設置是教學基本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課程設置包括理論教學課、實踐教學課、討論交流課等教育培訓的所有環(huán)節(jié)設置。課程設置既要遵循學員成長規(guī)律,也要遵循黨校教育規(guī)律,既要體現黨性、時代性,又要強調科學性、注重特色性。具體原則是:
1.需求導向原則。課程是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主要途徑,課程結構是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實施計劃。因此,課程設置首先要堅持需求導向原則,使之符合項目的組織需求、崗位需求,并兼顧學員個人的需求,圍繞和追求項目的培訓目標。黨校為培訓項目設置的課程還必須體現適應與促進的理念。從宏觀層次說,必須體現貫徹黨和國家的宗旨、意志和價值觀,適應黨的事業(yè)和黨的建設的需要,適應學員的成長規(guī)律,促進黨的事業(yè)和執(zhí)政黨建設發(fā)展。從微觀層次說,要適應學員成長規(guī)律,滿足學員提高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為提升黨政干部的崗位能力,黨校應當建設以崗位為基礎,能力為導向,任務為中心,融文本知識與工作情景為一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行動體系”課程,而不是以“學科中心”為課程,以幫助和促進學員全面而健康發(fā)展。
2.能力導向原則。黨政干部履職所需的知識、技能是跨學科的。因此崗位導向、能力本位的黨性教育培訓,應摒棄學科中心論的課程觀,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的理念來設置課程,反對過去一本書講到底,一門課講到底,“吃不吃由你,吃多吃少也由你”的傳統做法;反對從基本概念講起追求授課內容學科化、體系化、脫離實際的傳統做法。而是要根據項目的培訓需求,以學員的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打破學科界限,開發(fā)出有針對性、適用性,又有前沿性、前瞻性的交叉型、模塊式授課專題,其表現形式是“專題式”課程,即融文本知識與工作情景為一體,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綜合型課程??梢哉f,專題式教學是干部培訓過程中教師組織教學內容、實施課程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黨校干部教學區(qū)別于其他類型教學的主要形式標志。
3.突出重點原則。黨校培訓既要加強黨政干部的基本理論、政策法規(guī)、相關知識的一般性教育,還要理論聯系實際,緊密結合國際國內和校內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針對性教育,既突出崗位能力的培訓,更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教育、黨性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黨性鍛煉,以培養(yǎng)黨政干部從事職業(yè)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規(guī)范及價值觀念,為組織發(fā)展戰(zhàn)略服務,而不是只滿足個人的興趣愛好。
4.分類配套原則。黨性培訓既要設置體現共性目標的必修課,還要設置適應不同類型學員、不同知識結構和能力差異及個性需要的選修課,使課程設置既分類又配套,避免上下一般粗,左右一個樣,千篇一律。當然選修課的設置更要適用于時間長的培訓班,適用于三個月脫產培訓中青年干部班。
5.精和管用原則。課程設置最終目的是逐步建設起貫徹中央要求、體現時代特征、符合本校特點、適應學員要求的課程體系。實現課程結構模塊化、課程內容動態(tài)化、課程供給菜單化、多類班次教學計劃最優(yōu)化,形成學科結構合理,培訓方向明確,特色鮮明,優(yōu)勢突出的課程體系。
三、建立適應實際需要具有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雖然近些年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的整體教學水平有很大提升,學員對培訓的滿意度越來越高。因此,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教育培訓工作者應掌握關于課程建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樹立課程建設是核心的觀念,充分認識到它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有自身特色的黨校教育培訓規(guī)律的課程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工作可以開展:
第一,要構建黨的基本理論課程體系。黨校教學課程體系建設要符合學習型政黨建設和干部成長的需要,突出理論教學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課程設置要強化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導地位,突出理論教學的基礎性、系統性。黨校教學要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課程(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學習)和精品課程及特色課程。體現理論教學的示范性和帶動性。
第二,要構建黨和國家政策法規(guī)解讀課程體系。幫助學員更好地認識把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并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是黨校教學內容的重要組織部分。黨校教學要發(fā)揮其自身的理論優(yōu)勢和政治優(yōu)勢,深刻解讀黨在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戰(zhàn)略部署,突出理論教學的重要性、時效性、廣泛性,不斷培養(yǎng)提高干部的執(zhí)政水平和領導水平,帶頭探索和回答當前一批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理論思考、理論總結和理論提升,著力搭建理論與實踐互相轉化的橋梁,實現黨校的理論優(yōu)勢與學員的實踐優(yōu)勢的對接和互補,增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第三,要構建黨性鍛煉課程體系。黨性鍛煉是政治理論培訓的重要方面。以加強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為宗旨,以堅定理想信念為主題,以強化黨的意識、政治意識、危機意識、責任意識和對黨的忠誠度為重點,寓黨性教育、黨性鍛煉、黨性修養(yǎng)于培訓的全過程之中,實現黨性教育的體系化、規(guī)范化,體現黨校姓“黨”的鮮明政治特色,充分發(fā)揮黨校黨性鍛煉熔爐的政治功能,注重培養(yǎng)廉潔從政和拒腐防變能力。黨校教學要通過學習中央文件、上黨課、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現場教育等多種形式的黨性教育活動來加強學員的黨性修養(yǎng)。
第四,要構建能力培訓課程體系。黨校要堅持干部培訓的學以致用,強化能力的培養(yǎng)。黨校運用多種現代培訓方式開展教學,是干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采用研究式、案例式、情景模擬式、體驗式、自主選學等方式開展教學,推動啟發(fā)式、互動式、開放式和模塊式教學,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和深化教學內容,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實踐的第一線。按照中央對黨校“一個中心四個方面”的教學布局,黨校教學要突出幾方面能力素養(yǎng):(1)科學判斷形勢,把握全局能力,善于進行理論思維、戰(zhàn)略思維,要開設國內外形勢專題課;(2)駕馭市場經濟能力,要開設經濟形勢和工商管理等專題課;(3)應對復雜局面能力,要開設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專題課,組織學員開展應急管理情景模擬訓練,開展互動體驗教學;(4)注重培養(yǎng)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學習機制,開設依法行政專題培訓和法制宣傳教育專題課。
第五,要構建文化修養(yǎng)課程體系。黨校要按照完善學員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的要求,面對領導干部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把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納入到現行干部教育課程體系之中。針對不同學歷結構的實際需要,設置人文、自然科學不同類型課程模塊,通過晚間講座、學員論壇、外聘報告等形式適時開展科技、健康、文學、藝術、禮儀、演講等方面教育,提高學員文化素質。
若要構建具有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特色的教學課程體系,不但要糾正目前在課程建設方面存在的若干偏差,充分認識把握黨校課程設置的內涵和原則,還應在培養(yǎng)學科和教學帶頭人、組建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隊伍、搭建地區(qū)性和全國性研討平臺、出版相關教材和專著等方面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把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課程體系實施好,才能使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的培訓工作向高質量、高水平上再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