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頻
《不死的核桃樹》的死亡敘事分析
龔 頻
死亡是人生永恒的話題,也是文學世界最重要的母題之一。在中國當代文壇,閻連科是以死亡敘事著稱的,他的作品中始終彌漫著死亡的氣息。受其影響,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壇大量涌現出以死亡為母題的文學作品,大批作家也投身于死亡敘事的文學創(chuàng)作,營造了中國當代文壇極具特色的一道風景。
文學是人類生活中精神世界的重要存在方式之一,它體現了作家藝術生命對于現實生活的折射。因此,文學無論是從其起源的層面進行分析,抑或是針對當下的社會現實進行研究,我們都會發(fā)現一個共同的特征:“或探究人的本能欲望,或拓視生命潛能的底限,或再現自身生命表象的繁瑣狀態(tài)等。作家的世界觀制約著其作品的廣度和深度,左右著文學價值取向,同時又決定著時代精神對這種價值取向發(fā)揮著什么樣的作用。”[1]
對于崛起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作家而言,他們或親身經歷了 “文革”十年的洗禮,或從前人的講述中感受這段歲月對于人性的摧殘。在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所掀起的時代思潮中,個體生命的毀滅已經司空見慣,更多的是國人對于生命消亡的麻木感令人感到震驚。如果說將死亡視為人生的一種苦難,在作者的講述中更多的來源于無意識的流露。這是一個沒有了英雄的時代,人們不再崇拜某一個人、某一種思想,他們嘗試著系統(tǒng)地反思曾經被視為神圣的存在。隨著社會思潮的進一步深化,中國人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他們尤其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英雄人物表現出強烈的反思意識。英雄并不一定是指在現實生活中作出巨大貢獻的人,也可以是承載著重要歷史使命和偉大社會責任的人。
小說《不死的核桃樹》就為讀者描述了一位逐漸走向沒落的英雄——老高太太。在小說主人公的回憶中,讀者們了解到她曾經擁有的輝煌:老高太太不僅是村里最有聲望的薩滿,為村民們消災解難,甚至還曾挽救過童年時代的主人公。曾經的輝煌都隨著歲月的流逝和記憶的模糊成為歷史,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討論著這位曾經守護自己的英雄為何還沒有死去。在村里人看來,老高太太的離去將為他們帶來的就是那棵守護了多年的核桃樹。而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并非核桃樹可以為自己帶來巨大的財富,而是緣于核桃樹能夠成為人們生活中守護平安的象征。
作者試圖通過小說向讀者闡明的基本事實是:老高太太的死亡幾乎是村里人所有人的渴望,他們被自我利益所扭曲的靈魂在此時得到了完整的呈現。一方面,老高太太的離去代表了英雄時代的徹底沒落,與她一樣正直、善良的靈魂在經受了無數的折磨之后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另一方面,村里人內心深處的欲望正被現實的物質欲所鼓動,與他們一樣的愚昧、殘忍的生命在現實社會的洪流中不斷前行,成為人生中永不停歇的悲劇真正的起點。作者講述的悲劇不僅發(fā)生在主人公的故鄉(xiāng),也在白山黑水之外任何一個村莊中不斷地上演著。悲劇的時代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對傳統(tǒng)的徹底拋棄,而且是顛倒黑白、不分是非地遺忘。當后人在文學世界中講述這一切的時候,留在字里行間的就只有心靈深處無法磨滅的痛苦記憶。
我們了解到,“五四以前的文學作品,幾乎不寫死亡的必然性和終極性,不敢將死亡作為一個實體性的事物直接面對……五四文人們則盡情地表現死亡的必然性和毀滅性”[2]。由此發(fā)軔,中國文學開始關注死亡,作家們不再將文學作品中描寫死亡視為某種禁忌話題,而將其轉化為人生的精神性體驗。因此,我們可以在很多作品中看到,作者對于死亡的描寫并不是恐怖的、面目可憎的,反而是以玩賞的態(tài)度在研究死亡的存在意義。這是因為在這一類型的作家看來,“作為體驗的對象,更將其作為欣賞的對象。在這些作品中,死亡變得純粹而美麗,并且作者的敘述筆調是冷漠的、客觀的,仿佛沒有一個死亡意識的旁觀者”[3]。
當我們將反傳統(tǒng)的敘事選擇落實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就會意識到作家的選擇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色彩。就小說《不死的核桃樹》而言,在很多讀者看來,老高太太僅僅是山村中極為普通的薩滿,她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可以被劃歸到封建迷信的范疇之內。這種認識并不存在著邏輯層面的訛誤,但我們如果換一個角度進行思考,就會意識到:“在后現代語境中,死亡不再是嚴肅、沉重的話題,死亡的神圣與莊嚴被化解,無意義的、荒誕的、戲謔式的死亡不斷涌現,成為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甚至主題。這種轉變是一種對傳統(tǒng)理性、真理、法則所象征的社會規(guī)范的顛覆,并且在這樣一個 ‘去現實’的奇幻情景中,以看似荒謬的方式表達對生命寓言式的思索?!保?]老高太太的逝去固然是必將發(fā)生的事情,人們對待這一事件的態(tài)度也很能展現反傳統(tǒng)的荒誕敘事色彩。
母親說:“這是我和你爹搶到的,咱沒人家有能耐,就搶到了這些樹枝,樹干一塊都沒搶到——你挑些粗的,回去求人刻成桃木劍,大的放到家里,小的放到包里,去火葬場之類的地方,什么邪魔外道都不敢近身。”
葉秀文無奈地笑:“我們都正正經經地活著,哪里有那么多的邪魔外道會來害人呢?”
老高太太并沒有作為英雄離開人世,這本身就是對于她特殊身份——薩滿的羞辱。在過去的歲月中,這一身份曾使得她成為眾人心目中的英雄,受到村里人的膜拜。但社會的歷史變遷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在為村里人提供更多的認識世界方式的同時,也改造著他們眼中的老高太太。于是,人們在她生命最為脆弱的時候闖入了她的家中,只是為了獲取核桃樹的枝葉。在村里人看來,這將為他們祛除任何形式的災難和邪惡。
在主人公母女的對話中,我們意識到兩代人的思維方式處于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節(jié)奏之下。但她們在面對老高太太的死亡時卻表現出了驚人的相似性,以非傳統(tǒng)的方式面對死亡成為生活在凋敝的鄉(xiāng)村世界和繁華的現代都市中的人的共同選擇。作者借此表達了反傳統(tǒng)的敘事選擇,使得人們對于當代社會精神本質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當作家們從后現代語境的角度去考察出現在小說文本中的死亡事件時,沉重的話題并沒有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卻為人們理解生活的真諦創(chuàng)造了條件。即便是將死亡的嚴肅性徹底消解掉,我們也不可做到能像莊子一樣在面對死亡的時刻選擇 “鼓盆而歌”。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死亡永遠是悲劇的。“悲劇把不能復活的個人死亡看成是整個世界不可挽回的毀滅,同時,又堅信宇宙是堅固的、永恒的、無止境的,盡管這個有限的生命離開了它。”[5]對于徘徊在二者之間的作者來說,死亡敘事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更迭的精神思考。
當作者為小說選定 “不死的核桃樹”作為標題時,她似乎是要展現非死亡的生活追求,人物的命運卻是在多種偶然因素和某些必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發(fā)揮其影響力。我們看到,小說《不死的核桃樹》中對于人物命運的描繪完全拋棄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寫作模式,曾經被中國文學極力頌揚的革命題材和英雄人物都消失了。作者們努力讓死亡變得更加純粹,不再是如此的高尚。究其根源在于,“發(fā)現了它的瘋狂、它的不公、它的盲目熱情,尤其是作為它力量源泉的鄙俗和黑暗的歷史視野”[6]。
老高太太的死正是個體生命的消逝在山村世界中由嚴肅走向蒼白的確證,她是在村里人瘋狂搶奪核桃樹之后離開的,她也許至死都不曾知曉曾經如此敬畏自己、曾經如此和睦的鄰居為何會變得如此瘋狂。這是因為村里人很久以來就在老高太太的身上察覺不到生命的活力。死亡對于老高太太來說只是生命漫長旅途中必須要走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其本身并不會對他人產生任何的實際意義。當村里人以如此的方式去審視生命、理解生命的時候,曾經籠罩在老高太太身上的那些神奇的光環(huán)都變得毫無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就再也無法從她的身上找尋到任何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生命指針。
在作者的筆下,發(fā)生在老高太太身上的死亡無法與村里人內心深處的敬畏之心發(fā)生聯系,也不會隸屬于某一個人。小說中描寫的主人公回到家鄉(xiāng)后體驗的正是生命最后一個階段的純粹感受,對于她來說,老高太太的死亡是絕對獨立于自己之外的精神存在。她的生命或許曾經和老高太太有過或者這樣、或者那樣的交集,但多年之后的他們已經完全是生活在不同社會維度的人,而主人公身上所體現的對于生命的漠視正是村里人麻木、瘋狂的真正動力。他們對于死亡的麻木源于他們對死亡的超脫,在生命一次次可能離開老高太太的事件中,死亡在村里人的內心深處已經不再那么激烈,顯得如此平靜,激發(fā)不出任何的生命激情。最終,在村里人眼中的死亡成為人的生命過程中十分常見的自然狀態(tài)。
對于所有出現在小說中的人物而言,他們的存在僅僅是完成自然的過程而已,沒有了薩滿的庇護,沒有了對生命的敬畏,他們依舊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的考驗。他們成為小說文本中對于無法改變的死亡命運坦然接受的群體,在宿命的人生旅途中延續(xù)著自己的種族和家庭。在拋棄了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小說《不死的核桃樹》體現了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壇對于傳統(tǒng)觀念的重新思考,展現了死亡敘事的人生真諦。一個作家對于生命的體驗最終造就了他筆下的世界,而死亡正是所有的人生體驗中無法重復、無法驗證的,“不死的核桃樹”就是生命的象征。
[1]王天兵.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小說死亡敘事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37.
[3]肖百榮.直面與超越——20世紀中國文學死亡主題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6:8.
[4]馬立.死亡:敘事下的人文關懷——日劇中死亡審美的當代表達[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5][俄羅斯]鮑列夫.美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99.
[6][德]尼采.歷史的用途與濫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
龔頻(1976— ),女,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湖北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