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琳
淺析司湯達《紅與黑》的悲劇情懷
賴 琳
小說 《紅與黑》是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司湯達對其所處時代的生活進行描寫的作品。該部小說選材于現(xiàn)實生活,即其中的所有事件和人物都是源自現(xiàn)實生活。小說是根據(jù)1828年10月 《司法公報》登載的一樁刑事案件創(chuàng)作的。在格勒諾布爾市有一位手藝匠的兒子,他叫貝爾德。通過神父的幫助,貝爾德到了小修院,并且成為米肖先生的兒子的家教。由于和女主人有了戀情,于是便被米肖辭退。之后他又找到兩份工作,但是都被辭退。在今后的生活中,他遇到很多挫折。他將自己的這一切遭遇都歸結于米肖夫人,因此便心生報復。小說 《紅與黑》就是源于這一事件所創(chuàng)作的,是一部具有悲劇色彩的作品。通過運用悲劇藝術,小說形象地向我們闡釋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沖突等,充分揭示了主人公于連命運的悲劇性,同時也揭露了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和性格方面的原因。
在小說 《紅與黑》中,作者對人物進行了外貌、動作、表情等多方面的外部描寫,從而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特征。在對于連進行外貌描寫時,作者主要通過瑪?shù)贍柕滦〗愫褪虚L夫人的所見來表現(xiàn),而這兩位女士的外貌描寫則是通過于連對他們的印象和感覺來進行描寫。在小說中,第一次見到于連的德瑞那夫人完全被他英俊的面龐所吸引,眼睛又黑又大,頭發(fā)也很漂亮。這樣的外貌讓她感到非常高興。通過這樣的描寫,我們不僅知道了于連的外貌長相,同時也知道了德瑞那夫人對于連的初次印象。在小說中,于連初次見瑪?shù)贍柕滦〗?,對她的眼睛和市長夫人的眼睛進行了對比,雖然都很美麗,但是他覺得與市長夫人熱情的眼睛相比,瑪?shù)贍柕滦〗銊t顯得非常咄咄逼人。這樣的描寫不僅向我們展示了瑪?shù)贍柕滦〗愕耐饷?,同時也描寫出了初次見瑪?shù)贍柕滦〗銜r于連的內心思考。于連通過對瑪?shù)贍柕滦〗阊劬Φ挠^察,充分感受到這位小姐內心的冷酷。這樣的間接描寫向我們展示了瑪?shù)贍柕滦〗愕男愿袷抢淠⒏甙恋摹?/p>
小說 《紅與黑》之所以能夠通過進行人物外部的描寫實現(xiàn)對心靈的折射,主要和作者所選取的描寫視角有關系。在西方的小說描寫中,大多都是運用非聚焦的描寫視角,即作者通過任意的角度來對事件進行觀察,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闡釋。小說 《紅與黑》雖然在整體上沒有擺脫這種傳統(tǒng)的描寫視角,但是它也對其進行了有效突破。小說在進行一些場景和部分描寫的時候,運用了比較多的內聚焦視角,即作者并不是單純從自身的視角來對人物進行觀察,而是借用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來對外面的世界進行觀察描述。這樣的描寫使得小說的外部世界描寫具有更多的人物感情色彩,使得外部世界具有人物的心靈化色彩。內聚焦視角所具有的這一特點是傳統(tǒng)非聚焦視角無法達到的。在小說 《紅與黑》中,作者對人物的外部特征、情境以及景致等方面的描寫都是通過小說人物的所見所感來表達的。作者通過加入一些引導詞,如 “她看見”“他發(fā)現(xiàn)”和 “他感覺到”等來進行描寫,這樣便使得描寫富有了人物感情,也和人物的心情緊密聯(lián)系,使得讀者閱讀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能深入地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小說中在對神學院進行描寫時,所有的一切都是通過于連的眼睛來進行的,這樣我們可以非常深刻地體會到主人公內心的恐懼和痛苦。當于連第一次看到神父的時候,他看到神父的目光是犀利的,內心感到無比恐懼,倒在了地上。作者并沒有對神父的身份進行交代,而是通過于連的所見和所感來進行描寫,這樣便是內聚焦視角所具有的魅力。如果換作傳統(tǒng)的非聚焦視角,作者對神父進行身份交代,這樣便無法更好地表現(xiàn)于連內心所具有的恐懼。正是這樣的描寫視角才能實現(xiàn)通過外部描寫來對人物內心進行強化。內聚焦視角是20世紀小說的一大寫作特色,因此小說 《紅與黑》采用這一描寫特色,也顯示了它具有現(xiàn)代化的特色。對于這一點,國內外的很多學者也早已對其進行了關注。法國文學史家布呂奈爾就指出,司湯達運用這一寫作視角使得小說具有了現(xiàn)代化的特點。
在小說 《紅與黑》中,面對于連被判刑,市長夫人和瑪?shù)贍柕滦〗愣既ケO(jiān)獄對其進行營救。這兩個女人對于連的愛情是非常真摯感人的。在瑪?shù)贍柕滦〗闵砩?,我們看到了她熱烈的愛,在市長夫人身上,我們看到了深沉而感人的愛。對于這兩種真摯的感情,于連對其進行了區(qū)別比較,在死之前進行了選擇。這時,在于連的內心已經沒有了野心,而是一種從野心的死灰中活躍起來的熱情。理智使得于連放棄了瑪?shù)贍柕碌膼矍?,他對瑪?shù)贍柕乱呀浶幕乙饫洹T诤退M行訣別的時候,她讓瑪?shù)贍柕掳炎约旱暮⒆愚D交給市長夫人。對于市長夫人,他的內心再次復活。他毫不猶豫地在上訴書上簽了字,瘋狂地對她進行親吻,并訴說了自己內心對她的愛意。他說瑪?shù)贍柕滦〗阒皇撬钠拮?,而不是他的愛人。在小說 《紅與黑》中,我們看到了婚姻和愛情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愛情悲劇。
小說 《紅與黑》向我們描述了真實的愛情,是19世紀初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下的一種普遍產物。對于這種資產階級勢力,即使是當時波旁王朝的復辟統(tǒng)治和拿破侖的獨斷專制統(tǒng)治也都無法進行控制。在整個社會中,人們之間都是一種唯利是圖的關系,互相充滿了欺騙、猜忌、戒備等,到處是一種荒謬而且沉悶的氣氛,對于當時的年輕人和婦女等都是一種深深的毒害。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之間都說假話,就連愛情這種純潔的東西都加入了雜質,不能表現(xiàn)它原有的真實面貌。在小說 《紅與黑》中,我們所看到的愛情是和欺騙、爭權、賄賂、勾結等結合在一起的。小說中于連和市長夫人的愛情是市長和寄養(yǎng)所的所長之間進行政治和經濟上的爭斗所導致的,這樣的愛情悲劇表面上是由地位懸殊所引起的,本質上則是這種宗教派別斗爭的產物。市長利用夫人的內心懺悔,讓她寫了一封信,從而導致于連被判死刑。從深層次上分析,于連的死則是資產階級政客們對自由黨進行打擊和對政權進行蠶食的一種犧牲。在對這樣一個普通案件進行處理的時候,被卷進了很多高官和政治黨派。事實上,于連的死正如他的辯詞所述,這并不是同階級的一種審判,而是資產階級的一種斗爭。小說向我們描述的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矛盾和斗爭中存在的愛情,是一種悲劇性的愛情。小說中愛情的悲劇結局也向我們預示了資本主義的未來結局。作者司湯達在資產階級勝利的時刻對其進行了尖銳批判,從而預示了其解體的必然性。這也正是小說 《紅與黑》所具有的真正的歷史意義。
在進行小說 《紅與黑》的創(chuàng)作時,作者主要從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取材,將當時十月革命前夕的法國資產階級進行了深刻描述。對于小說中所描述的人物事件,這些都可以從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原型。這部小說是一部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再現(xiàn)的作品。在司湯達所生活的格勒諾布爾市,有一個在有錢人家做家教的年輕人,由于和女主人發(fā)生戀情而阻礙了他未來和第二個有錢小姐結婚,從而使得其內心充滿了怨恨。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多次挫折,他內心絕望,便將那位女主人殺死,他也因此被判死刑。正是這樣的一個事件使得作者有了創(chuàng)作該部小說的想法。在小說 《紅與黑》中,雖然里面的人物都是虛構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從中找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樁謀殺案中的人物的影子。作者將于連塑造成家教的形象,他便是該部小說的核心人物,小說也正是以對他的人生道路進行描述為主線的。于連的命運悲劇也是當時法國復辟王朝眾多平民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作者通過描寫于連內心的希望與夢想、失敗和死亡來對其進行具體表現(xiàn)。于連這一形象的塑造使得作品富有批判現(xiàn)實性。在小說中,作者還塑造了市長夫人和瑪?shù)贍柕滦〗銉晌慌孕蜗螅齻兌际怯赂业?,在現(xiàn)實中我們也能找到真實的形象。在小說中,其他人物的塑造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如小說中塑造的維里葉市長愛財如命,瓦利諾通過對囚犯進行剝削,侯爵則表現(xiàn)出一種道貌岸然的形象等。作者運用大幅篇幅對于連的見聞進行描述,向我們真實地展現(xiàn)了神學院的陰森恐怖、保守黨的眾多黑幕、虛假的愛情生活等,這些都是對當時階級矛盾和斗爭的一種真實再現(xiàn),充分反映了法國階級斗爭中所存在的一些非常重大的問題。小說 《紅與黑》并不單純是一部愛情小說,它還有一個副標題,即 “一八三零年紀事”,是作者對當時政治和歷史進行描述和反映的一部作品。
小說 《紅與黑》通過對當時法國的階級關系進行詳細描寫,從而對當時的時代特征進行真實反映。在資產階級革命下,社會發(fā)生了一些本質的改變,人們看待問題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在小說中,愛財如命的貴族市長和對囚犯進行剝削的瓦利諾是當時法國富裕階級的一種典型形象代表,他們對金錢和利益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通過作品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這兩位人物形象是資產階級的產物。小說中描述到,在死亡和與傭人一起吃飯面前,于連寧愿選擇死亡。這樣的描述向我們展現(xiàn)的是在經濟生活和政治形態(tài)中,法國統(tǒng)治階級的力量開始變得越發(fā)薄弱,終將要失去其社會根基。通過閱讀 《紅與黑》,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1830年的法國面貌,那是一種殘酷的現(xiàn)實。
小說 《紅與黑》向我們所描述的是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司湯達所處的時代特征。小說的選材源自現(xiàn)實生活,通過悲劇的塑造為我們揭示了資產階級社會的最終結局。作為19世紀一部經典現(xiàn)實主義文學,小說《紅與黑》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其影響范圍遠遠超出了法國,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廣為流傳。
[1]羅婷.女性主義文學與歐美文學研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220-221.
[2]張德明.《紅與黑》:欲望主體與敘事結構[J].國外文學,2002(01).
[3]張巖冰.女權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51-205.
[4]王梓屹,鐘良.談《紅與黑 》中的于連[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06).
賴琳(1981— ),女,四川成都人,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美國特洛伊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從事英美文學研究。